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理”中感受丰富的“理趣”
2021-09-24费明富
费明富
无理而妙,即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艺术辩证法。本期,我们借用“无理而妙”这一手法来观照小说文本,进行鉴赏审美。
文段一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节选自鲁迅《祝福》)
文中说祥林嫂是被“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看似不合常理,实际是对鲁镇人厌倦祥林嫂的具有某种实质意义的概括,想一想围观阿毛故事而厌倦的人们,想一想埋藏在鲁四老爷心中的“谬种”,想一想对祥林嫂唯恐避之不及的“我”……这样的概括又是何其精当!说祥林嫂“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似乎有一种期望其死的心理,这是非常不合情理的,但是想一想祥林嫂的一生,尤其是被卖到贺家前的生不如死、捐门槛后分文不剩、被鲁家驱逐后身无所依,就连乞讨也不得滴水,这样的人何以能活?说祥林嫂的死是“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哪有这样说话的理?而理偏偏就在——在祥林嫂的悲惨人生,在当时的愚昧文化氛围,在熏染上某种文化的冷酷者。作者的话乍看无理,结合小说情节和所表现的文化,我们发现又是非常合理的。
文段二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他的演说差强人意,也博得了几滴眼泪,但是其中许多话令人生疑。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佩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打生下来就没有刮过脸,故而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听众都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耸着肩膀。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就连演说家本人也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地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瞧着那边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普罗科菲·奥西佩奇,这没错,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但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转身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佩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回去的路上,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埋怨道,“您的那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赂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节选自契诃夫《演说家》)
这是小说的结尾部分。演说家名叫扎波伊金,他给死者致悼词,结果言语错得离谱,因为他把致辞对象搞错了。这样的荒诞,显然又不是为了表明演说家工作出了重大事故,所有人——包括被当作死者的人——都没有丝毫追究他责任的意识。这样的荒诞主要还是为了讽刺扎波伊金这个演说家,因为作品开头就说明他的工作状态“极好”——“这个扎波伊金,诚如许多读者知道的那样,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他任何时候都能开讲:半睡不醒也行,烂醉如泥也行,发着高烧也行。他的演说,好似排水管里的水,流畅、平稳、源源不断。”作品中间也一再强调他对待工作的“从容不迫”——“灵柩抬得很慢,所以在到达墓地之前,他们居然来得及三次拐进小酒馆,为超度亡灵喝上一小杯”。而且真死者和未死者之间还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秘书,都是酒鬼——还有哪些相同,作品没有交代。从这样的情节安排上看,搞错死者对象或者演说家说错话,看似偶然,看似无理,实则必然,有必然的道理存在,这是其一。其二,被错误追悼的前任秘书普罗科菲·奥西佩奇虽然对演说家有埋怨,但埋怨的不是自己被“死”了一次,而是指责演说家不该侮辱他。何为侮辱?一般解释为“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而且指某人的人格较高,却被降格诋毁成没有积极人格或积极人格匮乏的人,这是常理。但是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却没有按照常规出牌,而是以为自己的人格没有那么出色,被肆意拔高,因而感到被侮辱。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但是这却曲折地讽刺了社会对人物评价的随意,讽刺了社会对这种畸形变态评价的逢迎。试想,若人人皆如扎波伊金,那演说家还能成为演说家吗?
文段三
张老太的确不傻,七十多岁的人了,脑子好使得很,小镇上谁家有那把“不开的壶”她也门儿清。
小镇人都怕了张老太,出门得张望几次,选好了路线,避开张老太最好,否则被她逮住,一句话直捅你心窝。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老牛最怕张老太问他女儿找主了没,老李最怕问他小儿子找到正经工作没,老宗最怕问大胖领那个女人进家没……但常在村里走,哪能碰不到张老太呢,一天碰到她三次她能三次问你,怕啥问啥,气得小镇人私下都咬着后槽牙说:“这个死老太太,心里那根桥断了才好!”说完又觉得不妥,毕竟张老太大儿子为人憨厚也仗义,这些年没少为小镇人操心办好事。(节选自李秀芹《敲不开的门》)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张老太,七十多岁,兄弟当局长、儿子是镇长,按理应该是受人敬重的,可实际上人们都想躲着她,因为她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这就显得极不合常理,這不合常理之处也就成了小说的悬念。直到结尾作者才告诉我们,张老太是为了堵住别人请托之口,堵住拉关系的后门,于是主动做一个讨人厌的人,恰恰是在对亲情负责任。
文段四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牛二走在大街上,不时地从这个摊位上拿一个苹果,从那个摊位上取一个梨子,偶尔兴致来了,调戏一下路过的女子,摸一摸她们的屁股。无论牛二做什么,他们都不会生气,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光荣。
后来,牛二的姑丈听说了这件事,特意建了一座牌坊,上书“孝子典范”。牌坊落成的时候,小镇上的居民欢庆了三天三夜。
这是他们的荣耀!(节选自杨海龙《牌坊》)
这是小说的结尾片段。牛二本是一个地痞流氓,但是基于没有核准的传言,被群众和官府贴上了“孝子典范”的标签,以至于别人被牛二拿了东西、占了便宜之后还反觉荣光。这种价值观无疑是畸形的,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有情节走势的必然,牛二有靠山,又欣逢“以孝治天下”——尽管是道听途说;也有一定的现实土壤,比如某些地痞流氓通过旁门左道获得“成功”,再与群众“分享”,于是得到拥护、成为“榜样”,牛二正是这种文学典型。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学作品不是新闻,它揭露的不是个案,而是社会现象。
文段五
前几天公司二十周年庆,在酒楼大聚餐。办公室几个年轻人先到。服务员见大家大汗淋漓,便端来一盆水让大家洗脸洗手。那个水盆是陶瓷的,形如碗状,盆体上绘有青花图案,十分精美。
大家赶紧洗了把手,坐在一边等待服务员上菜。
李经理是最后一个到的,他一进来,看到桌子上的青花瓷盆,二话不说,便倒了一大碗在碗中,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喝完,他皱皱眉头:“小王,这汤味道怎么怪怪的。”小王强忍着笑意,说:“这是我们刚刚洗了手的脏水。”李经理气得脸都变绿了,破口大骂:“你们真不是人,怎么不早说呀?害我喝下去。”
小陈低着头小声说:“您说,打断别人讲话和做事,比谋财害命还严重。”
李经理气得直朝大家瞪眼睛,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节选自胡玲《不要打扰》)
这是小说的结尾,大家看着经理喝下洗手水而没有任何提醒,按照一般情由看,这是“无理”,但是基于作品建构的特殊背景看,这又是必然。我们一起来看前文:
李经理最不喜欢别人打断他讲话或做事。
有一次,办公室的小王接到母亲病危的通知,便急忙找李经理请假。李经理正在给几位主管开会,小王只好守在会议室门外苦等。小王在会议室门口苦等了三个多小时,听着里面的李经理从行风建设谈到天文,又从天文说到地理。小王实在等不下去了,便走进会议室,打断李经理的讲话:“李经理,我母亲病得严重,我想请半天假回去一趟。”
李经理正讲得尽兴,见小王打断了自己的讲话,非常生气,他猛地拍着桌子说:“谁家没爹没娘没病人?就你家有吗?你知道不知道,打断别人的讲话和工作,比谋财害命还严重啊!”说完,他对人事部的陈小姐说:“记小王一个警告,扣除当月奖金以示警戒。”
还有一次,李经理和刘秘书在办公室喝茶,小陈慌慌张张地闯了进去说:“经理,不好了,我儿子在学校打架,我要去学校看看。”李经理气得将桌子上的杯子往地上一摔,没好气地说:“谁家没孩子?打断别人的讲话和工作,比谋财害命还严重。你知道不知道呀?!”
李经理如此立下的规矩,谁敢违抗?而如此规矩统治下的人,其心理也一定是复杂的,既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被迫,也有“风水轮流转”的某种微妙的期待,或许还有其他。所以,这次李经理喝了脏水,却没人提醒,或许旁边的人还抱着看笑话的心思。这一情节乍看无理,其实自有道理在。
文段六
太阳刚落山,天空还留有一丝丝火红的霞彩,张小花就早早地上了床,睡下了。
张小花决定明天一早,就去城里放羊。
晚上,张小花睡得虽然不太踏实,但她却做了一个个甜美的梦。她梦见自己赶着雪白的羊群,走进了大城市,走进了电视里那片绿地,羊一路咩咩叫着,就像一只馋猫见到了腥香的煎鱼,一只只尥蹶子跑过去,尽情地享受美味,一晌贪欢!
第二天早晨,天色渐亮,天地之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晨雾,张小花就起了床,她赶起她的羊群就向城里进发了。(节选自李忠元《去城里放羊》)
我们乍看文章的题目,就会觉得“无理”,城市不是泥砖堆起来的高楼大厦,就是宽阔的或水泥或柏油的马路,这哪是放羊的地点?但是在主人公张小花眼中,乡下草地萎缩,放羊已经没有空间,而电视里经常报道城市中有大片的草场,正是放羊的好去处。于是她有了那个不合理却又合理的创意——去城里放羊。这深刻揭示了当今的三农问题,引发人们思考农村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问题,思考农民生存发展的问题,思考农业的未来走向问题。
文段七
乡集上,人来人往,送医下乡医疗队正在忙碌地为村民们免费义诊。医生翻开孩子的眼睑看了看,问:“多长时间了?”她迟疑了一下,答道:“从小就看不见。”
医生摇了摇头:“这个没办法治,是眼角膜出了问题。”
“那把我的眼睛换给她吧,她还小。”说这话时,她显得很平静。
“哪有那么简单,眼角膜移植,要省级的大医院才能做。”医生看了看她那双破了个洞,露出半个大脚趾的解放胶鞋,嗫嚅着,“那得好几万块钱呢!”
她不再说话了。
……
后山的矿洞里昏暗潮湿阴冷,不时有碎石掉落,但她干得很起劲。她掰着粗糙开裂的手指头计算着工钱,一想到不出三四年,孩子就可以看到那些漂亮的花儿了,她全身就充满了力气。
第一个月的工资还未领到,矿洞塌了,一块石头砸中了她。弥留之际,她紧紧抓住医生的胳膊说:“把我的眼睛换给我女儿,现在我有钱了,抚恤费就好几十万呢!”她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像一个负债累累的人,终于还清了所有的欠债。(节选自万吉星《花开的声音》)
这是小说的中间片段,一位濒临死亡者“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这太违背常理了。但是在小说创造的特定情境里,这却是一种必然,也是最合情合理的。失明女孩的爸爸为了救女主人公的丈夫而死,于是女主人公把小女孩当成自己的女儿来抚养,她最大的心愿是让“女儿”获得光明,这也是对女孩爸爸的报恩。结尾这一笑,也写出了人物境界的高尚和伟大。
课外阅读推荐: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作品,试着赏析其中“无理而妙”的文字。
①凌鼎年《高雅一回》
②許仙《阳光蛛》
③欧·亨利《精确的婚姻科学》
④《红楼梦》第二十回、第二十一回
⑤阿尔贝特·列奥斯劳《白瓷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