热乎乎的青海熬茶
2021-09-26孔占芳
2020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夺走了二百多万人的生命。中国是世界上疫情控制最好的国家之一,但随着冬季的到来,全国部分地区出现散发本土病例。专家也提醒,新冠肺炎病毒也许会与人类长期并存。怎么预防病毒早就不仅仅是医学专家的课题,也是老百姓日常谈论的话题。专家们提出了病毒怕高温、怕紫外线、怕干燥的三怕特征,老百姓一天看着疫情新闻分析着专家的话是否與现实吻合。
青海有病毒的两怕:强烈的紫外线、干燥的空气,可就是没有高温天气。2020年夏季,西宁雨水增多,最高温没有超过28摄氏度,天气没怎么热起来。一入冬,居然大大小小下了七八场雪,空气中竟有了点儿南方的湿冷气儿。阴历尚未交九,最高气温就到零下7摄氏度左右。天气格外冷。天南地北的家人每天都在家族群里嘘寒问暖,年近七旬的母亲在群里操心:“早晨烧上点熬茶了喝,晚上煮了生姜水泡脚,再冷的冬天也能熬过去。”
我半信半疑,母亲坚定地说:“一定管用,你忘了我们青海不是一直就这样过冬、过日子的吗?再说,今天家群里发的抖音上,一位老中医也这么讲的。”我赶紧翻看微信,果然看到老中医讲怎样提高自身免疫力来预防病毒。一是靠外在的热源——太阳,多晒后背,后背是人体热能的储电宝,最好能裸晒后背半小时,将热能吸收存储,风寒不易侵入。二是早晨喝姜汤,晚上用生姜水泡脚,将自身内在的“小太阳”点燃,阳气上升,外邪同样不易入侵。老中医还说,不仅这次病毒可以用这种方法预防,其实其他疾病的产生大都跟身体阳气不足有关。如果坚持这样的养生习惯,就能提高自身免疫力。
母亲说:“老医生说的,有道理吧。我们青海的熬茶可是一宝呢,你们可不要把这个宝给弄丢了。”
我暗自思忖,这是自制高温啊!赶紧烧了一壶熬茶。果然第一口熬茶下肚,立即感觉热量上升,等喝完一杯熬茶,浑身已经热乎乎的了!哎,还真神奇,以前怎么对这没有特别留意呢?记忆随着热乎的熬茶升腾起来。
在我的记忆中,青海人都喝熬茶,我家自然也不例外。直到毕业分配到单位上,一位河北籍的漂亮女同事在一次聊天中开玩笑地说:“你们青海人说是喝茶,其实你们在喝汤。”这让我们大为诧异。她解释说:“你们烧茶时要放上生姜、花椒,还要撒把青盐。而我们只有在熬汤时,才放这三样东西。”这是我第一次从外省人口中得知青海熬茶的特别之处,特色还真是比较出来的。
我是喝熬茶长大的。上了大学离开家,就一直喝开水,上班了才在办公室泡点茉莉花茶什么的,回到自己的宿舍依然是熬茶,从来对熬茶没有产生过好奇或疑问,也没有考虑过青海省以外的人喝什么茶。行走在青海的农舍牧场,依然是汤色红酽、香气四溢的热乎乎的熬茶。在我当时的脑际间认为,大约天下人喝的都是熬茶吧。经这位河北的女同事的比较辨析,我才知道,她们老家喝茶,有好多种。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开水冲泡,也不熬煮的。我也才确切地理解了“熬茶”两个字的含义,熬茶确实是熬制出来的,名副其实。我是那种对生活特别不上心的人,在当时算是开了眼界,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她给我们普及了一点茶的知识,觉得天下之大,还真有不一样的饮食和制作方法。
那时,我们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四十多岁,每每办公室聚餐,她都会说“来壶滚烫的熬茶”,然后招呼大家:“来喝汤了!”气氛就像那滚滚的熬茶,一下子活跃起来。她也学会了自己煮青海的熬茶。有时候,她在办公室会说:“你们等着,我去烧壶熬茶来大家一起喝。”家属楼就在学校里,不一会她果真拎来一暖瓶熬茶,办公室里顿时飘起熟悉的酽酽的茶香,接着就发出“噗噗”的吹凉声和“嘶嘶”的啜饮声,让人一下子氤氲在家的味道和家的热度中,其乐融融。也有闻着茶香来讨茶喝的,嘻嘻哈哈地打趣,别有一番人情的温暖。
过了几年,这位女同事调回了老家,当时只有单位的固定电话,也没留地址,渐渐就音讯全无,不知道她还喝不喝青海的熬茶。而当时我也竟没有问她喜欢上青海熬茶的原因。
不知什么时候,我也不煮熬茶了。一年果然按照我们美女同事的话,夏季喝绿茶,冬季喝红茶。我发现就泡茶而言,冲泡比熬煮要简单,清洗也方便,这可能也是我忘了熬茶的原因。有一年我喜欢上了铁观音,一连喝了近一年,胃不舒服了。想起了熬茶,喝了一段时间,胃慢慢好了起来。但再喝任何绿茶,胃就会有反应,从此改喝了红茶。
唯有老家来人,才熬上一壶熬茶,品着小时候的茶香,聊着家长里短,觉着这样的搭配才对劲儿、才应景。尤其是父母到来,一定要备上他们喝习惯了的砖茶,冷水熬煮,汤色红润、茶味浓酽。父母说,不喝这样的茶,人就会觉得乏气,没有精神。父亲经常开玩笑地说,我们老了,别无所求,唯求一把茶、一撮盐,没有此物,人生就真的无味了。我知道这句话也不是父亲的首创,爷爷在世时,就经常挂在嘴上。现在村里攒堆聊天的老人们也大都抱有这样的念头,足见熬茶对青海老人们的重要。
我因喝茶得了益处,便想了解一下青海熬茶的原理和青海熬茶成“汤”的原因。
原来,姜的最主要功效是解表散寒,也可预防感冒,是内补热源的最好食材。姜含有大量的姜辣素,有增加食欲、增强肠胃的消化功能的作用,还可温肺、止咳、保肝、利胆、消炎、抗菌、解热、镇痛、美颜。难怪那位抖音上的中医称喝姜汤是自制了人体内的“小太阳”,他说,熬制20分钟,早晨空腹喝200毫升,保证身体充满热量。
“花椒”是青海人再熟悉不过的最常用的调味品了。味辛、性热,归脾、胃、肾经,具有芳香健脾、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等功效。花椒含挥发油、生物碱、香豆素和有机酸,具有局麻、镇痛、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肿瘤、杀虫等药理活性。花椒还可以使血管扩张,从而起到降血压、缓解疲劳、促进睡眠的作用。
盐是我们最离不开的调味品,“好厨子,一把盐”,正说明盐对调味的巨大作用。盐味咸,盐中的氯化钠是胃液当中合成胃酸的一个重要原料,适当地摄取盐能够保证胃液分泌过程中产生足够的胃酸,起到杀灭致病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胃酸能够激活胃蛋白酶,有利于促进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消化、吸收。盐含有的钠离子,是身体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对于维持各项生化代谢有重要的作用,比如神经、肌肉兴奋性的维持。如果缺盐就会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营养专家建议,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淡盐水,帮助清理肠胃,清降胃火,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排毒的功效。盐有杀菌消毒功能,早晚用盐水漱口,可以预防蛀牙,也可以用来缓解口腔溃疡和咽喉肿痛。盐还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消炎止痛的作用。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从小一直吃的这些调味品,竟然有这么大的功效和作用!怪不得我家很熟络的张大夫曾说,每一种调料都是一味中药。这下我算是真正理解了他的话,也更觉饮食搭配的神奇。
下面,隆重推出熬茶的主角——茶。青海做熬茶用的是茯茶,属于熟茶的一种。民间俗称砖茶,因为制作成压制紧密的长条形砖块。青海本地不产茶,而世居的各族民众又喜欢喝茶,那么茶是从哪里来的呢?青海茯茶自古来自产茶的中国内地。至今陕西产的泾阳茶、湖南的湘益茶依然是最受广大民众喜欢的。无论是高寒牧区的藏族、蒙古族,还是善于经商的回族、撒拉族,抑或世居的土族、汉族,无论你走到青海多偏僻的村庄牧场,你都能喝到这种砖茶熬制出来的热气腾腾、汤色红酽、茶香满屋的熬茶,像极了青海人待客的热情。
青海人为什么喜欢喝熬茶呢?原来,茯砖茶营养成分丰富,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氨基酸、茶多糖等物质,对主食肉、奶酪,饮食中缺少蔬菜、水果的青海乃至西北地区居民而言,长期的饮用,补充了以上膳食营养,故而被称为“生命之茶”。茯砖茶中的咖啡碱等有助于人体消化、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具有很好的消食健胃的功效,特别适合老年人喝。茯砖茶中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有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茯砖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辐射的作用,对长期看电视或操作电脑的人十分有益。就是茶色素也具有显著的抗血栓、促进纤溶、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
茯砖茶中的茶多糖是个宝。通过抗氧化作用和增强葡萄糖激酶的活性来有效降低血糖,还有显著的抗血凝、提高纤维蛋白溶解的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茶多糖还具有耐缺氧、防辐射、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茶多糖口感甜纯,后味醇厚,有提高茶的口感之功效,存放陈化多年的老黑茶茶品越泡越甜,与茶多糖含量有关。
更为神奇的是茯茶中有一种民间俗称为“金花”的物质,生物学家称“冠突散囊菌”,是一种有益菌,在发酵中产生,是国家二级机密保护菌种,在自然界只有千年灵芝、虫草中才有。其消食健胃、杀腥解腻、降脂减肥、降壓降糖、生津御寒的饮用功能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怪不得记忆中的爷爷,不能一日无茶。爷爷喝的熬茶,我们是喝不了的,茶叶太多,茶色成了黑红色,喝一口就像没有加糖的苦咖啡(当时自然不知道咖啡为何物)。但爷爷吸溜一口,脸上露出的那种满足,现在想来,应该是他一日里最享受的时光啊。爷爷总爱说,喝茶最解乏气,喝了酽茶身子骨才活泛、轻松,胃里也舒服。爷爷自己也很会烧熬茶,有时候还加上青海产的叫“荆杆儿”的香草,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我们也很喜欢喝这种味道,只是还不知道这种香草的学名叫什么,有什么样的功效。
熬茶解乏气的功效早在青海民间歌谣里就已经传唱:“茯茶出在汉中山……发到兰州把印拓,发到西宁把税纳,老汉们喝上了多轻巧,年轻人喝上没知道,……这就是皇上爷封下的轻骨草。”这是青海作家冶成福在散文《清茶小志》中的记载。可见,熬茶的口碑是西北广大民众在长期饮用中总结出来的。他们当然不知道茯砖茶里面有什么样的物质成分,它们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喝了就是好、不喝就困乏的经验,让生活在青海等西北地区的民众一生都离不开熬茶。
西北各民族需要南方制作的茯茶,这成就了一条条茶马古道,驼铃声声。古中国丝绸之路的北线经过兰州,南线大部穿过青海境内。外销的三大货物就是丝绸、瓷器和茶叶,其中泾阳茯砖茶因有“消腥肉之腻,解青稞之热”的功效,不仅供中国的西北边疆地区,也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等四十余个国家,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
了解了青海熬茶中茯茶和各种作料的主要成分与功效,也就理解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青海地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高寒、缺氧,能生产绿叶蔬菜和水果的农区谷地极少。在过去,牧区常年吃不到新鲜蔬果,农区也只能在短暂的夏秋季吃上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蔬果,到了冬季,只能吃到腌酸菜、干菜。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茯茶恰好补足了人体所需的以上物质。但高寒的气候,身体很容易被寒邪所侵袭而致病,所以只能喝熟茶,还要加上驱寒强体的中药:生姜、花椒和盐巴。那为什么不冲泡而要熬制呢?因为高原缺氧,沸点低,所谓的开水,在海拔2200多米的西宁也就是90℃左右,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只有60℃左右。熬制的过程一是让沸点升高,二是将辅料中的成分熬制出来。
我们不禁要追怀想出这么聪明点子的人,但历史中没有留下这个面影。或许,这也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南北东西文化的交融。南茶北饮,中药入茶,熬制代替冲泡,熟茶代替生茶,这才适应了这方土地的气韵,也才合了这方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脾胃,人类也就在高高远远的大地上繁衍了下来。
这么说来,一个地方的传统饮食中,饱含了生存的地域气候与身体小宇宙的密切配合,在无数次的调配中,在反反复复的改变与传承中,固定为一个地方的特色,那份独特的密码,竟是中国千年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意识。青海熬茶,熬出的是中国人的智慧,熬制出了传统文化中生存的根脉。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人类与病毒的抗衡,或许能从民间饮食中获得一些抵抗的智慧。还是母亲说得对,青海熬茶这个宝,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不能丢。这么想着,我又闻到青海熬茶那醇厚绵甜、热热乎乎的馥郁香味了。
孔占芳 女,青海兴海人,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曾在《民族文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日报》《海南文学》等报刊发表论文、文学作品40多篇,出版教材2部,参编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省级、校级项目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