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近代校园建筑的发展与特征研究
2021-09-24黄泽邵耀辉
黄泽 邵耀辉
摘要:张謇一生办了370多所学校,对南通近代教育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广为人知的有通州民立师范学校、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狼山盲哑学校、伶工学社、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等,它们是南通近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南通校园建筑文献史料的分析以及现场的调研,探讨南通近代校园建筑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学校校门以及校园内建筑的外在形态总结出南通近代校园建筑的特征。
关键词:南通;近代校园建筑;张謇;中西合璧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南通,简称“通”,古称通州,濒江临海,人杰地灵,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随着上海第三国际机场、北沿江高铁以及南通地铁等重大项目相应批复建设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建成,南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近代中后期,因目睹列强入侵、民族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张謇于1895年愤然辞官,回到家乡南通。他始终坚持“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在兴办实业的同时,更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亲手创办了370多所学校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涉及基础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天伟业。在这期间,南通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通的城市建筑,尤其是校园建筑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
1 南通近代校园建筑的发展历程
1.1 萌芽阶段(1840—1901年)
南通虽然是长江北侧的一个沿海城市,但在1840—1901年间,它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都无法与天津、青岛、上海等大城市相比。当时,南通小农思想盛行,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信息与交通相对闭塞,整个城市发展滞后。
孙支厦、董竹君等人少年时期都在私塾读过书,可见当时南通的学校大部分都是私家学塾,而私家学塾基本上以自有住宅为主,通常采用“一明两暗”为基本单元的院落布局,结构主要为木梁柱体系,屋顶采用黑色蝴蝶瓦覆盖,墙体主体为青砖砌筑,表面大多以白色石灰粉饰,基本上沿袭南通清代建筑的传统做法。
在此阶段,西方传教士来到南通,宗教建筑逐渐渗透进南通,混凝土、玻璃与钢铁等一些新型建筑材料和西洋装饰在教会建筑上的出现,使得通城人民的审美观念悄然发生改变,这也预示着一场大的建筑变革即将到来。
1.2 繁荣阶段(1902—1925年)
1895年张謇回到南通,“东南互保”和“地方自治”政策相继落地,为近代的南通获得相对安宁的发展环境奠定了基础。自此,南通的城市建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工业、教育建筑陆续设计建造。1902年,张謇着手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5年学校落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学校。在之后的20余年间,张謇在南通陆续创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私立南通大学医科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私立甲种商业学校、南通县立女红传习所、狼山盲哑学校与伶工学社等。
张謇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实业家,同时也是一位城市规划与建筑行家。他在建筑的规划、选址以及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的使用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张謇1903年东渡日本考察,加上他经常往来于上海等沿海大城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建筑思想逐渐形成。上述学校校园建筑都是在张謇的亲自主持和授意下设计建造的,这些建筑在总体保持传统格局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西洋构件和装饰符号,整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征。随着孙支厦的出现,这些西洋构件和符号在建筑中的比例有所提升。从张謇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到张謇离世的这段时间,南通近代校园建筑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本文主要研究这一阶段南通近代校园的建筑特征。
1.3 凋敝階段(1926—1949年)
随着张謇的离世和孙支厦远走杭州,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共内战的打响,南通的城市建设一蹶不振,南通近代校园建筑的发展更是停滞不前,甚至遭受了一些毁灭性的破坏。
2 南通近代校园建筑的特征
2.1 学校校门
目前,南通近代校园的校门几乎都不存在了,查阅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些校门基本上都是中西合璧式,反映出了中西文化在这一时期的激烈碰撞、渗透与融合,形成了近代南通的一种特有建筑形式。
从使用的建筑材料上看,校门主体用传统的青砖砌筑,大多数辅以石灰膏饰面,少部分直接使用清水砖墙,而突出主体的线脚和装饰的山花等图案使用了当时的新型材料——混凝土,个别校门上还使用了铁艺装饰。
从校门立面上看,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双柱式,另外一种是券柱式。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与南通私立甲种农业学校的校门立面形式就是双柱式。这种形式的校门比较简易,直接使用两根立柱分别位于门洞两侧,柱顶端较柱身尺寸逐步放大,表面辅以混凝土装饰线脚和一些西洋几何图案,部分校门的柱子下端还有柱础。有些校门分别在两柱的柱帽上独立安装了花形铁艺,两柱之间没有任何连接,如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门。还有些校门则在两柱之间插装了拱形铁艺,在拱形铁艺的中间置入了铁质立体状花篮,并将学校校名附之正表面,如南通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门。这种形式的大门可能是受当时经济条件所限,西洋装饰比例相对较少。
券柱式校门是南通近代校园中常见的一种校门,其中以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和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的校门最为典型。此类校门仿古罗马券柱式构图[1],将立面分为上中下三段,上部为三角形、弧形以及矩形等几何形式的山花,在几何形式混凝土框内饰有巴洛克式图案,包含叶茛草等各种植物造型以及各种复杂涡卷。每个学校校门的山花图案不尽相同,这些图案似乎没有任何规律性和关联性。中部为相对规整的矩形匾额框,匾额框中都是张謇亲自题写的校名。校门的下部为券柱和门洞,如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校门为弧形券,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校门为半圆形券(见图1),都是由砖块砌筑发券。券的中部镶有楔心石,有着文艺复兴晚期帕拉第奥母题的意蕴。上中下三部分的比例一般为2∶1∶3。山花、匾额与券柱门洞三部分分别嵌于两侧的柱子间,两侧的柱子的柱顶最高处位于山花高度的1/2处。这种大门借鉴了中国传统“冲天式”牌坊的形式。也有些校门两侧的柱子位于山花之下,如南通盲哑学校、桑蚕讲习所的校门,有着中国传统“不出头式”牌坊的意向。校门表面有突出的混凝土装饰线条,在阳光的照射下有强烈的光影感。这些校门展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南通师生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优良品质。
张謇在学校校门上使用西洋元素的目的是让学校师生乃至南通人民体验西方的全新艺术,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同时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2.2 近代校园建筑的外在形态
2.2.1 建筑入口
南通近代校园内的大部分建筑为一层或两层,建筑尺度比较合适。
除了学校的校门外,校园内主要建筑的入口也是展现中西合璧风格的主要部位。从整理的一些通城遗留老照片中发现,有些建筑的入口采用中西合璧的片墙作为门面,与整体带有中国传统气息的建筑主体非常生硬地连接了起来。这些片墙门面有的与建筑主体平齐,有的凸出建筑主体,形成了门斗,具体的做法与学校大门的做法类似。片墙立面的上下分段常以檐口或建筑层高线为界限,分为山花和主体部分,上下段的比例一般为1∶2,一般使用清水砖墙砌筑,与建筑主体墙面相比非常醒目。这种对比过于强烈的连接,按照目前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来看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却在近代的南通真实地发生了。究其原因,一是受张謇主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建筑思想的影响;二是由于信息和交通闭塞,当地比较守旧的工匠在施工建造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西洋建筑的做法;三是这些工匠留念本土文化,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2.2.2 屋顶
南通近代校园建筑大部分屋顶采用的是传统的双坡硬山或悬山屋顶,覆以黑色蝴蝶瓦,仰瓦和底瓦交错排布,具有很强的统一性[2]。屋脊做法在南通清代建筑的基础上简化了许多,脊头与脊中减少或干脆去除了一些传统的装饰与图案,屋檐部分仍保留着猫脸式勾头。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戏剧艺术学校——伶工学社是张謇在1919年创立的,学校为多院落式平面布局,部分建筑屋顶嵌于东西两侧的巴洛克式观音兜山墙中。而由南通近代著名建筑师孙支厦先生于1920年设计的县立女红讲习所在屋顶的处理上与众不同(见图2)。女红讲习所屋顶整体呈四坡顶形式,屋顶正面在檐口外侧增设了白色女儿墙,女儿墙上注入了一些西式元素,与北侧传统黑色的四坡屋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彼此相映成趣。白色女儿墙从西到东共分为七段,居中一段为西式弧形山花,高度大约是女儿墙的两倍,其余六段均做成向下的弧形凹口,相邻凹口之间由短柱相接。整个建筑傍水而建,自然、和谐而不失典雅,庄重、内敛而不失开放。南通女红讲习所曾在一次通城建筑评比中被评为“模范城中的模范建筑”[3]。
2.2.3 窗
南通近代校园大部分建筑中的窗户在保持南通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强调实用性,弱化装饰性。窗户的尺寸以及可开启的面积均有所增大,有些窗户还增设了亮子,用玻璃替代了传统的白丝或白纸,这使得室内的通风与采光条件大大改善,窗户的耐久性有所增强。部分窗户出现了由木条支撑的木质遮阳扇,体现出南通近代校园在建筑功能和美学方面的需求。
个别学校如南通甲种商业学校建筑的窗户上有西洋元素的点缀(见图3),这些西洋元素为欧式砖券,位于窗洞上方,采用弧式发券,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美,符合當时通城师生对西洋全新艺术的推崇。
3 结语
南通近代校园建筑经历了萌芽、繁荣发展以及凋敝阶段,张謇凭借一己之力独立发展了南通的近代校园建筑,为近代南通城市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也为南通的近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在中国近代中西方技术和艺术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南通近代校园建筑呈现出总体中式、局部西式的中西合璧特有风格,这是张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建筑思想的真实写照,是南通近代特殊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也是西方文化在近代南通城内被吸收、被改造的生动现实。
参考文献:
[1] 罗晶,过伟敏,王晔.近代南通“洋门脸”式样建筑的类型及其形式渊源[J].装饰,2014(08):95-97.
[2] 万晶.西风东渐下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的特征[D].南京:东南大学,2018.
[3] 刘畅,杨科,卜元.祈通中西之建筑艺术——从女红传习所看南通近代建筑 [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04):287-290.
作者简介:黄泽(1978—),男,江苏海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
邵耀辉(1970—),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建筑景观历史与理论、张謇与南通近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