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2021-09-26高漫娟毛开泽黄郑雯王玉洁程希平
高漫娟,毛开泽,黄郑雯,王玉洁,程希平
(西南林业大学 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也是首次提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条约,其中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解释:“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态系统中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各类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多样性[1]。《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生物多样性被定义为:地球上所有动植物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综合体[2]。纵观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内容来看,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国外研究主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基于自然生态环境[3-4]、基于环境教育[5]、基于生态保护角度[6-8]、可持续化发展[4]、社区福利待遇[9-10]、道德约束[11-12]、文化属性[13-14]等。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联合国也十分重视旅游与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自2001年提出的成立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来,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依靠绿水青山,实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互利共生,已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15]。
发展至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已经召开14届了,值此第十五届大会召开之际,本文在通过文献检索时发现,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文献相对较多也较为全面,但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这一类的文献相对不足,且大部分都集中偏向于湿地公园、国家公园等方面,未提出具有实际性的价值体系与发展模式,还需学者进一步探讨。因此,本研究在回顾过去30 a生物多样性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发展协调性,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过去30 a从引进、提出再到确立的发展历程,了解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优势与困境,通过对文献的可视化预测分析,预测我国未来生态旅游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为后续学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分析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将主题设定为“生态旅游”,结果中再次检索“生物多样性”,最后进行精确检索得到1 568篇文献(截止2021年4月30日),基本涵盖了近30 a以来该领域主流且兼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由于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译为“引文空间”)可视化软件对CNKI数据库的分析是以Author(作者)、Institution(机构)、Keywords(关键词)、Title(题目)等为特征词来源,因此,在删除与特征词不相符的会议通知、人物介绍、宣传材料等无效文献后,将筛选出来的文章导出之后用于后续分析。
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文献当中,文献计量学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它主要基于数学与统计学公式,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献当中的某一特征或多个综合因素为研究对象,研究当前或未来的发展趋势[16]。可视化就是把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可视的表示形式的过程。一般来讲,可视化可分为数据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17]。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对得到的1 568篇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和可视化分析,将Time Slicing(时间跨度)设置为1990—2021年,时间区间为1 a。运用CiteSpace 5.0根据文献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充分挖掘生态旅游领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分析
关于生态旅游跟生物多样性的聚类图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和湿地,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生物圈保护、森林公园等内容扩展,说明生态旅游涉及范围较广,与生物多样性融合度比较强,属于多维度的综合研究。中心性较高的词汇包括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可见在生态旅游中,人们的研究热点比较趋向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扩展出来的其他诸如保护对策、湿地、森林公园等(图1)。
图1 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词分布
此外由于生态旅游跟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相互交互的过程,所以还会体现出价值评估、服务与功能等中心性词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自然就会出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红树林等新兴的自然活动区域;加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策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就进一步促使了我国当前研究的深入。
2.2 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2.2.1 研究热点频度分析
运用CiteSpace 5.0软件对1990年到2021年的20个关键词进行突现(图2)。虽然生态旅游这一关键词最早突现于1995年,但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生态旅游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发达国家,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首次提出是在1993年[18],只是未形成系统理论。通过对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突现时间产生于1995年至2005年,且这一时间段与生物多样性概念有重合,符合我国的研究发展趋势。通过对20个关键词进行突现可以看出,突现强度最大的生态旅游,其突现强度约为11.04,在1995年至2005年这一期间突现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说明该词在这段时间内受到学者的关注度最高,是这段时间的研究前沿;其次突现时间较长且持续时间比较久的还有:生物多样性(2000—2004年)、Conservation(保护,2014—2018年)、Biodiversity convervation(生物多样性保护,2014—2021年)、Protected area(保护区,2014—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2013—2016年)和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2017—2021年)。说明这些关键词在该阶段受到较多关注,且突现频率相对较高;并且在这一时间段内,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基于生态旅游跟生物多样性方面逐步细化到具体的内容上,逐渐深入到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上,说明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步关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两者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图2 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20个关键词的突现频率
2.2.2 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发展时间线可视化分析,展示了#0 ecotourism(生态旅游)、#1 生物多样性、#2 自然保护区、#3湿地公园、#4服务功能、#5湿地自然保护区、#7 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恢复)等7个聚类(图3),其中1995年出现的生态旅游节点最大(图中紫色圆圈部分),与生物多样性的重合度也比较高,表明该节点在此时间段内出现了研究高潮,是学者较为关注的部分。此外还出现其他的聚类,诸如湿地公园、服务功能、自然保护区等出现频率也较高,且都是在生态旅游跟生物多样性两者之间扩展出来的,表明学者在2000年以后,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扩展到人地关系、服务功能评价等方面,研究的内容更加具有广度与深度,更加的细致化与具体化。从时间线的发展来看,未来的研究热点可能会更多的趋向于湿地保护区、生态修复等方面。
图3 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发展时间线
2.3 关联性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文献进行检索,通过History(历史)来检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之后导出效果图,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绘图,将两者的历史发展趋势汇总为一张图(图4),方便对比。
图4 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历史发展趋势
通过对两者的历史发展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生物多样性其历史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此阶段属于起步阶段;2000年至2008年之间,属于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发展速度之快,与我国提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是相符合的;在2010年之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生态旅游研究更加具有深度,其相互交融度也更高。说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我国越来越来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两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重视生态多样性,生态旅游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 讨论与结论
生态旅游自提出之日起,就被冠以“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等美好的字眼,国家在战略决策方面,也把生态旅游作为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策略之一,受到国家和旅游者的大力支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替代性旅游方式,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是哪一种旅游形式,都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生态旅游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健康、 快速、可持续发展,还能反作用于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的开展,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符合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要求,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健康、绿色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提高第三产业优质化和实现当地特色优质产业的发展,在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之后,学者就将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到一起,这不仅使得生态旅游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生态系统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通过研读文献可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提出了生态旅游既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可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运用,包括现在提出并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未来的研究趋向,也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的内容也将会更加精细化。随着研究的深入,考虑是否可以将生态旅游与森林旅游、生物多样性旅游与特殊动植物旅游相结合起来。
当然,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旅游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如果采取有效、及时的措施,就能够将这种影响降低或避免。未来,应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19-20],坚持“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握正确的发展规律、加强立法工作、合理规划景区布置、在旅游区加强管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生态旅游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生态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减轻其不利影响,促使生态旅游能够反作用于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化发展,促进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我国未来的旅游发展提供一个完美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