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研究
2021-09-25穆耶赛尔麦提努日阿尔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穆耶赛尔·麦提努日,阿尔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西院区),新疆 和田 848000)
0 引言
术后疼痛作为临床普外科术后的一个常见病症,受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痛觉敏感度高,疼痛更为剧烈,致使患者在康复阶段易产生烦躁、抑郁、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影响预后[1]。而术后疼痛产生因素复杂多样,但主要与患者自身、年龄和护理水平程度存在密切管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干预,严重将危及生命,降低生活质量。为此,开展疼痛护理干预迫在眉睫[2]。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术后疼痛产生因素及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5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对其分组,对照组男389例,女361例,年龄范围在12~83岁,平均(47.5±1.43)岁。观察组男390例,女360例,年龄范围在15~84岁,平均(49.5±1.49)岁。纳入指标:均符合普外科手术要求;研究获委员会审核,患者均知晓并同意。排除指标: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重要脏器病变者、凝血功能障碍等;依从性差。组间观测信息经检验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主要采取实行心理干预,多鼓励、安抚患者,消除其内心恐怖、不安等不良情绪;开展健康宣教,向护理人员普及术后疼痛干预内容,提高对术后疼痛的重视程度;制定合理饮食计划,加强运动锻炼,必要可给予阵痛药物。观察组予以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
一般护理。术后住院期间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观察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出血状况、并发症等情况,查看肠蠕动恢复状况;禁食期间,进行补液、水电解质、营养支持等常规干预。心理护理。术后为患者讲解术后疼痛的规律、特点等内容,提前让患者内心有所准备,了解术后疼痛属于正常现象;如存在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患者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护患沟通,舒缓其内心压力,实时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多加鼓励及关怀,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舒适、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室内保持正常通风,室温控制在恒温状态,湿度保持50%~60%;进行护理操作期间注意轻柔、稳定、舒适等;帮助患者擦拭身体,保湿身体的清洁;室内可适当播放轻缓音乐,便于患者快速入眠;每日护理人员为患者润湿口唇,清洁口腔;允许1~2名患者家属陪护,协助护理人员工作及应对突出状况。
1.3 观察指标。①就患者术后产生疼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关注程度、既往经验、住院环境、情绪状态及病情变化。②对不同护理干预下患者疼痛影响结果进行测评,术后疼痛判定[3]:采用WTO疼痛评定进行测评,可将疼痛分为四级,即0级~Ⅲ级,0级就是无疼痛,Ⅰ级是轻度疼痛,呈间歇性;Ⅱ级是中度疼痛,呈持续性,影响正常休息;Ⅲ级是重度疼痛,需药物缓解。③观察不同年龄段患者出现术后疼痛分级情况,主要包括少年组(11~18岁)、青年组(15~3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
1.4 统计学分析。实验测得结果以SPSS 22.0录入评测。一切计数资料在表示时用(%)形式,经卡方值对结果检验,检验值为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产生疼痛影响因素比较。观察组中关注程度、既往经验、住院环境、情绪状态及病情变化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是影响产妇术后疼痛的重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产生疼痛影响因素比较分析表[n(%)]
2.2 两组不同护理干预下疼痛影响结果比较。经观测,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级别中,0级和Ⅰ级均高于对照组,而Ⅱ、Ⅲ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护理干预下疼痛影响结果比较分析表[n(%)]
2.3 两组不同年龄组患者术后疼痛分级比较。不同年龄组中,术后疼痛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年龄组患者术后疼痛分级比较分析表[n(%)]
3 讨论
术后疼痛属于一种生理刺激,是机体受到伤害所发出的保护机制,但长期疼痛将会诱发患者产生负性情绪,且影响休息及睡眠,从而对疾病自身及术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4]。追其原因,出现术后疼痛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住院及护理水平这三方面。本文研究结果指出,观察组中关注程度、既往经验、住院环境、情绪状态及病情变化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是影响产妇术后疼痛的重要因素,(P<0.05)。这表明影响术后疼痛因素中,自身因素较为明显。这是因患者疼痛主要以关注程度、既往经验、住院环境、情绪状态及病情变化,这些因素均会加重疼痛感觉。
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性护理模式现已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情志护理干预则在现代化系统护理汇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护理人员自身需加强对疼痛的重视程度及理论知识,伴随疼痛护理理念发展,院内可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开展讲座等形式,促使医护人员提高对疼痛护理的掌握度和认知水平[5]。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护理干预下,经观测,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级别中,0级和Ⅰ级均高于对照组,而Ⅱ、Ⅲ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患者,其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通过制定合理、正确的护理方案,实行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干预等措施,将疼痛降至最低外,消除患者因疼痛出现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另外,研究结果指出,少年组中,0级疼痛、Ⅰ级和Ⅲ级疼痛均较低,而Ⅱ级疼痛最明显;青年组中Ⅰ级、Ⅱ级疼痛最明显;中年组中,Ⅱ级疼痛最高,其次是Ⅰ级和Ⅲ级,0级最低;老年组中,Ⅰ级、Ⅱ级疼痛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不同年龄段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不一,年龄偏小和偏大患者对疼痛的反应更为明显。这表示年龄偏小或偏大患者其自身体质较弱,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另外,年龄偏大或偏小患者其心理素质较低,对疼痛的作用更大,且年龄偏小患者对术后疼痛有一定认知误区,认为疼痛便是疾病仍未痊愈,过于担心病情,且向外倾诉告知更普遍;而年龄偏大患者则会过多担忧自身身体恢复情况,对体质信心不足,以出现焦虑、不安、影响睡眠等问题,从而影响术后康复,加重痛感。为此,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患者,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对加快患者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出现的因素主要包括自身、院内环境及护理水平,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减少疼痛、加快术后康复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