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创新主动转 投入优化广聚才

2021-09-24仲颖

上海人大月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检查组执法检查基础

仲颖

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去年5月1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本市科创中心建设的“基本法、保障法、促进法”,条例实施一年多来,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推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8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情况的报告。

整合各类创新主体 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执法检查重点聚焦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法定职责、制定配套规范性文件、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绩效,以及落实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聚焦张江推进承载区建设等内容。”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苏明在作执法检查报告时表示,今年4月至7月,执法检查组先后前往20多家单位实地调研,听取30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建议。

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创新主体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力量,这些主体的创新活力如何?4月28日,在上海理工大学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一批医用高科技成果展示给检查组留下深刻印象: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材料和工艺升级的手术缝合针、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导航机器人、血管内超声成像等等。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成立仅一年就累计启动由医生和教授共同攻关的项目159项,其中10项经专家论证已具有产业化价值,3项已注册公司。在机器智能研究院,检查组了解到相关研究成果也有不少。“研究院研发的智能手推车、行者助行机器人等多款智能产品技术均位于世界领先水平。”该负责人表示。

条例的实施激发了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但检查组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等。“如果高校的一些研究成果确实能够市场化,很多企业会主动去联系。但是我们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未必被市场看好。”审议中,徐枫委员表示。

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目前,科研事业单位的评价导向仍是以论文为主,存在简单量化、重数量轻质量等倾向,研究方向大多以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的不多。此外,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能力较弱,在高价值技术鉴别、知识产权保护、精准转移转化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还不高。

“要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主动转,以市场为导向来转化科技成果。”徐枫委员建议制定更加宽松的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赵伟星委员建议在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出台后,要跟踪了解执行中碰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加以细化和完善,确保政策落实落地,让科研人员和单位切实感受到创新激励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执法检查组建议,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力量整合,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针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发挥企业作用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弄通“卡脖子”技术原理、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条例实施以来,本市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基础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在脑科学、量子、基因与蛋白质、精准医疗等诸多前沿领域涌现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据统计,2020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发表论文124篇,比上年增长42.5%,占全国总数的32.0%。

“要加大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今年7月举行的一次座谈讨论中,部分市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指出上海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不足。“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百分比,英美韩日基本上都在10%以上,最高的是18%,以色列也占到11%,上海只有大约8%。”市人大代表,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成员陶明昌表示,跟科技较发达的国家比较,上海在基础研究上的财政投入相对较低。

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市人大代表,上海化工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马静表示,要加大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深圳的科技创新某种程度上就是企业的科技创新,他们最典型的是以华为、大疆无人机等一批新型的企业为代表,全国的专利几乎一半是他们的”。

执法检查报告指出,基础研究投入以政府为主,其中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约占90%,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技术研究与开发,基础研究比重较低。2016至2019年,本市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仅为8%左右。此外,投入结构也需优化。对照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中政府占比一般在50-60%左右,其余为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而目前本市基础研究资金来源中,政府投入占90%以上,缺少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的有效举措,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对此,执法检查组建议,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12%的目标;完善基础研究项目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有助于形成长期潜心研究氛围的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赠或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依法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

优化人才环境 推进各类人才集聚

条例规定,建立健全与科创中心建设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执法检查发现,一些单位重视引进高端人才、海外人才,但存在唯名校、唯学历倾向,甚至不顾自身定位和实际需求挖抢人才,对引进人才的跟踪评價也不到位。一些单位存在“重学术人才、轻工程和实验技术人才”的倾向,不利于科研团队稳定。

“现在人才引进主要还是以高端人才为主,但是其实真正在做研究的还是30、40岁左右的青年。这些人虽然没有功成名就,但是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出色,在政策方面要多关注支持这些人。”不仅要关注优秀的青年人才,司徒国海委员表示,还要针对在研究上有自己追求的优秀年轻人,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科技策源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投入和奋斗的过程,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支持机制,让这些人能够真正踏实下来去做真正的突破,这一点我觉得也是可以突破的”。执法检查也发现,本市财政科技项目支持方式有待完善,竞争性项目支持居多,非竞争性的稳定支持机制尚未形成,对少数需要长期潜心钻研的领域和团队支持不够,未能形成“潜心向学、心无旁骛”的环境。

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否完善也是执法检查关注的问题。黄红委员谈到:“现在引进人才三年拿不出论文,没有成果的话,是要走人的。还有人因为没有高质量的文章,职称晋升不了,项目拿不了,但很多东西要十年磨一剑,这个是怎么评价的问题。”

如何优化人才环境?执法检查组建议,加快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持续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方式;推进各类人才集聚,聚焦本市重点发展领域,提高引才精准度,提高政策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把高水平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加快构筑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猜你喜欢

检查组执法检查基础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擎起“法律巡视”利剑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2013—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项目汇总
不做作的文明
保监会将派检查组进驻前海、恒大人寿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注重在提高执法检查实效性上下功夫
让执法检查长出“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