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韧性城市研究的热点及演化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研究

2021-09-25左上菲

关键词:韧性学者研究

左上菲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韧性(resil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resilio”,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那时候的机械和物理学领域将“韧性”这一词用来表示物体在受到外力冲击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后而又恢复到最开始状态的一种性质。韧性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地实现了从工程韧性发展到了生态韧性,再从生态韧性发展到了社会生态韧性的重要拓展。对于韧性城市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具有韧性的城市的目标,其危机预警能力更强,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更好,创新发展的动力也更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建设韧性城市,这是针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并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对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及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利用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进行系统分析。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条件将主题设置为“韧性城市”进行了不限年限的期刊检索,检索后得到中文文献共542篇,年份跨度为1996—2021年。笔者将相关的文献经过简单处理后导入CiteSpace,并在之后进行了人工的合并除重以及删减。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 软件作为一种文献挖掘和可视化工具,已逐步被国内学者广泛用于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之中。对于该软件,我们可以通过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信息,利用数据可视化的方法来构建相关学科知识的结构、规律以及分布情况,以此来达到揭示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的综合研究情况和态势,进而预测出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1]本研究通过利用CiteSpace5.7.R4绘制出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来对韧性城市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各个研机构进行归纳和统计,并由此剖析和关联出权威作者和机构的核心研究领域。此外,还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词图和时区图来对其进行研究热点主题和热点演化趋势的描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研究的核心领域和整体趋势。

2 韧性城市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CNKI所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出了1996—2021年韧性城市研究文献的发文量统计图(图1)。由图1可以看出,自1996年以来,我国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文献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发文年份呈现出不连续分布的特点,如1996—2011年间仅有1996和2003年两个年份各1篇的发文量,由此可见2011年以前,该领域并未受到太多学者的关注,因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2011年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到2020年时涨幅最大并到达峰值。同时通过对核心作者和机构的分析发现,该项研究当中各个作者和机构的研究独立性都较强,核心作者之间以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少(见图2、图3)。

图1 1996—2021年韧性城市研究文献年份发文量统计图

图2 1996—2021年韧性城市研究者合作网络图

图3 1996—2021年韧性城市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

3 研究热点及演化分析

3.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通常是各类论文研究主题和内容的精炼表达,是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热点。[2]通过将网络节点设置为关键词,得出了图4的关键词网络图谱以及表1的关键词频次表,其中包含了359个节点和736条连线,去除与主题词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频次靠前的高频关键词为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系统等。由图4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可以得出,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主题集中在韧性城市评估、城市韧性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等方面。

图4 1996—2021年韧性城市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1996—2021年韧性城市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在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关键词的聚类图谱分析(见图5),共得出了以下10组主要聚类标签。由图5可以看出,围绕韧性城市为核心的研究主要包括疫情防控、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弹性、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等方面,通过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并结合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分析,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图5 1996—2021年韧性城市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1)基于防灾和减灾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有必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学者李国平[3]、杨艺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尺度的最高等级城市,具有超大人口规模、最高行政等级与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面临着更高更复杂的未知风险,为此城市应当前瞻布局,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加强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与制度韧性建设,从而使城市系统在面对突发干扰时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学者邹昕争[4]基于“防灾韧性城市”理念中的应灾全过程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出了“防灾韧性城市”理念下现有的地下空间布局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应灾全过程的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方法和专项布局方法;韩雪原、赵庆楠等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工作为例,从专项目标融合、功能布局融合、空间单元融合、虚实融合等几个方面入手,利用多维融合的规划策略在详细规划编制阶段落实防灾减灾专项内容的技术路线,以期达到改变城市建设中的防灾基础设施相对于城市发展严重滞后局面的目的。此外,针对城市的一个基本单元即社区,许多学者也都进行了社区韧性的提升和社区韧性评价与规划方面的研究,代表学者如马超[5]、徐小晗[6]、石媛[7]等。

(2)基于突发事件的城市韧性思考。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已然造成了或者说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来进行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我国大部分城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依然脆弱,这说明我国城市韧性处于亟待提升的状态。由于近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的韧性研究也开始增多。如学者崔明家[8]、王兴鹏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思考,分析了在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我国城市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空间基础、经济、制度、社会四个维度提出了提升城市韧性的对策建议。学者仇保兴[9]认为城市的新不确定性来源可概括为极端气候、科技革命、冠状病毒和突发袭击等四个方面,对此,他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十个步骤”。徐珺[10]将韧性城市治理思路引入公共交通运行组织管理,从应对目标、应对思路、应对主体和应对手段等方面提出城市交通治理的变革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要求下城市公共交通韧性治理的明确响应策略、匹配核心能力和对应工具组合的三步骤治理思路。韩林飞[11]与肖春瑶以武汉城市群与意大利伦巴第大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本次疫情中城市群的防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适灾韧性城市群的概念,并从空间结构、系统规划、技术支持、政策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适灾韧性的城市群协同防灾规划体系的意见。

(3)城市韧性评估与提升研究。在对城市韧性的评估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范围相对于前两个主题来说较为分散。如学者宗成才[12]、冀昆等人为了量化评估城市燃气管网系统的抗震韧性,从技术维度、组织维度、社会维度来对燃气管网抗震韧性确定了定量评估流程。学者闫晨[13]、陈锦涛等人为了提升历史街区的防火韧性,推进韧性城市的建设,采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搭建三级评估框架,结合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由36个指标项组成的历史街区防火韧性评估体系及评估模型。吕彪[14]、高自强等人为有效评价重大扰动事件下的路网性能,提出以日变交通配流(day-to-day traffic assignment,DTA)为基础的城市道路网络韧性评估模型并构建了可全面评价扰动事件生命周期内系统性能的韧性指标与评估模型,在Nguyen&Dupuis网络上进行算例研究。此外,还有多名学者如孙立[15]、周诗伟[16]、刘硕[17]等人基于新冠疫情、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综合应灾能力等进行了相应评估。

3.2 研究前沿演化分析

关键词由于其代表性较高,因此在其共现网络和聚类图谱的基础上,对其再次进行了关键词时区图(图6)和突现词分析图(图7)的绘制。在关键词时区图中,同样可根据节点的大小来评估其重要性,同时结合年限,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出各个年限和时间段的研究动态和热点;从突现词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热点关键词出现的时间以及持续的时长。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下列图谱,可将韧性相关研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图6 1996—2021年韧性城市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

图7 1996—2021年韧性城市研究的突现词分析图

(1)1996—2014年基于概念的韧性引入阶段。该阶段,国内对于韧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研究领域较为分散,涵盖了心理韧性、城市韧性、客车底盘焊接结构断裂韧性等。例如学者吴晓琳[18]为探讨城市高一学生心理韧性与归因方式的关系,采用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和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对某城市244名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得出相应结论;学者王中会[19]和蔺秀云把心理韧性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其研究工具来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特点及相应儿童对城市的适应情况和影响进行了探讨。在城市韧性方面,多体现在概念和内容界定以及借鉴他地经验上。如学者郑艳[20]、王文军等人以低碳韧性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念、途径和政策选择进行了阐释,通过分析低碳韧性城市的主要内容、协同领域及协同措施,提出了建设低碳韧性城市的几点思路和实施建议。此外,郑艳[21]还在借鉴和理解发达国家城市的极端气候事件及适应行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启示;学者吴向阳[22]以北京市为例,对于大城市如何适应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考虑在城市生命线、城市规划、水资源和社会防护体系等方面来进行适应能力的提高。

(2)2015—2018年由理论探讨逐步转入实际应用阶段。相对于上一阶段,该阶段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研究的重点也由前一阶段的理论探讨为主转向了实际运用上面,多集中于城市韧性的评估和提升策略。如学者修春亮[23]、魏冶等人以地理学以及景观生态思想方法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规模—密度—形态”的韧性城市研究框架来对2000—2016年大连市各县市区的城市韧性进行了相应的评估。张明斗[24]、冯晓青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的韧性度进行了综合测算,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韧性度的作用机理。此外,二人还在全面阐述韧性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意义基础之上,从引导、保障和核心内容三方面构建出了韧性城市的建设框架,进而从强化“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个人保险—多元化合作”的城市经济韧性等四个层面提出了韧性城市的建设策略。张明斗[25]和曲峻熙从发展理念、形成机制等四大维度构建出城市精明收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编制城市弹性规划、强化韧性城市建设、全方位建设微城市及重塑空间结构体系等建议,以达到城市精明收缩的效果。其他学者如陈涛[26]、陶懿君[27]、马令勇[28]等人也对相应的主题做了较多研究。

(3)2019—2021年基于数量和质量的研究延展阶段。这一阶段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增进很多。从数量上来看,对于该领域的分支主题如社区韧性、安全韧性、经济韧性、韧性提升策略等都较为明显的提升,说明该领域已逐步引起国内学者间的重视。同时从质量上来看,研究也进一步深化,学者们不仅仅局限于单维度的评估和概念界定,而是将其延展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多维度。如学者白立敏[29]、毛炜青[30]、廖茂林[31]等人分别对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做了分析,并对我国与国外进行了韧性评估与对比等。另外,由对关键词的各项分析也可以直观地看出,由于我国近来受到疫情影响,许多学者以此为切入点,对城市的韧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如彭翀[32]、周一丹[33]、梁浩[34]等人,以及前文所提到的崔明家、韩林飞等学者。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研的研究成果是紧跟社会重大事件和政策的。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5.7.R4,从年度文献发文量、作者与机构分析、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等角度归纳总结了有关韧性城市的相关研究热点主题,并根据关键词时区图和突现图总结了1996—2021年间各个阶段的热点和前沿演化趋势。由全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国内与韧性城市相关的期刊文献呈不连续且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以前,该领域并未受到太多学者的关注;2011年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到2020年时涨幅最大并到达峰值。学者和机构间的发文独立性相对较强,联系较为疏散,少量机构间有过合作关系,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院校之间,但大多数机构研究独立性较强。

其次,由于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因此有必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综合来看,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范围可大致分为基于防灾减灾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基于突发事件的城市韧性思考以及城市韧性评估与提升几个方面。在防灾减灾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和突发事件的城市韧性思考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较为集中,多为研究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在对城市韧性的评估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范围较为分散,主要研究代表人物有邹昕争、崔明家、宗成才等。

再次,各阶段研究前沿的演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96—2014年基于韧性概念的引入阶段,2015—2018年由理论探讨逐步转入实际应用阶段,2019—2021年基于数量和质量的研究延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国内对于韧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研究领域较为分散,涵盖了心理韧性、城市韧性、客车底盘焊接结构断裂韧性等。第二阶段相对于上一阶段研究成果更多,研究的重点也由前一阶段的理论探讨为主转向了实际运用上面,多集中于城市韧性的评估和提升策略。第三阶段研究成果最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增进很多。从数量上来看,对于该领域的分支主题如社区韧性、安全韧性、经济韧性、韧性提升策略等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同时从质量上来看,研究也得以进一步深化,学者们不仅仅局限于单维度的评估和概念界定,而是将其延展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多维度。整体来看,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的出现与国内重大事件和政策环境关联度较高。

最后,国内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趋向纵深化和多元化,逐渐由理论探讨转向实际应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但在整合性的韧性城市方面研究较少。由于国内研究起步晚,其研究深度和国外相比差距显著,基本处于概念及综述研究阶段。虽近年来大有好转,但整体来看,韧性城市研究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仍旧略显不足。因此未来针对城市中观和微观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应该作更加深入的探讨,使韧性城市的相关研究更接地气地落实到城市建设当中。

猜你喜欢

韧性学者研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