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渐欲迷人眼 表达岂能乱弹琴
2021-09-24张春华
张春华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有同学也许会疑惑,信息时代与语文学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信息时代让语文的价值更加凸显,无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网络写作,都离不开语文素养。在这些看似碎片化的信息交流中,也有利于语文素养的积淀。与传统的面对面或尺素传书的交流相比,信息时代的交流信息量更大、更便捷,尤其是真实和虚拟并存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平台,让语文生活无处不在。当虚拟交往走进真实生活的时候,也存在着一些难题——如何在“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时候保持定力?如何在信息时代做一个负责任的发声者?如何在“人设”“标签化”的网络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信息时代的素养也就应时而生了。
一、当眼见不一定为实时,贵在拥有清醒的判断力
信息时代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看到的都是真的吗?此前有一个词叫“扑街炫富”,或者叫“炫富摔”,很多人在网络上发布摔跤的照片,看似不小心摔了一跤,却从摔倒者身上掉出了一地奢侈品来,其实质是一种借助网络传播的摆拍方式。再如“凡尔赛文学”,发言者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实质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
当人们通过这些网络热点、流行词来观察生活时,就很容易产生“幸存者偏差”——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比如,看别人的朋友圈就像看偶像劇,主人公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只有谈情说爱,炫富拉仇恨,难怪有人说“朋友圈的每个人过得都比我好”“成年人的崩溃,从朋友圈开始”……作为一个信息人,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呢?下面这篇文章,作者就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凡尔赛”是弱者的铠甲
◎ 闵 捷
《凡尔赛玫瑰》一书中,作者面面俱到地描绘了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在凡尔赛皇宫纸醉金迷的日子。网友以这种繁华来命名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大火的交流方式,可谓恰如其分。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炫耀的渊薮,攀比和虚荣心大行其道,这种行为就很容易误导民众。我以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凡尔赛”不过是弱者心虚的铠甲,理应摒弃。
诗人雪莱说过:“浅水都是喧哗的。”正如“凡尔赛玫瑰”,以多刺的外表来掩饰自己脆弱的内心。苏格拉底一句“自知无知”和牛顿一句“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已经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他们都以谦逊成就伟业,成就个人品德,实现自我升华。“凡尔赛文学”繁缛的文字背后,却是大摇大摆地抛弃了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拼单名媛”“炫富摔”等为什么能一步步成为社会病态中的常态?叔本华曾说过:“别人的看法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无论是“拼单名媛”还是“炫富摔”,其实都怀着渴望被注意、渴望被羡慕的心理,捏造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些人选择造个梦给别人看,“凡尔赛人”选择了造个梦给自己看。
如何在“凡尔赛”的炫耀主义中立足?不从众成了唯一的选择。自信与谦逊才是最坚实的铠甲。在无数“凡尔赛文学”喋喋不休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去看世界的本质。“幸存者偏差”就是很好的例子,人们常常看见的是经过筛选的结果,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真相。
其实,成年人大可不必因为他人的朋友圈而崩溃,因为你看到的也许只是海市蜃楼。若迷失于“凡尔赛”中,那确实可能迷失自我;若能理性平和地看待内心的欲望,无论是炫耀者还是网络群众,都不会在纷扰的世相中迷路,不会为自己套上一层糖衣般脆弱的铠甲,也不会把别人的纸飞机误以为是铁铠甲。
毕竟,“凡尔赛”只是弱者的行为,内心强大,便无惧“凡尔赛”。
“朋友圈”“凡尔赛”“幸存者偏差”等网络现象迅速成为热点,除了网络自身推波助澜之外,其中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虚荣和浮夸。这些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真还是假,都可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左右人们的心情。这就需要我们有信息筛选的能力和辨别的眼光,不至于被虚假的信息迷了双眼,也不至于被虚幻的信息乱了心魄。
针对“凡尔赛”般的网络炫富行为,作者用冷静的心态和深入的思考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观点——“‘凡尔赛是弱者的铠甲”,从而清醒地揭示了有些人借此炫富的虚弱心理。“凡尔赛”现象是信息时代快速传播的产物,而清醒地认识它并自我反省,则是在纷繁的生活中坚守自我、保持定力的有效路径。作者首先表达了鲜明的观点:“‘凡尔赛不过是弱者心虚的铠甲,理应摒弃。”然后通过名言对比,从反面阐述了“凡尔赛”的不利,再进一步阐述当下“凡尔赛”现象的实质。为病症开药方,为迷途者指出路,是本文写作的又一特点。不仅做一个批评者,更做一个建设者。这是青年一代的责任和担当。
二、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言论,坚决做“董道不豫”的发声者
“键盘侠”也是一个网络词语,指的是某些人在网络社会里利用键盘码字来表达自己惩恶扬善、维护正义、锄强扶弱的情感,达到虚拟的见义勇为的效果。
有人认为,“键盘侠”就像古代社会里的侠客,有着行侠仗义、神秘性、隐秘性等特点。也有人认为,“键盘侠”在网上占据道德制高点,表现“个人正义感”,毫无顾忌对社会各方面评头品足,甚至匿名传播谣言,而在现实生活中却胆小怕事,躲避社会,不配拥有“侠”的名字。还有人认为,“键盘侠”中也有真名实姓、真心实意发表自己观点的,他们关心世界,心怀热血,想用微薄之力推动世界朝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发展,总比敢怒不敢言甚至无动于衷来得好。这样的争论始终存在,对此,你怎么看?我们来看下面这篇文章是如何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向“键盘侠”说“NO”
◎ 许童瑶
从小,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位侠客,扬善除恶,扶危济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想想就让人心驰神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便也觉梦想的不切实际。然而信息时代创造了一个个虚拟世界——键盘江湖。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大擂台上展现十八般武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正因为这江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使得门派林立,良莠不齐。个别狐鼠之徒趁着网络的浪潮,居然当上了“侠客”,在键盘江湖上兴风作浪,“键盘侠”之名渐渐由正而邪。
侠,本是用来褒奖伸张正义、惩恶扬善之士的词语,如今却被“键盘侠”们附上了一层反讽的意味。尽管键盘侠的名字里带了个“侠”字,做出的事情却毫无行侠风范。最近的“墨茶事件”就向我们揭露了这群所谓的“侠客”哗众取宠的作态。“墨茶official”是一名B站up主,因患重病身亡。其于重病期间坚持发布视频,鼓励粉丝积极面对生活的励志事迹,受到多家媒体报道并点赞。也就在这时,隐匿的“键盘侠”们纷纷出来“开杠”了。有的造谣墨茶“根本没死”,有的指责墨茶“死了还要霸占公共资源卖惨”,更有甚者竟公开呼吁网民停止缅怀墨茶,认为其“视频质量低,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在这些评论底下,有人站出来批判其麻木不仁,也有人被这些言论说服,从而导致双方的对立。如此,声势越造越大,“批判者”的队伍浩浩荡荡,一层层的歪解与扭曲将原本的真善美掩盖,同时也将真正的正义掩埋。这也恰恰验证了“乌合之众效应”,在群集条件下,个体放弃独立判断思考的能力,放弃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最后理性的人也会像动物一样行动。这些写手只是利用群体效应的鸡鸣狗盗之徒,却可能以“键盘侠”的名义搅动江湖风云。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激扬文字”,却失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正义感,反将真正的真善美踩在了脚底。
“键盘侠”们不仅酷爱“指点江山”,更乐意以各种过激言论博人眼球,甚至是编造虚假信息来赢得网民的赞同,从而获得所谓的“思想超前”或“敢想敢说”的认同感。他们往往以“杠精”的姿态哗众取寵,似乎是要用这种手段将内心无处安放的空虚填满。这样的“键盘侠”,究竟是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添一块砖加一片瓦,还是为了自己无谓的虚荣?
我们应该向键盘侠说一声“NO”。网络社会不是江湖,虚拟世界也是真实社会的投射。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渠道让大众发出真实的声音,应该有更多平台呈现全面客观的评价,不需要打着正义旗号却行不义之事的“侠客行”,更不能纵容某些博流量、博眼球的“水军大侠”。
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言氛围,提升公民网络发言的素养,这才是网络论坛良性发展的清流。
本文对于“键盘侠”现象的批评,个别言辞可能也有过分激烈之处,但是观点中还是能看出作者相对冷静的思考,整体思路也是清晰的,事理结合,是一篇充满建设性的时评。信息社会让时评这种文体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是时代的发声者。
信息时代需要网络素养,而网络素养背后则是人的素养。今天,我们不是不需要“键盘侠”,而是要少一些只会批评、不会建设的“键盘侠”,更不需要只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指点点、实际生活中却背道而驰的假“侠客”。时代呼唤理性思考并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发声者,呼唤负责任的表达者,更呼唤人人都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侠士,敢说,敢做,为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作者从这个角度关注信息时代的生活,并做出了自己的阐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非常好地将语文与生活进行了结合。
三、置身于“人设”和“标签”,敢于突破“标签思维”
作家许知远说:“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其实许知远自己也被贴上过各种标签,如“中年油腻男子”“装深沉”等,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被贴标签。
标签化是指人们为了说明一件事物,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以共同认知的概念概括该事物,以便人们快速地了解这一事物。将事物标签化是有利于记忆、传承和运用的,但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化思维和观点,于是就有了“标签化思维”,也就是,对所有经历或看到的人、事、物都会产生思维固化的判断。今天的一些流行词如“标签”“人设”等,也可以说是思维固化的产物。
“人设”本意为“人物形象设定”,后扩展到娱乐圈,一般指明星给自己的形象定位,通常都是比较正面、积极向上的形象。而“人设崩塌”则是指人物形象没有扮演好,设定的公众形象没到位,或者指某人的形象因为某件事情而声名俱毁,颠覆了之前留给大家的健康积极的原本印象。面对“人设”“标签”,你会怎么看呢?下面这篇文章就讲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不要把灵魂束缚于“人设”与“标签”
◎ 穆瑞莹
不知从何时开始,微博上开始频繁出现关于某某明星“立人设”“人设崩塌”等的新闻。所谓“人设”,无非是根据个人性格做出的一张“名片”。但无论是自己给自己立的人设,还是他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无形中都成了一种束缚,迈出一步都让脆弱的围墙倒塌。
人设、标签其实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不能让一个个人设、一张张标签成为囚禁个性的堡垒。
明星张馨予剪掉自己的长发后曾经引起热议,这个与之前“长发美女”标签不符的造型,迎来了很多负面评价。其实,这就是因为她被禁锢在了一个标签下,不得逾越一步,任何个性的表现都可能成为标签的“叛徒”。再比如近期爆火的丁真,被动地有了“纯真”“干净”的标签。后来他吸烟的视频被曝光后,就出现了异常严重的“人设崩塌”。或许,张馨予的短发是主动更换自己的标签,但丁真吸烟却成为一次意外的对人设围墙的撞击。
可以说,最初丁真的一些视频传上互联网,网友们便开始做出“天真无邪”“眼神澄澈”“纯真干净”的评价,像标签一样贴在他的身上,不管他是否愿意。这样的标签,一开始只是对丁真的挖掘,后来干脆扩大成一间“牢房”,逼他只能“纯真干净”,只能做网友脑中被理想化与标签化的丁真,成了“丁真饰演丁真”。
“人设崩塌”不常发生,但从公众人物到普通人,很多时候却为了不撞坏自己的人设围墙而努力着。如“聪明人”“学霸”们小心翼翼地努力着,不敢出一点差错,“乐天派”带着欢乐的面具,只能把悲伤闷在心里……
“人设”与“标签”,不管来自他人还是源于自己,本都是自己某一特征的放大,但最后却有可能成为束缚自己的桎梏。它们可以给人一个浅浅的大概印象,但绝不该缚住我们的手脚,缚住我们的灵魂。也许这种束缚与身份的焦虑一样不可消除,但我们可以试着从拆除一块砖开始,试着做真正的自己,勇于打破围墙,同时尽力不对他人过分理想化与标签化。
不管是谁,都是一个三维的个体,有喜怒哀乐,有机智之时,也有莽撞之时,要记住,没有一个人是能被几个标签完整地框住的。
“标签”“人设”也是同学们随口蹦出的“热词”。信息时代的青年,本来就生活在这些热词制造的网络环境中,所以也很容易陷入“标签化思维”,让人轻率地根据某个人的群体身份而下定论,从而使得认知与现实产生偏差。在信息时代,大咖、专家们的声音更容易通过便捷的网络平台得到快速而广泛的传播,但由于知识体系细分,他们也不是“万事通”,对于有些领域,他们也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研究,因此很容易造成认知的偏颇,稍不留意就可能在众目睽睽的网络之下“露馅”“翻车”,这固然可以看作“人设崩塌”,但又何尝不是反映出我们的标签化思维呢?——专家、大咖一定得什么都懂,抱有这种想法的我们也该反思。
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人设”和“标签”的时代,作者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结合张馨予、丁真的事例,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文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不止步于对“人设”“标签”束缚人的剖析,尤其是灵魂不被“人设”“标签”束缚,还向前一步论述如何挣脱这些束缚,成为真正的自己。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我们不被信息遮住眼,敢于打破“标签思维”,表现了信息时代“建设者”的使命与担当,比干巴巴地喊口号要高明得多,也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