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争书写”比较:《约翰·克利斯朵夫》与《家》

2021-09-24殳涘苏言秋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5期
关键词:克利斯朵夫抗争

殳涘 苏言秋

一、家庭抗争比较

克利斯朵夫和觉慧在自我理想追寻的过程中,都率先进行了家庭抗争,都表現出超越先辈的奋进昂扬的勇气。但相较之下,前者要抗争的是物质生活的困窘以及原生家庭的认知局限,而后者则更多是与顽固的封建伦理纲常做斗争。

克利斯朵夫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小就拥有杰出的音乐天赋和远大的艺术理想,但与此同时,低下的社会地位、贫穷的家庭也施以他诸多的痛苦和限制。例如,克利斯朵夫自小就经常为贵族们表演,表演结束后,父亲让他向观众飞吻,并向公爵表示特别的敬意。但克利斯朵夫对这种习以为常的奴性做法表现出了不情愿,因为他敏感地意识到,台下的掌声和公爵的到场,并不是因为喜爱他的演奏,而仅仅是把他当作取乐之物。再如,贵族太太克里赫十分喜爱少年时的克利斯朵夫,视他为亲生儿子,可是当克利斯朵夫向她的女儿弥娜求婚时,她坚决地拒绝了他:“这是不可能的。不单是金钱一项,还有多少问题!……譬如门第……”此外,由于父亲整日酗酒,克利斯朵夫还过早地承担起了赚钱养家的责任。不过,这一切并没有限制和压垮他。他自小听祖父讲述英雄的故事,加上他自身不仅体格强健,性格也十分好强,因而贫穷的家庭所带给他的一切磨难,反而促使他形成了英雄般的坚韧品性。

觉慧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封建大家庭,长辈们不仅管控着子女的学习、社交,还操纵着他们的婚姻和工作。幸而,“五四”运动推动了民主思想在青年一代中的广泛传播,激发了他们反抗专制、追求民主的决心,而觉慧正是他们当中的代表。例如,他不屈服于高老太爷的威严和威胁,学习科学思想、阅读进步报刊、结交革命友人、斥责捉鬼的闹剧等。觉慧的反抗举动,既是其自身民主意识的觉醒,也是那一时期的时代缩影。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对人们的精神禁锢是持久且强劲的,因此觉慧对于家族的反叛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而这也是他日后走上社会、投身革命的重要基础。

二、社会抗争比较

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克利斯朵夫和觉慧都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传统社会的对立面,但这一行为的意义是不同的。克利斯朵夫对社会的抗争,表现的是罗曼·罗兰所坚守的“看清生活的真相并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哲学;而觉慧的抗争融入了巴金的个人体验,凸显了“五四”风云激荡下青年一代的魄力。

离开家庭之后,克利斯朵夫背负着音乐梦想走上社会。未曾想,他的爱情和友情,遭遇了背叛;他的真心,只换来别人的鄙夷和玩弄;而他的音乐,竟招致权贵的禁令和恶人的刁难。不过,虽然社会环境是浑浊的,但克利斯朵夫心中的理想之光却从未熄灭过。在各种磨砺中,他少年时倔强好强的个性,逐渐显现为一种强劲拼搏的英雄主义人生观。正如他所意识的那样——“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正是因为心存这般坚定的信念,克利斯朵夫才能在混乱动荡的社会中始终抱有一颗赤子之心,并坚持自身的艺术理想和独立人格,不被污浊的环境所腐蚀和同化。

至于觉慧对社会的抗争,具体对象是整个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风俗,主要表现则是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勇敢投身于社会革命斗争。不过,作为一位养尊处优的富家少爷,一名稚气未脱、年轻气盛的青年学生,他显然没有多少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因而他对社会的抗争,所凭借的是他的激情和热血,以及对进步思想的追随,尚缺少理性、冷静、清醒的思考。就在觉慧沉浸在斗争的喜悦中时,鸣凤的死无疑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使他身上的矛盾性和软弱性展露无遗。这时的觉慧才猛然明白自己在对抗整个社会时的弱小。

三、自我抗争比较

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觉慧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矛盾性,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都曾因此陷入挣扎,而他们最终的结局分别是:克利斯朵夫的反抗精神完全消失了,他变成了一个世故的老人;觉慧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表现出“五四”青年一代自我抗争意识的觉醒。

一直以来,克利斯朵夫都被视为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英雄,但这个人物在晚年时却消极避世,专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进入了所谓“清明高远的境界”。这就使人疑惑:克利斯朵夫为什么仍被称作英雄?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思想是让人们正视磨难、学会生活,而不是塑造一个永远不会失败的、励志的英雄形象。克利斯朵夫的魅力就在于,他那永无止息的生命力,以及对自由和自我的坚定追求。他曾无数次陷入困境,却从不退缩、从不放弃,他顽强、执着地抗争着,既战胜了别人,也战胜了自我。因此,他是真正的英雄。其次,我们需要理解作者创造这一人物的意图。克利斯朵夫的晚年,尽管功成名就,但他想改变社会现实、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想却始终没有实现。从这个意义来说,他是失败的。而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只寄希望于用人道主义来解决社会矛盾,视艺术为“救世主”,他只相信个人的力量,而脱离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斗争,这表达了作者罗曼·罗兰对于革命的某种思考。

与克利斯朵夫相比,觉慧的自我抗争意识是不明确和模糊的,他尚未领悟到自身局限性之所在,也尚未坚定进行自我抗争的决心。在鸣凤投湖之后,觉慧曾梦见她成了一名富家小姐和自己谈情说爱,潜意识流露出“门当户对”的落后思想。他口口声声讲求平等民主,却无法真正跨越阶级拯救自己心爱的人。当他因参加请愿活动受到高老太爷的严厉批评时,他虽然敢据理力争,却不敢违抗禁止他外出活动的命令。他一方面不乏反抗封建专制的决心,另一方面又害怕和家人发生正面的冲突;他时而表现得勇敢无畏,时而又让人察觉到觉新式的懦弱……总而言之,觉慧自我抗争意识的成熟,尚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通过比较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高觉慧的抗争,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艺术家身上无畏进取的英雄主义,还是青年一代民主意识觉醒的“五四”精神,能够振奋人心的,都是人类直面生活、勇于抗争的意志和勇气。

猜你喜欢

克利斯朵夫抗争
名师新题:抗争
SilentEpidemic
用善良的情感写出的好书
《约翰·克利斯朵夫》故事梗概
《约翰·克利斯朵夫》选文精读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Enabling the Movement
LOVEIN AN OLDCLIMATE
达摩克利斯之剑
A Warrior as well as Ide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