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肠麻痹原因调查及防护措施
2021-09-26沈小青
顾 娜,顾 玲,沈小青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 江苏苏州215000)
子宫肌瘤是女性多发的良性肿瘤之一,主要发生在子宫平滑肌,并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疾病发生原因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与遗传因素、性激素水平及单克隆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密切相关[1]。疾病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和经量增加,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可出现下腹包块、尿频、排尿困难,甚至出现阴道流血和流脓。子宫切除术是子宫肌瘤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针对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但是腹部手术会增加肠麻痹的发生风险,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影响预后[2]。因此,明确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切除术后出现肠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本次研究选取2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患者出现肠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8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本院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0~56(46.18±2.46)岁;肌瘤状况:单发肌瘤142例,多发肌瘤58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医生诊断、B超检查结果确定为子宫肌瘤,并明确肌瘤数目;②患者表现为较严重的经期延长和月经量增多症状;③患者符合实施子宫切除术的标准;④患者和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⑤本次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和批准下进行。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机体其他组织恶性肿瘤;②患者营养不良并出现较严重的贫血症状;③患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④患者既往腹部手术史。
1.2 方法 调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痛经史、手术时间、阿片类药物应用、既往腹部手术史、肠道准备、盆腔炎症、盆腔粘连、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方式及术后自控镇痛等。调查前为患者和家属讲解本次调查的意义、目的及问卷填写方法;在统一时间将问卷发放至患者手中,嘱其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填写;填写完毕确认无误后回收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率为95.24%。
2 结果
2.1 术后肠麻痹单因素分析 见表1。
表1 术后肠麻痹单因素分析(例)
2.2 各项自变量赋值表 见表2。
表2 各项自变量赋值表
2.3 术后肠麻痹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 见表3。
表3 术后肠麻痹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论
肠麻痹是腹部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术后可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便延迟等,并伴有明显肠蠕动消失。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可在术后2~3 d自行好转,但仍有少数患者肠道功能紊乱时间较长,治疗较困难,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有研究显示,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肠麻痹发生率较高,这不仅影响疾病康复,还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危及患者健康[3]。本研究结果显示,200例患者中出现肠麻痹25例,发生率为12.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痛经史、阿片类药物应用、盆腔粘连等均是术后肠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
3.1 术后肠麻痹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机制
3.1.1 痛经史 本研究结果显示,痛经史为独立危险因素(OR=2.085,P=0.025)。大部分痛经患者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疾病。在子宫切除术前需将肌瘤组织清除,过程中极易损伤肠道,增加肠麻痹的发生风险[4-5]。
3.1.2 盆腔粘连 本研究结果显示,盆腔粘连为独立危险因素(OR=2.280,P=0.031)。盆腔粘连主要指盆腔内炎症所形成的条状和纤维样结构,会增加手术难度,且实施粘连组织松解术加重了对机体的创伤,易对肠道产生机械性刺激,最终导致肠麻痹的发生[6]。
3.1.3 阿片类药物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阿片类药物的应用为独立危险因素(OR=2.083,P=0.019)。阿片类药物为术中常用的镇痛药物之一,且在手术刺激下机体阿片受体激活,释放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加上术中应用阿片类药物阵痛,其会对肠系膜神经丛产生抑制作用,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加肠肌层张力,降低胃肠蠕动功能,导致肠麻痹的发生[7]。镇痛药特别是阿片类镇痛剂可减缓肠道蠕动。有临床研究发现,胸段硬膜外使用布比卡因的镇痛方案,可减轻肠道蠕动的抑制作用,也可以减少阿片类镇痛药使用剂量,外周u受体拮抗剂可有效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对胃肠道蠕动抑制作用,但不影响患者术后中枢的镇痛作用[8]。因此,炎性介质可能在肠麻痹的发病抑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主要机制为组织创伤引起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释放,减缓肠道运动功能;当发生炎性反应时,不仅患者疼痛程度增加,肠道麻痹也逐渐严重。因此,减少炎性反应可减轻术后肠麻痹[9]。
3.2 术后肠麻痹防护措施 ①营养支持: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促进机体代谢,促进患者营养吸入,使机体组织、器官快速的恢复,从而促进肠胃蠕动,减少肠梗阻的发生[10]。选取高脂肠内营养制剂,能够降低手术对肠黏膜的损伤,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环境,还可以减少肠内炎性因子,改善肠道功能[11]。②咀嚼口香糖:每次2片口香糖,每日定时咀嚼,时间为8:00、11:00、17:00、21:00,每次咀嚼10~15 min。有研究显示,咀嚼口香糖可有效缓解患者胃肠功能障碍[12]。口香糖是假食的一种,利用咀嚼刺激口腔引发机体神经体液反射,对口咽部的机械感受器进行刺激,使迷走神经兴奋,增加胃泌素、胃蛋白酶原及胃动素等分泌,促进胃肠功能的快速康复。同时,咀嚼也会使迷走神经兴奋,增加机体内乙酰胆碱的释放,结合炎性细胞,阻止炎性因子的释放,是胃肠功能得到恢复[13-14]。③药物干预:口服420 mg培菲康,3次/d。培菲康又称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够激活受体-γ结合NF-κB的亚单位P65,使其将胞核运出,降低肠上皮蛋白酶对抑制因子IκBα的降解,阻止促炎基因的转录,减轻肠内的炎症反应,缓解胃肠功能紊乱[15]。④针灸:取穴足三里,2次/d,每次10~15 min,可有效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12]。⑤镇痛方案:降低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等激素水平,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镇痛,如切口痛(局麻药碛口浸润)、炎性痛(NSAIDs)、内脏痛(阿片类受体激动剂),一方面减少阿片类药物所致肠麻痹,另一方面缩短肠麻痹时间[16]。
综上所述,痛经史、阿片类药物应用、盆腔粘连是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肠麻痹的主要因素。应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积极预防和控制肠麻痹的发生,改善肠麻痹症状,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