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可视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2021-09-25陈静陈茫
陈静 陈茫
(1.广州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2.桂林理工大学 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时代”,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已成为了知识生产、传播和扩散的重要方式。“互联网+教育”重构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学习习惯和认知模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为了驱动教学课程改革创新的动力和手段。正如马丁教授所说:“运用可视化来进行知识学习和转移将大有前途。”[1]可视化教学也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教学的大趋势。
在文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该如何利用可视化教学工具,促进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和接受?该如何利用可视化手段和教学策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化的视觉表征思维展开逻辑性和想象性的思考?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以汉语言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国文学”中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其可视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颠倒传统课堂的教学环节[2]。课前将教师的课程内容制作成微视频或网络教学图像资料,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中,学生在已获取课外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协作探究和教师解惑,完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过程,变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何克抗等认为[3],翻转课堂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了课堂学习的师生关系,颠覆了传统课堂里的师生角色,建构了全新的交流者、共享者、合作者的知识关系,有利于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实现教学范式的翻转。翻转课堂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注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看”中学,注重重构教学流程先“学”后“教”,注重突破时空限制与个性化师生互动。
1.2 知识可视化
可视化作为一种表征事物的方式,是指利用图形图像对事物进行视觉加工处理,将复杂的信息和抽象化的事物转化成图像,帮助人们增强认知能力的过程[4]。知识可视化是指以信息视觉图像化为表征,将许多抽象的信息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呈现形式,辅助人们进行知识的获取、内化和迁移[5],其主要的实现工具包括历史地图、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和语义图等。知识可视化具有以下意义:有利于协调不同的相关参与者,有利于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兴趣,有利于增强人员的注意力和记忆效果,有利于促进群体或者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阐述,有利于激发新见解的生成等。
采用知识可视化方法进行教学的新模式,具有将内隐的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等优势,通过可视图传达信息、见解、思维、态度和价值观,促进群体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知识可视化的本质,是利用可视化和图解化的手段,完成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创造和传递,它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6]。
1.3 可视化翻转课堂
可视化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知识可视化与翻转课堂间天然的媒介[7]。
(1)从技术层面来说,知识可视化为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管理展开,提供了先进的呈现方式和技术支持。一方面,教师能在课前的“微课”制作过程中,设置教学的体系、重难点、问题等,引导学生自主观看并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种知识可视化呈现方式,能更便捷与智能地展示教师知识传授和思维引导过程。另一方面,可视化工具有效支持课堂中教学互动、管理与评价,实现学习测评、学习过程和学习选择的可视化,从而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真正实现传统课堂的翻转[8]。
(2)从教学层面来说,知识可视化为翻转课堂中的主动自我学习与深度知识探寻提供了可操作的实现路径。一方面,通过设计学生亲身参与的教学内容,将教育的重点转向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综合创新等的高级阶段;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图表、语义网络图、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等工具的利用,直观展现课堂中以问题引导、互动探究的知识建构与知识内化过程,将隐形的思维过程直观化和形象化,是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9]。
2 “外国文学”可视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2.1 教学模型
本文以符合学生认知心理为前提,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流程[10],设计了“外国文学”可视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
图1 “外国文学”可视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1)课前,依托于信息技术,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开发可视化微课。并要求学生借助各种网络途径,利用相关的慕课和影视文本等可视化资源,完成信息和知识获取,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亦可在此环节,利用可视化的微课开发完成集体备课。同时要求学生尝试使用图像化方法,将获取的知识信息转化成图形和图表的形式。
(2)课中,运用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问题—探究”模式,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文本分析指导、思维可视化学习等方法,系统利用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深度学习。此环节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可视化工具展示运用,图像化地展示整个思维过程与问题解答过程,完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
(3)课后,在课前和课中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元,进行相应的可视化方法探索;同时,完成教学内容“图—文”语料库的建设,以便在以后的可视化资源开发中循环利用。亦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化的辅导,因材施教。
2.2 实践应用
“外国文学”作为高校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以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人文审美精神为目标,教学内容包括国外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学发展史、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名家名作等,具有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讲授下,传统课堂的课程教学很难完成课程所要求的既“全”又“深”的目标。随着微课、慕课等可视化工具,以及翻转课堂理念的引入,可视化翻转课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在一线教学岗位的实践经验,以“外国文学”课程中“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教学设计为案例,尝试将知识可视化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中,探索性地运用科学思维研究人文学科课程改革与创新[11]。具体流程如下:
2.2.1 课前
在该阶段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可视化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初步知识获取。(1) 教师方面。相关的问题设计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与文艺复习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莎士比亚戏剧风格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 学生方面。可视化自主学习包括:MOOC平台蒋承勇“外国文学史”中的此节课内容;超星尔雅刘洪涛“外国文学史”中的此节课内容;改编的影视作品《王子复仇记》《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文本。基于此,初步知识获取:绘制概念图和知识结构图,见表1和图2。
图2 知识结构图
2.2.2 课中
该阶段,运用可视化工具,开展小组协作学习,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知识内化,开展深度学习。(1) 教师方面。问题设计:分析《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故事结构;莎士比亚作品中“人”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横向比较四大悲剧内在结构的同一性与创新性。问题分析:引导学生知识点和思维可视化转化。(2)学生方面。小组协作,绘制四大悲剧文本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要解决的问题,从主要故事线索、关键人物、戏剧冲突和悲剧成因四个方面进行文本细读,可视化展现分析过程。学生小组展示协作学习过程中绘制的思维导图。然后,教师还可进一步根据结构主义理论,结合细读文本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深度学习。这里可结合结构主义大师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戏剧中的人物角色就是“行动素”,他们按照一定的功能轴运转。四大悲剧内部,在“背叛”功能轴下,衍生出相同的“行动素”,包括背叛者(麦克白)、被背叛者(邓肯)、协助背叛者(女巫、麦克白夫人)、评判者(麦克德芙、马尔康)(此处以《麦克白》为例)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展开戏剧冲突,这是四大悲剧内部结构的同一性,但莎士比亚又不局限于此,而是在戏剧中设置多条情节线索共同行进,让戏剧冲突更复杂,人物悲剧成因更值得深思。
2.2.3 课后
在该阶段,主要是进行知识迁移,建立图文语料库,掌握可视化学习方法。(1)教师方面。知识拓展:纵向比较《哈姆雷特》中三种复仇和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纵向比较影片《夜宴》与《哈姆雷特》。(2)学生方面。建立图文语料库,掌握可视化学习方法。
在课后阶段,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基于知识延伸的课外活动,同时及时建立图文语料库。如可录制学生戏剧表演视频、开展文学沙龙、运用可视化方法进行跨文化媒介的比较研究等。同时,翻转课堂也是一个师生资源共享的开放课堂,课后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建立图文语料库,如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库、经典文本朗诵或有声文学作品音频库、作家和作品图片库、文学地图库等,建立学生问题档案,优化教学方案,开发教学数字可视化资源。在学思互动、教学相长和资源共享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 可视化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考
3.1 课前合理利用视觉图像资源
以图像主导,利用可视化手段和教学策略,符合人的认知学习的心理特点,容易被学生吸收,激发自主学习的趣味和动力,但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利用视觉图像资源,并有针对性地观看。视觉化图像教学形式与文学课程教学宗旨和目标间力求平衡与统一。文学课以语言为中心,文学文本为媒介,以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和文艺审美批评为重点,旨在提升学生语言审美与人文情怀,要避免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引导中内容的浅表化、碎片化甚至娱乐化的倾向。
3.2 课中科学使用可视化工具和方法
教师运用可视化教学方法和工具能有效地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同时,学生在利用可视化工具完成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也能增强协作性和成就感。但是,这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教师还应科学地引导学生综合考虑课程特点,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元进行分类并转化;同时,加强知识与思维深度理解和学习转化,科学使用可视化的工具和方法。
3.3 课后建立多元动态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效果分析是检验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可视化翻转课堂实践中,既要注重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动态跟踪,又要注重综合多元分析评价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学习能力以及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建构合理的评价体系。
4 结语
在现代信息化媒介日益丰富的今天,“互联网+教育”重构了现代教育的生态语境,读屏和读图已成为学生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文学课教学也开始突破传统的藩篱,迎来“图像时代”教学实践变革和创新的新契机。在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将可视化手段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必将是推动文学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