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9-25丁伟,程岩
丁 伟,程 岩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智能交通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0 引言
根据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空间[1]。但是,在这一转型的背景之下,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将逐步成为院校研究的现实课题[2]。
从汽车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地方产业经济三个维度分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将是江苏乃至国内汽车行业需求量最大的领域[3]。无锡地处南京、苏州、上海、南通经济圈,产业配套完整,市场资源丰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前景广阔[4,5]。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提前布局相关人才培养,以满足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努力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1 智能网联汽车方向培养目标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从总体上来说,需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掌握先进汽车技术、工艺、管理等知识,具备汽车产业管理、服务的能力,能胜任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的辅助设计、装调、测试、检验、检修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具体而言,智能网联汽车方向主要是培养在学习传统汽车结构基础上,掌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基础知识,将智能技术融入汽车技术,能够进行汽车智能电子系统的设计、测试、装配,以及电气产品测试和电动汽车的维修,从事智能汽车制造和测试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智能网联汽车方向所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智能技术、汽车信息安全技术以及智能汽车测试技术等行业,可以胜任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生产、测试以及售后维修等产业链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工作。
2 课程体系设置
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课程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将汽车智能技术、车联网技术与车辆诊断、车辆维修、视觉识别、智能交通技术、汽车信息安全等领域结合起来,设计出与车联网技术基础、智能网联汽车传输技术、汽车单片机及网络技术、通信传感技术及应用、智能交通视觉识别技术、开发语言及二次开发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基础、无人驾驶汽车改装技术等内容相关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应该充分体现产教结合,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将最前沿的、开放的思维引入到教学中来,并且能够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项目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前期与企业交流沟通,深入到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具体岗位,体验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品等途径,逐步理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品设计、开发以及测试所应具备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从而为智能网联汽车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让学生在理论中联系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以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学生高技术技能的有效培养。智能网联汽车模块专业课程设置如表1。
表1 智能网联汽车模块专业课程设置/h
智能网联汽车该模块核心课程涵盖了汽车单片机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需求的线控底盘、环境感知以及设备装调等内容。实习实训环节主要是在校内进行智能网联汽车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在校外进行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装调等工作。同时,课程也考虑了对接中职课程和衔接本科课程。
3 教学实践的探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智能交通学院作为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1+X”证书制度试点申报院校,自2019级学生开始组建智能网联汽车模块班级,开始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实践探索。目前,在教学实施中,主要是依托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装备和线控底盘的实训平台,让学生从底层了解智能汽车的结构,汽车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设备的装调等内容,分层分类搭建起智能网联汽车的学习体系。图1为部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实训平台。
图1 实训平台
智能化实训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理解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传感器安装、调试,整车的仿真以及道路试验。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根据功能需求,掌握传感器的安装、测试和标定方法,完成实训工单的填写和记录,图2为部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实训工单。
图2 实训工单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实训工单有助于学生在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传感器相关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传感器的单独和整车上的标定作业,有利于理论课程和测试装调职业技能的有机融合与衔接。
4 结语
根据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战略,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缺口较大,有较为广泛的就业途径,而这类人才的输送依靠高校供应端,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仅16家,人才培养势在必行。本文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网联汽车模块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装备装调平台的教学实施模式,探索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