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礼俗面面观
2021-09-24施舟
施舟
酒,渗透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贯穿于相聚、团圆、送别等场景,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形成了独特的饮酒礼俗。那么,古人在饮酒时有什么讲究呢?
酒为礼而设,因此饮酒首先要讲究喝酒的礼仪,即“酒德”。“酒德”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无逸》:“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在周代,酒被视为德行缺损、丧邦亡国的罪魁祸首,周代统治者总结殷商的教训,因此倡导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败坏德行、沉湎于酒色。《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中也有记载:“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意思是,宴会中,喝醉了就应离席,这样其他人就不会尴尬;如果喝醉了还不退出,而在酒席上耍酒疯、出洋相,就会败坏品德和声誉;饮酒本是好事情,应当保有好的品行。因此,周朝还设置了“司正”一职,负责监督大家遵守饮酒的礼仪。如果有人喝醉后扰乱秩序,轻则受到呵斥,重则可能会被“依法斩之”。
与宫廷宴会的肃穆相比,富贵之家的饮酒活动,就要轻松许多。在饮酒前,主人要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好宴会所饮的酒,还要在门口恭迎客人,以示尊重;而客人除了要着装得体,還需准备礼物,表达对主人的感谢。在宴会过程中,除了有歌舞助兴,还会有一些游戏。李商隐诗“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就反映了宴会上的热闹,而其中的“送钩”和“射覆”,正是用来助兴的小游戏。
和今天一样,在宴饮中,古人也会轮流敬酒。《礼记》中记载,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客人之间相互敬酒则叫“旅酬”。不仅如此,具体的敬酒事宜还十分讲究:如果敬酒者的身份高于或长于被敬酒者,则后者回敬时应该离席而拜,以示对敬酒者的尊重;如果是同辈或地位相当的人敬酒,只需半坐席上拜;如果是辈分和地位较低的人来敬酒,那么只需饮酒,不必起身。此外,敬酒时还需满杯,如果被敬的人不喝或者不满杯,都是一种不尊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一次酒会上,得势的武安侯敬酒时,大家纷纷离席而拜;而不得势的魏其侯敬酒时,大部分人却半坐在席上,只略微欠身;因为犯错而被罢官的灌夫敬酒时,也有多数人不起身,甚至有人“不能满觞”。多么细微的敬酒之别,却真实地反映了世态炎凉。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自然条件的限制,相比于权贵,民间百姓饮酒的机会并不多,他们大多数只能在婚丧宴席或节日时饮酒,作为平日艰苦生活的滋补。为了调节百姓的生活,逢重要节日(如新年)或重大喜事(如战争胜利、天子登基)的时候,朝廷也会赐下美酒和肉食,让全国上下一起聚饮狂欢,即“大酺”(pú ,表示大规模庆贺)。
寻常百姓饮酒的机会虽然不多,但也有好处,那就是宴饮上少了很多繁文缛节,能够更加尽情尽兴。《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齐威王召见淳于髡(kūn)赏他喝酒,问他能喝多少,淳于髡回答说自己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并解释在大王面前喝酒,因为害怕,所以喝一斗便醉了;而参加乡里的宴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髡心最欢,能饮一石”,即男男女女没有烦琐的礼仪约束,大家开怀畅饮,又有六博、投壶等游戏,因此喝一石才醉。此时,饮酒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和睦邻里关系,还能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正符合儒家追求的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