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面面观》:一次对小说的亲切科普

2021-09-24牟秋荣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5期
关键词:扁平福斯特圆形

牟秋荣

1926年,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受邀前往剑桥大学开设一系列关于小说的讲座。他很得意,因为这个讲座级别很高,有很多厉害的人曾经应邀开讲;同时他也很惶恐,因为他必须要精心准备讲座的内容,才能让剑桥的专业听众挑不出毛病。为此,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读了许多英国当时的优秀小说,他甚至给某些作者写信询问他们最优秀的作品的书单……

一年之后,他来到剑桥。第一场讲座,他诚惶诚恐、谦虚谨慎,谁知道听者众多,且大家看起来都听得很认真;第二场讲座,他发现来了更多的人;到了第三场,他已有充分的自信,知道自己的讲座将大获成功。他一共开了七场讲座。之后他把这一系列讲座的内容整理成书籍出版,阐述自己关于小说的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在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应用其中的一些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这本书就是《小说面面观》,作者是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福斯特。

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声音表明,福斯特的讲座并不像他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人见人爱”。在开讲座的第一天,就有地位与之相当的批评家说,这场讲座的内容之浅薄与庸俗令人震惊,根本不会有真正的学者欣赏,喜欢听的人无非是些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的家庭主妇(指当时部分剑桥老师的妻子以及她们的朋友)。但这种批评并没有阻止《小说面面观》的走红,也没有阻止它一直流行至今,帮助众多读者从更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小说。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试图在脑海中还原一百年前的那几场讲座,想要不受作者和其他批评家的影响,得出自己对讲座的评价。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时至今天,一场好讲座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们的喜好仍和那时差不多,比如说风趣的、犀利的、准确的、清晰的、有获得感的……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小说面面观》的确是合格的。

哪怕你是个完全不懂理论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书里有精准的吐槽:在谈到“故事”和“情节”的关系时,作者说,有些人只是想听故事,他们不在乎情节;他们只会问“然后呢”,他们对故事只有原始的好奇。作者对这样的人深恶痛绝。他说:“好奇是人类最低级的本能之一。日常生活中你应该也已经发现,当有人喋喋不休地寻根究底时,大约也总是他们最没记性,通常也蠢到了家的时候。一个见面只知道问你有几个兄弟姐妹的家伙,绝不可能跟你意气相投,倘若你过了一年再次碰到他,他可能还会问你有多少个兄弟姐妹……”这样的描述,精准地击中了生活中某些没话找话、纯粹为了打发时间的语言乏味的人。显然,无论是听众还是读者,对此都必然会产生共鸣。

同时,哪怕你没有读过多少小说,也不会觉得不懂,因为其中有大量精彩的原著解析:包括当时人们非常喜欢的《呼啸山庄》《远大前程》《傲慢与偏见》等经典作品中最精彩的片段。作者的选择是经过思考的,他虽然只是想要通过举例来说明他对于小说的要素如“故事”“人物”“情节”等的看法,但当他讲述这些看法时,实际上是在帮听众熟悉那些故事和人物。听完讲座,听众很难不产生好奇、不去找来原著自己看一看。

从这两方面原因来看,我能理解福斯特的讲座为何大受欢迎,也能理解为何有些专业人士认为他讲得太浅薄、庸俗了。两种结果其实都源于同一个原因:福斯特讲得实在太深入浅出了,基本没有给听众或者读者设置任何门槛。严格说来,那几场讲座不是学术性质的研讨,而是科普性质的交流。但也正因为如此,当它被整理成书籍出版时,受到了更为广大的小说爱好者的欢迎。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就以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课文为例,谈一谈《小说面面观》中的一些理论。

这本书认为,故事只是小说的一部分,而小说更重要的是故事背后的艺术价值、思想、情怀等。倘若一个人读《孔雀东南飞》只是因为想听故事的话,那这篇文章一句话就可以讲完:焦仲卿和刘兰芝很相爱,可是被强迫分开了,所以他们双双殉情。只要读一读正文前的小序就能知道这个故事,根本不需要去读那么长的正文。但只有阅读正文,我们才能知道焦仲卿和刘兰芝是如何抗争周围环境一次又一次的逼迫,最终走向死亡的。

小说中人物的吃饭、睡觉、走路与现实中的我们是不一样的。如果小说中出现了人物吃饭的情节,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表现他们吃饭这一画面,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情感和选择等。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吃茶的情节,曹雪芹并不是想表现黛玉口渴了,而是要表现她的小心谨慎。福斯特说:“人类生活中有五大事实:生、吃、睡、爱和死。”我们很少描绘婴儿的状态,但我们常常用大量笔墨去描绘爱与死亡。因为描绘的本质并不是再现生活,而是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某种思考。婴儿的状态也许只对他的母亲有意义,而爱与死亡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相关。

关于人物,作者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术语,那就是“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就是那种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可以介绍完的人物。比如,某个男性角色是“妹控”,某个女性角色是“女强人”,那么在整部小说中,他们的形象就只会如此,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圆形人物”则拥有多方面的复杂性格,如《雷雨》中的周朴园,你很难简单地用“虚伪”两个字就将他概括。他的确怀念了侍萍三十年,但他也的确为了钱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对此,福斯特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假如某個角色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你的意料之中,那么他就是一个扁平人物;倘若某个角色做的事情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却是合理的,那他就是一个圆形人物;倘若某个角色做的事出乎意料,却不具有合理性,那就是作者想要把一个扁平人物强行“伪装”成圆形人物,也就是人物塑造失败了。值得一提的是,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并没有谁高谁低一说,一部小说既需要扁平人物,也需要圆形人物,他们各司其职。

此外,作者还阐述了其他的观点,比如“幻想”对小说的重要性。小说本身是时间的艺术,展示的是时间对生活的影响,但“幻想”可以帮助作者跳出时间的束缚,暂时不必理会小说的逻辑是否有问题,而进行更为自由的创作。比如,可以幻想唐玄宗“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杨玉环,以便展示杨玉环死后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来生的期待。又比如,小说不应该只是讲故事,还应该有情怀。小说包含的情感不能仅仅跟主角有关,而应该跟全人类相关,即能够引起共鸣。

简而言之,如果一个人阅读小说仅仅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猎奇,那么本书对他来说就是多余的。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阅读小说,并且渴望从基础阅读中跳出来,寻求更广大的世界,这时候,《小说面面观》将会是一部不错的、带领你真正走进小说世界的科普读物。

猜你喜欢

扁平福斯特圆形
吉祥物
餐厅冒险记
全球治理趋向扁平
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冰棒棍书签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妻子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