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一首传唱不衰的铿锵战歌
2021-09-24王帮娟
王帮娟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传唱不衰的抗战动员歌曲。每当唱起这首歌,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军民奋起抗战的战斗场面就会浮现在脑海,让人热血沸腾。这首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就诞生在雄伟壮丽的太行山上,它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与太行精神一起永驻太行、永驻华北、永驻全中国。
太行山——孕育红色歌曲的摇篮
在抗日战争时期,山西作为抗日前线和主战场之一,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同时气势磅礴的全民族抗战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以太行山、吕梁山为依托,诞生了种类丰富的抗战歌曲,有反映抗日将士奋起反抗保家卫国的《八路军军歌》《黄崖洞大胜利》,有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牺盟大合唱》《武装保卫山西》,有描绘军民情深的《团结抗战》《妇女要生产》,有颂赞英雄的《左权将军之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有控诉日本侵略者暴行的《刘庄惨案歌》《黄水谣》。其中《在太行山上》这首抗战歌曲就诞生在巍峨高耸的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歌词中描绘的正是雄奇秀美的太行山。此地自古就有“太行八陉”的美称,是晋冀豫三省边界的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太行山地势险要,从春秋战国起,就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是八路军总部指挥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枢纽,是通往华东、华中的要道,是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129师和115师344旅创建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处于晋冀鲁豫边区中心地带,作为华北敌后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在华北抗战史乃至全民族抗战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也成为敌后斗争最激烈、最残酷的战场之一。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经历了漫长的历程。1936年11月3日,薄一波接受阎锡山“共策保晋大业”的邀请,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下改组了牺盟会,使其由单纯官办的救亡图存的群众团体成为名义上由阎锡山领导、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群众抗日团体。随后,牺盟会向辖区内派出工作组,与地方组织密切合作,逐步成立和健全党的组织。
七七事变之后,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约1.5万人、120师约1.4万人和129师约1.3万人,分批从陕北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9月15日,八路军总部机关在朱德带领下东渡黄河,赴山西前线指挥八路军抗日。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八路军总部一直屯扎在太行山区,促进了太行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八路军发展到约102万人,素有“三万将士入太行,百万大军出太行”之说。
1938年,为配合阎锡山反攻太原和在黄河南岸、西岸进行防御作战,牵制并打击进犯晋南、晋西的日军,八路军129師集中优势兵力,于2月22日至3月下旬在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伏击入侵晋东南和邯长线的日军,给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意图打通邯长大道的野心,为开辟与扩大晋冀豫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八路军的接连取胜使华北日军逐渐意识到共产党的威胁,并称“该地共军,扰乱我占领区,其威势不容轻视”,为将129师主力消灭在辽县、榆社和武乡等区域,日军决定分九路围剿晋东南。4月10日前后,八路军采用内线外线相结合的作战方针,经过半个月的艰苦抗战,总计歼敌4000余人,先后收复了18座县城,极大地打击了敌之气焰,极大地振奋了人民群众抗争到底的决心,进一步稳固了晋冀豫革命根据地的根基。
自此,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根据地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根据地的建立改善了太行区民众的生活条件,保障了军队的兵员,增强了太行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桂涛声在太行编织动人歌词
《在太行山上》的诞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7年8月21日至1938年6月,词作者桂涛声在陵川作抗战动员宣传期间,深受太行山热火朝天抗战热情的感召,有感而发写出歌词。第二阶段是1938年6月桂涛声回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到1938年7月,这一阶段是冼星海谱曲的时期。
桂涛声,原名桂独生,回族人,祖籍云南省沾益县。1901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早年生活贫苦,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卡郎村读完学塾后,由伯父桂培根送到沾益县读高小。他勤勉刻苦,又擅长音体美,曾在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和美术学校绘画科学习。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经历,当时共产主义思想广为传播,反帝反封建意识深入人心,对黑暗腐败的社会极度反感的桂涛声深受共产主义进步思想的熏陶,积极投入学潮,后被学校以“赤化分子”为由开除。1927年8月,母校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聘请他为美术教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穿插其中。1928年的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他亲自编写和主演了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剧目《钟国魂》,在学生中广泛流传并深受好评,但学校指责他搞异端邪说,于1928年2月被解聘。
桂涛声
1928年4月,桂涛声经丁升堂牵线,到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16军参谋处就任上尉书记。当部队转驻湖南郴州时,反动军队所过之处攻城略地、奸淫掳掠,致使手无缚鸡之力的黎民百姓惨死街头。他目睹了这些恶行,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并请中共地下党员吴登云作为他的介绍人。1930年5月,在当地的一个饭馆里,他参加了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此后他主要负责在国民党军营中秘密策动进步官兵参加特殊的革命任务,积极扩大党的影响力,壮大党的队伍。1931年,受中共党组织的指派,桂涛声以请长假为由,离开国民革命军第16军,转到上海进行地下活动。同年由于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窃听跟踪,他不幸被捕入狱,以“危害党国”罪被判刑5年,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后又在苏州反省院囚禁一年,直到1937年2月才出狱。
七七事变突如其来,赤心报国的知识分子先后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动员活动中。1937年8月21日,出狱不久的桂涛声在李公朴的带领下赶赴山西,投身陵川县牺盟会负责的民众干部训练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位于太行山南侧最高区域的陵川县地处山西长治、晋城和河南新乡、焦作的交界,为山西省东南之门户,是当时山西境内唯一一座未遭日军铁蹄占领的完整县,这里聚集了国共双方的军政机关和指挥人员,聚集了一大批满怀抗日热情的青年学生,聚集了一群群即将奔赴抗日前线的陵川子弟。太行山的壮美景色和抗日军民的救亡热情令桂涛声深受触动,忘我地投入到抗日动员活动中,到处奔走,积极宣扬“人民战争”“统一战线”,受到感召的陵川人民纷纷涌上街头,指控日军的罪行,赤心报国的好儿郎争相报名参军,出现了“母送儿,妻送郎,上战场,打东洋”的感人场景。陵川自卫队快速地扩编到了1000多人。为了巩固动员成果,桂涛声与冼星海等密切协作,创作了《送棉衣》《歌八百壮士》《点后曲》等许多激昂的战歌。
1938年4月始,日军施行“广大广大地开展,压缩压缩地歼灭”的作战计划,出动3万余人围剿晋东南地区,妄图驱逐甚至覆灭八路军主力,史称“九路围攻”。 桂涛声跟随部队在陵川转战途中领略到太行山的“层峦叠嶂”,切身体会到太行军民救亡图存的使命感才称得上真正的“铜墙铁壁”。6月,桂涛声回到武汉继续进行宣传动员活动。太行抗日根据地波澜壮阔的抗日场面依然历历在目。于是,在他心里酝酿半年多的抗日诗篇《我们在太行山上》片刻间跃然于香烟纸上。他带着这首诗,满腔热忱、信心十足地去邀请冼星海为其谱曲。
冼星海在武汉谱出华美乐章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1905年出生于澳门,少小时与母亲定居马来西亚,曾在国内外系统学习音乐,求学期间就创作了许多作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冼星海来到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音乐科主任,全面负责抗战时期的各项音乐事务。
1938年6月的一天,桂涛声匆匆赶到冼星海的住地昙华林,想邀请冼星海为在山西太行山上奋战的队友谱一支队歌。在桂涛声满腔热忱的讲述中,冼星海细细品味,仿佛置身于抗击日军九路围攻的战场上,置身于激情洋溢的抗日宣传队中,看到了“母送儿,妻送郎,上战场,打东洋”的动人场面,随即音乐灵感迸发。
经过冼星海的构思创作,这首歌曲兼具抒情性与战斗性、描绘性与概括性,展示了根据地全民抗战的壮观图景。为了更好地凸显歌曲的柔美与刚强,他将这一句句直击人心的歌词谱写成一首二部合唱曲。不同于其他战斗歌曲刚猛的节奏,这首歌首先低沉缓缓地进入,像极了太行老区人民的大气与柔和,随后用描述性的慢抒情曲调,完美诠释了陵川战场的庄严与稳重。最后,春雷乍发、势如破竹,完美地展现了太行山水的神圣与不可侵犯。曲子轻快果断的尾音更是巧妙地融合了陵川方言的韵律,阳刚与柔美的结合、倔强与细腻的交织,把冼星海这位人民音乐家铁骨柔情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整体呈现进行曲曲风,分成慢板与快板乐段。第一乐段是慢板乐段,整体风格凝重悲壮,犹如号角般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歌词“红日照遍了东方、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及“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中运用了大量夸张、比喻、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太行山地区如火如荼的抗战情景渲染得活灵活现,再现了战火的残酷以及妻子、母亲含泪送丈夫、孩子的参军场景,凸显出这一阶段的民众抛开了儿女情意,抛开了月下花前,忍受着失去个人小家园的悲痛,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去保卫国家这個大家园。
冼星海
“母送儿、妻送郎”这样感人的事例在太行山比比皆是,确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太行区军民的浴血奋战深深感动着太行区广大妇女,她们在动员亲人参军参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阳城县吕小娘刚结婚就送丈夫去参军;昔阳东县青年妇女刘彦妮结婚三天就送新郎翟小青参加了八路军;辽县西黄漳村46岁的妇女陈改改,1938年送丈夫参军,丈夫牺牲后又先后将四个儿子送到抗日前线。她视八路军为自己的亲人,她与三个儿媳妇在家纺花织布、做军鞋、纳鞋垫,热情接待过往八路军。
第二乐段是快板乐段,歌词整体铿锵有力,是进行曲曲风,显示出抗战军民无所畏惧的革命气质。“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及“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在全民族抗战中,129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作战19777次,毙伤日伪军120241人,俘日军47026人。太行区民兵、自卫队在抗战期间共作战33716次,毙伤日伪军11409人。在太行军民的艰苦奋斗下,一次次打退日军的侵犯与“扫荡”,真正把日军消灭在进攻之地。从1939年起,日军在各根据地开始施行“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八路军根据地。为了打破敌人的阴谋,八路军前方总部决定对华北日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史称“百团大战”。这场战斗打破了日军“迅速解决中国事件”的妄想,迅速地提升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力,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
这些朴实又通俗的歌词,通过对太行山上军民抗日事迹的描述,显示出虽然当时条件是艰苦的,我们的装备是落后的,但我们斗志昂扬,我们有千千万万坚定的革命者,我们是有必胜信心的,这是多么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啊!这是一曲为华夏儿女,特别是奋战在太行山上的千千万万军民们写的词、谱的曲,听后使人深受震撼!
周恩来试唱,朱德抄录歌词
1938年7月,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一周年歌咏大会筹备事务进入尾声,周恩来和郭沫若获悉冼星海正为新歌谱曲,便前往冼星海的住所想要一饱耳福。狭小的房间内,冼星海正手抚钢琴,边按琴键边用笔修改曲谱,并没有发觉有人到访。周、郭二人看到他专心致志地工作,不忍打扰,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看着,歌声时而悲壮低沉,时而犹如号角般具有感召力,二人都沉浸其中,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仿佛提醒着我们不忘家国劫难,要为保卫我们的国家而努力战斗。听到他结束了弹奏,郭沫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星海,周副主席来看你了。”冼星海赶忙起来迎接。周恩来问道:“你在创作什么抗战歌曲?”冼星海将歌曲创作的前因后果详细叙述给二人。郭沫若说:“星海,这真是令人意犹未尽的一首歌啊!你再试唱一遍。”冼星海说道:“这是一首需要两个人配合的二部合唱曲。”周恩来听后说道:“你我二人相互配合,定能唱出其韵味,如何?”冼星海兴奋地说:“好!”动人的前奏在琴键上跳跃着,“红日照遍了……”冼星海满怀深情地唱道。“……东方……”周恩来全情投入地和唱……小屋里回荡着庄严又令人神情激扬的歌声。听完两人满怀激情的合唱,郭沫若激动地说:“昔日,张子房吹奏家乡的曲子,引得项羽8000楚兵因思念故乡而纷纷逃散。而今,这首战歌必定会鞭策千千万万的抗日军民奋起抵抗,把敌人消灭在进攻之地。”周、郭二人当即决定,一定要在歌咏大会上唱响这首歌。7月7日,大会现场人山人海,《在太行山上》由张曙、林路等演出后,迅速传遍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抗日军民奋起反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不懈努力。
《在太行山上》歌词
在太行山上指挥战斗的朱德总司令在听完这首反映太行军民抗战热情的壮丽歌曲后,分外欣喜,不仅号召党政军机关人人学习,还亲自抄写歌词放在身边,时时翻看、唱诵,在全军起到了标杆模范作用。从此,这激昂的旋律,在太行山、吕梁山山脉间飞扬,这保家卫国的战歌,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唱,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参军和杀敌热潮,这是共产党八路军在民族危难关头铁骨铮铮的使命担当。
太行精神穿越时空、光耀千秋
在战争年代,音乐吹响了抗争的号角。《在太行山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纷纷走出家门,投身抗日救国的大潮中;激励了大批女性投身于革命大潮,做军鞋军衣来支援抗战;激励了普通家庭妇女解放思想,舍弃当前小家的利益,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抗日救国、为了幸福生活,积极动员自己的丈夫、孩子甚至亲朋好友参加八路军、民兵,将歌词中传唱的“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影响下,太行民众逐渐摒弃了传统“好儿不出县,好女不出门”“好子不当兵”的陋习。抗战胜利后,这首铿锵战歌以其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以及振奋人心等独特的特点,传唱不衰,被冠以许多美名,如“中国名曲”“爱国主义传统歌曲”“抗日战歌”“优秀革命历史传统歌曲”等,成为合唱课教学中的必唱曲目,也是全国各专业、业余合唱团队演唱的经典曲目。
2017年,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将军后代合唱团”演唱《在太行山上》
将军合唱团登台演唱。1959年6月20日,由230位开国将军组成了一支将军业余合唱团,在全军第二届文艺汇演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演出上,登台演唱了《在太行山上》。这不是普通的歌唱,这是在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歌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唱我们百战百胜的人民武装。2017年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将军后代合唱团”带着对父辈的敬仰再次唱响了《在太行山上》,引领人们重温了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入选电视主题曲和插曲。2005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歌曲《在太行山上》入选电视剧《八路军》《太行山上》的主题曲。2006年上映的电视剧《江塘集中营》,也以《在太行山上》为插曲。
纪念抗战金曲。2015年7月,由中國歌剧舞剧院合唱团演唱的《在太行山上》入选《抗战胜利歌曲展播》,抗日军民用生命铸就的激昂战歌,是奋起反抗的军号,是酣战的锣鼓声,鞭策着华夏儿女浴血奋战。时隔多年,依然令人满腔热血。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演唱的《在太行山上》入选特别节目《胜利时刻》,以笔为戎、以画为战,让观众穿越时空长河聆听感人的抗战故事,重温抗战胜利时刻,感悟火热的爱国情怀,笃定共产主义信念。
歌曲是精神的传递,精神是歌曲的延续。正是由于《在太行山上》适应了当时全民族抗战的社会环境,才能引起抗日军民的共鸣,才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仍然活跃。《在太行山上》唱出了一个民族同仇敌忾的气势,唱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呐喊、唱出了一个民族血战到底的决心、唱出了太行精神。《在太行山上》唱出了华夏儿女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气概,唱出了华夏儿女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唱出了华夏儿女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革命品质,唱出了华夏儿女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
《在太行山上》诞生已经80多年了,桂涛声、冼星海和许许多多的战士已经远去,但是这首战斗之歌、胜利之歌却一直与我们同在。《在太行山上》这支出自陵川的不朽之歌,将永远激励华夏儿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它将和伟大的太行精神一起穿越历史时空,越过山川、跨过湖泊,延续伟大的抗战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鼓舞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