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空间视域下文化自信的建构与增强
2021-09-24张绍荣张晓歌
张绍荣 张晓歌
[提 要]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滥觞与根基。面对网络文化共生的数字鸿沟、网络信息传播的疯长失衡、网络舆论交互的难控失真等网络空间文化生态异化表征,网络空间视域下,文化自信的建构增强将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历程。这需要从历史、价值、实践的三重维度予以系统把握、渐次推进:首先,在历史逻辑上应坚持信息技术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取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进程;其次,在价值逻辑上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根筑魂;最后,在实践逻辑上,应着力推进网络空间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扩大中华文化的网络影响力。
[关键词]网络空间;文化自信;建构;增强
[作者简介]张绍荣: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化、党的建设;张晓歌:洛阳师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化。
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表达着对自身文化发展的一种恒定信念。随着大半个世紀以来互联网的快速渗透演进,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世人不可或缺的生存空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极具生机活力的大众文化。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立足网络空间,网络文化在为古老中华文化注入新生机、输入新动能的同时,也为增强文化自信赋予了新变数、带来了新变量。面对发端于欧美、西强东弱的网络空间,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大国,如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滥觞,以网络技术迭代创新为依托,消减克制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冲突走向,推动实施网络文化强国战略,建构增强网络空间文化自信,整体提升网络空间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显得重要而紧迫。
一 文化自信在网络空间冲突异化的逻辑表征
一个国家的自信是集体对自身实力的高度认同,是集体不断取得胜利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讲坚定“四个自信”,主要是相对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而言的。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吮吸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党团结人民开展伟大斗争形成的革命文化,发展着党领导人民走向富强铸就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已经凝结成支撑中国前进的最持久的力量。然而,网络持续变革着全球文化的固有态势,吸纳和冲击着网民对传统文化信息的接收模式,网络自由、共享、开放等特征,在改变文化交往、传播方式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网络文化数字鸿沟、网络文化信息疯长失衡和网络舆论交互难控等问题,从而导致网络空间的文化冲突与异化。
一是网络文化共生的数字鸿沟消减文化的多样性与积淀史。文化的多样性和悠久积淀史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石。共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发展形式,网络文化多样性的共生传播是保持网络文化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文化多样才会呈现文化多彩,只有多彩文化的积淀才能成就文化的优越自信,应让多样共生的人类文明在网络世界平等地繁衍发展。然而现实是,网络空间肇始就破除了历史文化积淀垒起的藩篱,创生了欧美独大、西强东弱的网络空间,网络文化霸权从未消停并时隐时现地冲击着既有的文化格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网络技术力量和主宰信息的文化传播能力,通过网络媒介有意识地将其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海量单向主导传播,网络空间的数字鸿沟并非简易的缩减,而是渗透夹杂着文化的元素愈来愈大。约瑟夫·奈曾妄言,“要利用网络优势来凸显美国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吸引力”[转引自:李阵,刘国华.信息全球化时代文化安全面临的新挑战[J].中国科技奖励,2006(11):66.],这种日益膨胀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必然导致网络文化共生中的数字鸿沟不断扩大。从文化传播的本质特性来看,文化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文化信息和传播媒介,但文化信息和媒介却不能自由地选择文化受众。然而,随着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这一文化传播特性被大大削弱了,以智能芯片、智能网络、智能控制、智能计算为运作机理的网络技术已经发展到能精准识别网民意图并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推送,让自下而上的网民自主选择文化信息跨越到了双向选择、多样文化信息主动传向网民受众,数字鸿沟正拉大不同国家迈向人类新文明的步差。也正是基于此,我国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空间面临着被消解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网民自由取舍的信息传播将向单质化的强势传播转变,智能物性将逐渐强于纯粹人性的选择,文化霸权主义的弱势主导必将向强势传播迈进。这虽然给网民文化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也给文化霸权主义的盛行提供了强大的物理平台,其结果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的多样性、消减既有文明的积淀史、凸显网络文化的趋同性,形成异军突起、沟壑交错的数字文化鸿沟。只有认清网络日趋智能的技术本质,引导网民主体保持头脑清醒,同时加速实现优质文化的网络化,增加网络文化的有效营养供给,才能有效地消弭客观存在的网络文化共生数字鸿沟,推动既有中华文明在网络空间的均衡传承与多样化发展,建构、增强网络空间的文化自信。
二是网络文化信息的疯长失衡挤占文化传播供需通道和改变固有的优势格局。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在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当所有信息过于集中某一点时,文化系统整体得到的信息资源就会产生供需障碍,正常的信息交换过程则随之遇阻。[参见:张绍荣.网络文化生态场域治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48.]表现在网络文化传播系统中,某些非主流文化成分或者需要剔除的成分就有可能会趁机膨胀成为传播通道中的主导成分。一方面,网络垃圾信息阻塞网络传播通道,会极大降低优质网络文化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信息爆炸式增长传播会导致网民注意力分散,超越网民现有的吸收和辨别能力,最终形成网络信息海量爆炸和有效信息供给短缺并存,造成大量缺乏控制和无组织游离信息的空间挤占。网络风险资本的逐利性进一步驱动着不良网络文化信息野蛮疯长,流量至上、“信息茧房”、视野窄化将会愈演愈烈。从最初的专业生产内容到如今的多频道高清网络,从原来的报刊、网页、微博到如今的微信、钉钉、抖音等,在文化信息爆炸与文化信息短缺并存、文化信息生产与文化信息污染共存、传统文化媒体和新型文化媒介共生的多重夹击下,网络文化信息资源的结构布局已然在被不断颠覆,传统文化传播形成的自信格局优势在网络空间受到冲击和挑战。同时,网络带来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也与日俱增,网络强大的外溢效应正快速加剧着网络文化安全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冲击着网络空间文化传播的格局优势。网络空间文化主体不再受其社会地位、社会形象、社会伦理的约束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单纯的网民个体,极易诱使产生与现实道德伦理、角色身份相背离甚至挑战的心理。网民个体、网络社群等网络主体的隐私数据遍布网络终端和云端,一旦数据泄露不仅危害个体、影响群体,而且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不良影响也会逐步加深,给网络文化传播生态带来了更多变数,让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自信在网络空间持续生衍遭遇难以衡量的遏制与冲击。
三是网络舆论交互的难控、失真,影响着网络文化生态和已有的文化认知格局。在网络时代,信息的爆炸式生产和裂变式传播,文化信息失真、舆论难控在网络空间上演得淋漓尽致,传统的课堂权威、讲堂权威、会堂权威以及官媒权威等掌控文化舆论的优势格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中,“唐主任”式干部、武汉“红会”干部等在网络的强力聚合监督下无处遁形,网民和网络组织在极短时间形成了强大的监督压力,极大地推动了国家权力监督体系高效运转,[参见:张绍荣.论制约权力运行的网络监督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20(6):72.]曾一度瞬时触发了舆论的“海啸”,曾经的“谣言”“训诫”变为“预警”“吹哨”,让世人深刻感知人类已经进入命运与共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命至上的人民理念和自由人权的西方论调形成鲜明的正负对比。新闻由“日报”变成了“秒报”,时效、个性成为舆论交互持续发酵的秘诀,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发展最大的变量和增量。时效对媒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片面追求时效可能造成报道失真、公信力缺失,让媚俗无底线、“标题党”频现,助推了谣言传播,侵蚀着网络文化空间。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版本的网络投票、网络求赞、网络促销等,让网络朋友圈始终充斥着信息技术的魅影,舆论信息真假难辨,正冲刺和消解着已有的文化认知格局。全媒体时代“正面优质内容跟不上,负面有害信息就会潜滋蔓长”[崔士鑫,王志锋.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N].人民日报,2020-01-17(13).],不法分子利用“三微一端”等全媒体虚假宣传、混淆视听,将黄赌毒以及暴力信息渗透到网络空间,对网络文化生态造成了极坏影响。伴随改革攻坚、社会转型以及“三期叠加”因素交织,网络文化舆论在不确定性的世界格局中极易处于失衡状态,这更增加了网络文化生态的治理成本,阻碍着文化自信心在網络空间的建构与增强。从网络文化传播的视角看,网络文化舆论源于“两端”,一端是网民语音、音乐、资讯、交友、商务、旅游、视频、位置等信息在移动SNS的推动下融合发酵形成网络文化信息舆论源,另一端是体现网民个性化、实用性、专业化的职业或商务博客、虚拟办公社区、即时聊天工具形成的网络文化舆论演化区,二者相互交织形成网络文化舆论场。在网络文化舆论难控、失真的境况下,舆论两端共同作用于网民大众,反过来,网民受众的文化自觉、自省和自信又深刻影响着网络文化舆论的走向。网络舆论具有结构社群化、传播裂变化、内容碎片化的突出特点,其异化往往是从小范围讨论开始,在发酵过程中逐渐被一定范围的网民所认可,继而扩大为能够左右网络空间的文化舆论力量,引发网络文化舆论共振,让网民在充斥外来文化的网络空间坚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变得极为艰难。
二 在技术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筑牢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性过程,历史性是文化得以恒久传承的重要属性。“只有站在历史制高点上理性思维的民族,才能变得强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7.]一定历史阶段和特定社会条件中的人总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认知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文化也总是在技术的发展革新中不断充实自身内容甚至改变自身的展现形态。自古以来,文化发展与技术创新、生产力进步都休戚相关。奈斯比特曾说,“要学会平衡技术的物质奇迹与人性的精神需要。”[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孙道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2.]技术更多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文化更多指向人的精神满足,技术和文化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实现推动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构筑人们现实的文化生活场景。为此,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坚持在技术与文化融合发展中推动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建构、增强。
一是在深刻厘清文化发展的技术历程中汲取养分。中国农耕文明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实践创造了持久丰盛的华夏农业文化,曾一度独领风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伴随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思想、制度、法令、节日习俗相继产生,构成了农业生产时期的文化场景。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孕育了内涵丰富,集儒家、道家文化以及其他宗教文化为一体,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并持续发轫铸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滥觞,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根基。工业文化产生于西方大机器生产的工业革命时期,是西方工业社会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促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鼎盛。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快速发生变化,生产生活开始带有流水线、群体化色彩,社会制度、文化格局也在潜移默化中被重塑。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工业文化对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构筑了工业时期的文化新场景。进入互联网时代,西方文明虽然继续引领文化风尚,但网络的跨界共享让悠久牢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新的载体、又面临跨界的挑战与冲击。伴随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和信息经济的发展演变,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替变奏中,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都快速发生着巨大改变,文化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不同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得以借助各类型网络平台面向更广泛受众、在更为广泛的范畴传播。网络技术变革改变着社会环境、条件,耦合共生地促进影响着技术的发展,文化经历解构、重塑,最终形成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崭新网络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产生和传播于网络空间,自产生起就具有开放、平等、互动以及共享等特性,虽然中西差距在不断缩减,但在以技术为先的网络空间,技术的命脉至今仍为美欧等掌控。作为世界唯一未中断的古老文明,拥有悠久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虽在融合和征服外来文化冲击中表现出不俗的魄力和担当,但在以英文为主导的新兴网络传播体系中却受到影响和挑战。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发展网络技术,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网络化进程,为坚定文化自信插上网络技术的翅膀,让网络文化背后的支撑根脉载体不再受制于人。
二是在面向未来的网络大潮中推进中华文化融入网络文化发展洪流。自信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历史与现实的未来延展。当前,面对全球信息大潮互联互通和文化竞争愈演愈烈的现实,要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筑牢网络安全文化屏障,抵御外来文化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消减与侵蚀,构建起持久的中华文化自信,就必须积极推进技术和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将独具民族气质、具有中国风范的中华文化通过提炼整合与创造性转化,融入网络文化发展的洪流中。技术的革新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网络技术使中华文化拥有了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生产方式和结构形式的改变。增强网络空间文化自信,要面向未来着眼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要促进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资源,借助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载体丰富中华文化传播的题材风格和展现形式。要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互联网+文化”,以H5、VR、AR等新的呈现形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样态的多样化,借助“三微一端”等新载体扩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中华文化传播地域和受众范围。要结合网络碎片化、瞬时化的文化传播特点和现代社会大众倾向接受精简化信息的文化消费习惯,借助手机App、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将优秀中华文化成果融入网民网络生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传播生态。
三是在激励保护创新网络文化中筑牢网络文化自信的根基。无论是技术的创新发展,还是文化创意的充分涌流,都需适宜创新的环境,要从技术、制度、政策等方面激励、保护网络文化创新。要依托网络技术来创新发展中华文化,着眼网络技术发展的战略前沿,加紧突破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的研发、应用,增强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技术基础。要加紧突破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关键技术,争取在部分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筑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要完善网络知识产权制度,保障支撑网络文化的原始技术创新,重视网络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激發网络文化人才高度的创作热情。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起步晚,集约型、规模化程度低,要加强对网络文化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大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激活的交互作用,激发互联网文化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助推网络文化企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型发展。要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的深度融合,挖掘其历史底蕴,拓展其历史精粹,筑牢网络文化自信的根基。
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坚定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
毛泽东曾指出,“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影响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网络文化是社会各阶级文化道德观念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和多样化展现,渗透涵盖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在网络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斗争更为隐蔽和复杂。虚拟、共享、开放和多元的网络空间,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又不断冲击着固有的文化意识形态,衍生的网络失信、伦理失范、道德失准等各种社会问题更无情痛彻地鞭挞着主流价值观念。欧美网络强国总是借力打力、不遗余力地借助网络渗透、推销着所谓“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悄无声息地抵制、攻击我国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在网络空间正不断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植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根和魂。
一是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前进方向。互联网快捷、扁平的传递方式,以及交互性、匿名性和不确定性,也使网络空间成为最繁杂和活跃的思想聚集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内蕴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极易在网络空间遭受冲击和挑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价值取向极易产生偏差,突出表现为真假舆论易产生、放大、异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被衰减、弱化。这些若引领失当,都会不断淡化甚至消解大众对文化自信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共鸣。当前,面对网络空间的霸权主义、文化渗透和价值多元,筑牢立足主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和灵魂,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蕴涵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历史的接续与灵魂传承,也是引领中国增强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旗帜和方向。面对西方悄无声息的网络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坚守本民族自身独特性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固本培元、凝神聚魂,能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的扬弃。诚如“爱国”凝聚网民共识,调动网民群体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民主”保障网络社会平等的网民权利,“和谐”调节网络空间多利益主体间的关系,“诚信”规范网络利益主体交往行为,“友善”引导网络空间民众的道德规范,“公正”“法治”维护网络空间社会秩序等。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具有改善网络主体关系、优化网络主体交往、重建网络信用体系、促进网络繁荣发展的重要价值,是网络空间文化自信建构、增强的价值遵循。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导的根本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网络教育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网信人才,[参见:张绍荣.论习近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35.]关注网民需求,实现以文化人。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内容供给,借助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等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传播载体,创造性融合反映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华的网络文化内容,不断推出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需要、具有中国气质的网络文化产品。要抓住当前存在的网络主体责任缺失、网络内容生态不良、网络主播良莠不齐、网络充值打赏失范、网络商业营销混乱、网民权益遭受侵犯等问题,规范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有效提升网络“以文化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力量。要通过专题网站建设、微博话题创建、答题竞猜设置、手机App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要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网络文化提供精神养料和力量支撑,结合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在网络空间进行阐述。要积极整合媒体资源,发挥集群优势,凝聚网络共识,主动参与网络话语权的竞争,弘扬主流价值观,敢于通俗化、善于大众化,形成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合力,使中华文化在网络空间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网络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良好的文化生态基础上的。文化企业是网络文化发展的主体、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良好有序的网络文化生态离不开网络文化企业主体的责任。习近平强调,“企业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更好承担起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7.]互联网文化企业要主动担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做到其文化建设和品牌推广的价值取向不可偏离主流,时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要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抑制、管理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噪音、杂音,强化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强化准入备案管理,构建行业制度体系,成立专门的审查机构,强化对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作品等网络文化产品的主题、内容的审查。充分发挥媒体、社会组织、网民的监督作用,畅通网络举报渠道,督促网络传播者依法、依规传播正面价值信息。应加强对优秀网络文化企业、网络文化产品的评选表彰力度,对有厚度、有温度、有深度、有责任的网络文化企业、网络文化产品予以褒奖。同时,加大对网络违规、违法传播信息行为的依法打击力度,对触犯法律法规的网络传播行为依法予以有力打击、严肃处理,在全社会、全网络形成典型示范和警示教育的双重效应,强化中华文化自信在网络空间的价值旨归。
四 以提升网络文化软实力带动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实践生成
文化自信不会凭空产生,网络空间文化自信不仅要有历史的根基、价值的引领,还得有现实的续写。网络是现实的写照,推进网络空间文化自信最终必须依靠扎根国情、融通中外、创生发展,提升整体网络文化软实力。作为文明古国和互联网应用大国,我国拥有的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参见: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1-05-13].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这些都让我国具有坚定网络空间文化自信、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广阔空间和人口红利优势。习近平强调,“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44.]增强网络空间的文化自信,还必须着眼提升网络文化整体软实力,繁荣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持续增强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全面丰富网络文化服务,扩大网络文化对外影响力,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网络文化生活需求。
一是发展繁荣网络文化产业,夯实网络文化整体软实力的基础。网络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是建设网络文化强国、增强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试金石。纵观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现状,虽然网络文化产业日益兴盛,互联网企业市值已达16.8万亿元人民币,[参见: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1-05-13].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互联网企业集群态势已经初步形成,网络资本产业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但相对欧美网络发达国家,在产业质量和治理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整体质量水平不高,文化内容存在泛娱乐化,网络文化产品缺乏深度和文化作品创新能力不强等。基于此,应从技术、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提升网络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形成计算机基础技术体系,研发下一代宽带网络技术,开发网络文化语言技术,深度掌控网络文化安全技术,着力发展网络文化传播技术。要以网络技术为第一抓手,提高网络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互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竞争力,研发新一代网络杀手锏技术,构建网络文化传播力体系,努力实现网络文化传播的弯道超车。要以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网络文化产业为目标推动网络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級,推动国有网络文化企业向公司制、股份制转变,支持网络文化民营企业发展,鼓励网络文化独角兽企业发展,探索混合所有制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激发网络文化市场的主体活力。要借助市场潜力优势和本土历史文化优势,提高网络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既有历史底蕴、又具国际竞争力的网络文化企业。人才、科技、产业不是单向的因果链条,而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共生关系,人才聚才能科技强,科技强才能产业兴,应通过培养网络英才来推动形成全链条的网络文化产业攻关体系。通过改造传统文化生产、改变传播形式,着力研发集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一体的网络宣传教育软件,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前沿。要全面丰富网络文化产业服务,做大做强具有中国特质的网络产业链条,从而增强网络文化繁荣兴盛的发展后劲。
二是不断增强网络文化供给治理,持续激发网络文化的生机活力。活力与生机、积极向上是网络文化持久弥新的源泉。习近平强调,“必须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中宣部于2019年1月1日推出的“学习强国”网络平台就是网络文化供给的成功典范,该平台融PC端、手机App等多终端为一体,通过不断更新拓展栏目,不断丰富完善内容,已经成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网络文化平台,打造了主流媒介传播经典理论、有效满足网民需求的新高地。实践证明,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建构、增强,不仅需要强大的网络文化产业,还要有不断结合当下进行创新传播的思维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语境,网络文化供给治理既要有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先手、更要有被动应对各种挑战的高招,要全面整合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网民参与的各方传播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网络文化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构建起宏观有度、微观搞活、市场有效的网络文化运转体系。同时,从国家网络安全看,一些网络先发国家依靠有力的传播优势推进“文化霸权”,消解一些网络后进国家的民族文化,对我国文化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错误价值观通过多样、灵活的网络传播方式进行渗透传播,冲击我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在网民心中的导向地位。为此,要突出网络主权维护,以网络空间文化治理为保障,坚持扬正控负、扶正祛邪,不断健全互联网综合治理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技术多维手段,让网络文化传播始终在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统一的轨道上运行。要建好网络空间主流平台,不断推出网络主流产品,持续更新主流内容供给。要强化行业自律、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网络文化内容监测过滤安全预警、技术评价体系的技术攻关和运用,从理念、制度、管理、舆论、教育等多方入手,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的管理和监督,持续营造向善向上的网络文化生态。
三是以构筑中华文化网络传播体系为依托,提升网络文化整体对外影响力。文化自信的内核在于优质的文化内容,技术只是为文化内容的传播插上了翱翔的翅膀。网络文化传播作为一种开放、灵活的传播形式,在传播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在引领政治导向和国民精神、增强文化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塑造国家形象和掌握国际话语权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持续扩大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提高的互联网普及率给中华文化网络传播提供了全方位渠道,给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条件。我们的文化不走出去,别人的文化就会涌进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和网络控制权,在文化产业传播力上趋于成熟,如好莱坞大片长期受到全球追捧,以网络为主要通道成功向全世界输出文化价值观念。反观我国,由于网络技术起步晚、网络文化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上升期,在网络传播体系上正处于“跟随”向“并行”的转换状态。以中国电影为例,尽管产出数量巨大,但走向世界、获得广泛认同的却屈指可数。加之,文化传播手段、形式单一,文化內容不丰富和创造力不足,中国网络文化在全球的认同度并不高、国际影响力尚不足。总体看,“我国网络文化产品原创力不足、品质不高、传播力不强,从而导致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不强。”[徐强.关于提升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文化软实力,2016(4):44.]尤其与网络发起国的美国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网络发展指数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2,但在与世界主要国家对比中,我国网络基础设施指数却位列第27位、网络安全指数列第23位,[参见:张绍荣.网络文化生态场域治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4.]这些皆与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长期领衔地位极不匹配,迫切需要我们大步走出去,在文化传播交流中不断提升我国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在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逐步建构与增强网络空间文化自信。基于此,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积极构筑中华文化网络传播体系、提升我国网络文化传播力、争取网络话语权至关重要。要积极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成发展的网络文化产品,继续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坚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网络文化的交流合作,推进各类优秀文化产品依托网络传播走出去,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的全球网络资源。要通过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引导和转化,构建能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发展精神、彰显时代发展主题的网络传播体系,不断改进中华文化的网络话语表达和形式展现,宣讲中华网络文明、传递中国网络故事、引领网络时代潮流,在提升网络文化传播力、增强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提升我国网络文化的有效覆盖面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