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
2021-09-24林丹
[提 要]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实践、着眼全局统筹和长远发展首次确切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关键地位及演进规律的探索与认知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深刻把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进的内在规律,把握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体现时代性、大众性、全局性、共赢性的基本特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以“两创”精神落实好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各项任务,凝练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通过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实现“十四五”规划确立的2035年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文化强国
[作者简介]林丹: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注重文化精神对理论与实践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是党基于社会历史和现实实践、着眼全局统筹和长远发展首次确切提出的建成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关键地位及演进规律的探索与认知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肩负起新时代思想文明建设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进一步明确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发展方位。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增强文化强国战略的精神底色与坚实根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遗产和文化资源根植于中华大地和民族基因,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亦是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精神底色与坚实根基。迫切需要重视、发掘和弘扬传统文明精髓,唤起全民文化自觉、激发民族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滋养,助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彰显。
涵育全民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包括精神文化需求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要求,也面临着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和抵御外来意识形态冲击的现实境遇。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内含着中华儿女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觉醒的文化自觉要素,能够为培育全民族整体的文化自信提供本民族文化资源,成为涵育全民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土壤,亦成为新时代继续深入挖掘和创新转化的重要对象。
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源起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孕育的传统文明精髓是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最广阔的文化土壤,其内含的人与自然关系维度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治国理政维度的“以民为本”“为政以德”思想,科学方法维度的“居安思危”“抱朴守中”思想,天下关系维度的“兼收并蓄”“天下大同”思想等,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供给最丰富的传统文化滋养。
彰显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和目标要求以来,围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细化和深化的成果不断丰富,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亦应继续朝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建设方向和发展要求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寶,积淀着民族国家最深厚的思维探索,包含着民族国家最根本的理念基因,代表着民族国家最卓越的精神印记,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热爱祖国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海纳百川与兼容亲和的民族品质,仁爱孝悌等民族美德,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增强,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强国建设亟须激发文化软实力功能、拓展文化建构空间
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迫切需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中国文化软实力分为五个组成部分:一是激励国家形成强大向心力的文化凝聚力,传统敬民思想中蕴含着文化凝聚力,构成了充分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要素;二是获得外界仿效的国家文化吸引力,传统道德文明中蕴含着文化吸引力,构成充分激发中华民族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三是推动发展、追求领先的国家文化创新力,传统辩证思维中蕴含着文化创造力,构成了提升民族自身社会历史文化更新能力和对外来文化吸收转化能力的倍增要素;四是将各种文化要素组织成效能最大的国家文化整合力,传统治理理念中蕴含着文化整合力,构成对民族自身文化实力和文化形象整体把握能力的集成要素;五是向外界准确表达意图的国家文化辐射力,传统天下观念中蕴含着文化辐射力,构成了充分激发民族整体的综合的全面的文化力量的表象要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做到“五位一体”“五力功能互动”。
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新任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创造了时代机遇。文化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双创”为科学方法,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推动作用,重视深挖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艺的强大吸引力、感召力和引导力,继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这些都对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迫切要求。同时,亦为对内提升文明内聚力、对外构建中国话语理论权威提供驱动力,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融、互融的时代进程。
文化自信新共识为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拓展了历史空间。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新共识。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根基、文化理想的勃兴,亦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定位与民族身份的塑造。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定,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国民主体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促进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与坚定信仰,影响新时代文化构建的定向与路径。因此,这一新的文化建构方向,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文化建设确证了重要地位、指明了基本方向,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前提和内在动力。
二 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总体布局
在党中央的最新理论成果中,提出了“四梁八柱”的改革思维与改革方法,强调我们的改革要有一个基本的主体框架,文化建设亦如此。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重要方面,是以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步入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推进传统文化优势基因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大挑战。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建成具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必然要求坚持与马克思主义的协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制度层面的支撑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因此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来统领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我国文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指导性地位与引领性作用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指导党和人民沿着正确的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实践,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首创性地提出了“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在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部分时再一次明确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作为提出和推动“两创”的思想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启新性、纲领性、助推性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统领。
加快发掘传统文明的优秀基因,发挥历史文明精髓的涵养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是构建国家发展共同理想信念,弘扬当代中国社会精神的核心命脉。“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来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与践行过程中不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思想精髓的创新转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更深入更紧密地互动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精神指引力的文化强国。
作为国家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深层反映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工作最核心的内容,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方向。新时代构建文化强国也应当首先抓住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遵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心力和统摄力、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文化强国。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理念蕴含的道德理想、人文精神、家国情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面向未来、海纳百川,构筑新时代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为人民群众供给精神滋养与价值引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范。
(二)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建成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文化强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在发展规律,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以提升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科学化水平,不仅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供给必须的沃腴的文化滋养,也能为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坚定的思想根基,因而在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中要注重遵循传统文化发展历史的内在规律。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载体的现代化保护,更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有利延续。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对待传统文化要摒弃工具理性思维,在推进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同时遵循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要按照文化发展的现实性、时代性规律,突出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原则。纵观传统文明演进历史,春秋战国诸侯混战与百家争鸣,秦汉大一统与独尊儒学,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宋元明清民族大融合,社会现状的变迁无一不对文化发展态势产生巨大影响,而后者亦为前者提供引路指向和凝心聚力。“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这不仅是治理国家的态度,更是对文化传统的关注。只有立足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取传统文化之所长、补现代发展之不足、扬中华文明之永恒魅力。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要表现出对文化发展的人民性、大众性规律的尊崇与遵循,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主体社会历史作用的尊重。传统文化基因的发展历史是人民的活动史,无数优秀文明成果所反映的是人民对世事沧桑的镌刻、对情爱家国的思索、对命运起伏的谱写。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借传统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表达对人民主体地位、群众创作活动的尊重与重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要承袭中华文明之人本傳统,文化发展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人民文化实践活动切实相关的根本要求。传统文明精神的创新转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平衡文化发展比重、提高文化发展质效、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和内容。
(三)把握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建成具有显著传统文明标志的文化强国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2035年现代化建设目标中囊括了文化强国建设,现代化建设亦包含文化建设。要深刻把握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实现现代化创新文化、文化反哺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观。国家在推进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考量文化建设的问题,而文化建设对于国家整体现代化建设而言,亦饱含着决定性的意蕴。因而,要深刻把握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在国家经济飞速發展的同时,必然将迎来文化建设高潮。基于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以文化建设为重要组成部分,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通过国家富强,也通过文化繁荣体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不断更新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相协调;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协调”理念,亦要求“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4,198.]。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标识,亦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内在机制,是面向现代化建设,从整体上系统探讨其内部各部分如何分工合作、高效配合,实现良性、科学、可持续发展。这种对文化发展的科学认识和方法论原则自古有之,强调在分析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同时,灵活运用整体与部分、系统运行思维,明晰社会有机系统离不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生态结构和文化结构多维基本要素的耦合互动、共同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内在机制,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各主体、各方向、各动力和各条件要素等进行合理调配和有机整合,实现内在结构的科学组合和运行方式的合理有序。例如,在传统文明理念的发展主体方面,既强调人民群众应培养信仰意识、道德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提高文化发展主体的自身素养和各项能力;也强调党政干部应发挥带头作用、增强领导能力、强化意识形态观念、掌握科学思维方法;青少年应树立正确文化观、发挥祖国未来栋梁的储备力量、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从而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理念系统,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四)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大众性、全局性、共赢性,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必然要发掘出时代性、大众性、全局性、共赢性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传统与现代互补融合的必然逻辑所决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代封建统治的政治环境中主要充当着教化意识的角色,虽然其教化对象是人民,但教化目的却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得传统文化自身的群众基础相对薄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和强化时代性、大众性、全局性以及共赢性的基本特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出更深刻的民族与时代烙印。
顺应时代化的历史潮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不仅是时代的浪潮,亦是引领时代的标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并不仅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真知,而且还包括一种态度或行为。因此,关键问题不在于它是否能够给我们一个合理化的标准,而在于它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合理,即它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生活协调发展,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必须以社会生活整体的需要为标准。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承袭中华文明思想精髓基础上创新转化的首要条件——要看到未然之趋势、抓住毫末之时机,进行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才能实现对时代的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特征首先体现在国内形势变化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传统文化中重视高尚精神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优秀基因逐渐超越对物质财富的追逐,成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更为迫切的精神推动力量。在国际形势变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大同等思想在应对人类难题时的软实力功能得以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坚持大众性的价值追求。“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4.]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对人民呼声的反馈和对人民生活实践的指导;同时,密切文化与实践的关系,努力推进新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大众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需要文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要致力于拉近思想文化与人民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文艺需要人民、热爱人民,要从实践出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作品创新,提供符合民心的素材、自主创造的动力和信心,培养源源不断的创作人才。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堪称优秀的文化,其核心内容一定是真正关心人类福祉、关心人如何才能在大地上更好生活的文化。优秀文化的根本思想一定是指向为人类生存提供精神食粮和精神的原动力。基于此,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一定要彰显出更厚重的人文精神。
立足全局性的战略要求。文化发展源自历史进步的需求,文化建设要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精神文化理念与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融合、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中华民族精神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实践的检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添时代新内容而传承下来的最精华的民族思想,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相对统一的文化思维方式、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伦理道德标准,是为中华民族实践生活提供自觉道德约束和伦理判断标准的文化成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提供内在支撑力,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理价值认同和凝魂聚气支持,能够在中华民族面对危机或是机遇的时刻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因而,与民族精神有着直接联系的传统文化自然就成为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必须构建社会整体的传统文化观念,保护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物质载体,从整体上推进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追求共赢性的对外开放。共赢发展理念源于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传统,是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科学思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所要传承的精髓之一。秉持这一发展理念和实践主题,在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一方面要促进开放交流,践行文化熏陶,提升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展现中国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大国形象。另一方面,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一带一路”的建设实践。“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这体现出面对文化全球化趋势的科学发展新思路。立足全球化潮流和而不同地借鉴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发展本国文明,坚决抵制文化同质化的构想,实现世界各国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 以“两创”精神落实好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新要求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应文化强国战略实践新内涵,另一方面指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与传播发展的新领域与新空间。进入文化建设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迫切需要以“两创”精神落实好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各项任务,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展示平台,施展文化建设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作用。
(一)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只有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态,才能不畏时代挑战,永远处于创新转化的变动之中。因此,中华传统文化须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一文化发展和文化环境的“新传统”,满足新的社会道德伦理诉求、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符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努力锻造能够承受时代冲击、经受时代考验、包容时代多样的“强心脏”。这种新内涵并不意味着与传统的割裂,恰恰彰显了与传统的辩证接续。也就是说,要把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优势资源和思想基础,努力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能量。
从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造力、文化整合力、文化辐射力五个方面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最大优势。一是基于传统敬民思想增强人民立场的文化根基,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新理念延续传统“平政爱民”基因,以“坚持群众路线”执政新方法创新传统“民贵君轻”思想,以“实现人民幸福”执政新目标转化传统“重民保民”思想。二是基于传统道德文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动力,在“家国情怀”中迈向民族复兴,在“立德笃行”中构建美好社会,在“修齐治平”中实现个人理想。三是基于传统辩证思维深化“两点论”“重点论”与“转化论”的文化底蕴,观其利、视其弊,强调“阴阳相生”的“两点”思维;找重点、抓关键,深化“操其要、分其详”的“重点”思维;积量变、重质变,注重“防微杜渐”的转化思维。四是基于传统治理理念扩展社会治理新理念的文化内涵,在底线思维中根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深化改革中擦亮“登高望远”的长远眼光。五是基于传统天下观念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纽带,强调“好战必亡”的思维逻辑,构建国际多元治理体系,注重“协和万邦”的大国底气,维护国际共同利益,坚守“崇尚道义”的义利观念,实现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展示平台
在科技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重在创新、贴近实际。文化要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最真挚的情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市场和社会的文化需求,营造开放、有参与性的文化环境;借助新媒体渠道社交化的传播方式,根据受众在新媒体平台上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其传播效果更加显著,推进媒体融合向縱深发展;推进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催生新型文化业态与文化产业链,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在文化交流交融过程中通过文化对话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现实魅力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的关键环节是要找到其融入现代社会的具体路径、形式和方法。“五位一体”立体网格文化建设路径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教育引导主导路径增强国家文化整合力,通过舆论宣传日常路径增强国家文化辐射力,二者互为“表里”;通过文化熏陶集中路径增强国家文化吸引力,通过实践养成根本路径增强国家文化凝聚力,二者互为“内外”;通过制度保障保证路径增强国家文化创造力,为联结“表里”“内外”搭建桥梁。五个创新维度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立体网格传统文化创新转化路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通过文化对话的形式,使传统文化的现实魅力在文化交流交融过程中得到新发展、新创造,这种文化对话的创造力越强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价值在世界就越能充分地加以实现。
2021年是我们党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切实实现将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关键性和艰巨性。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进历史的内在规律,把握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体现时代性、大众性、全局性、共赢性的基本特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以“两创”精神落实好总体布局的各项任务,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通过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助力实现2035年文化强国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