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英雄主义
2021-09-24汪弘量
汪弘量
一、心灵的成长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小镇克拉姆西的一个公证人家庭。由于女仆的一时疏忽,未满两岁的罗兰险些丧命,从此患上了支气管疾病。呼吸困难、对死亡的恐惧、母亲“惴惴不安的爱护”,将他禁锢在了狭小的天地中。在童年的回忆里,他将这样的处境称为“鼠笼”。身体脆弱,灵魂却充满热情的“小囚徒”只能观察着家门前的运河、头顶的太空,憧憬着自由,他的思想迅速地成长起来。
在母亲的熏陶下,罗曼·罗兰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他钻研着各国的古典音乐作品,尤其痴迷于德国音乐,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得到心灵的滋养。《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卷《黎明》中所描述的主人公最初接触音乐的感受,很难说不是作者的切身体会。
莎士比亚是他的另一个偶像,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学的种子自此埋下。这颗种子未来将在托尔斯泰等更多伟大人物的滋养下,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罗曼·罗兰15岁时,父母决定放弃故乡的一切,陪同他前往巴黎就读中学。父母为他做出的牺牲与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都让他感到极度苦闷。他渴望着温暖、关怀、出人头地。这一段“暗无天日”的青年时期,同样出现在他笔下的克利斯朵夫身上。
1886年,罗兰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主要修读历史和地理,度过了一段勤奋苦读的时光,为此后的治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的罗兰,曾鼓起勇气给远在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信,向对方请教生活与艺术的问题。托尔斯泰在回信中写道:“只有那种将人类团结起来的艺术才有价值,也只有那些能够为自己的信仰做出牺牲的艺术家才能称为艺术家……只有热爱人性的人,才有希望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自此,对突破命运的英雄人物的崇敬,对生活永恒的热爱,对“人”的艺术的追求,成了罗曼·罗兰一生的志趣。
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诞生
从第一道灵光的闪现到全书付梓,《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历经20余年之久。
1890年,在罗马留学的过程中,“约翰·克利斯朵夫”一闪而过,第一次出现在了罗兰的脑海。彼时他结识了德国作家兼翻译家玛尔维达·冯·梅森堡。这位具有自由精神的女性是瓦格纳、尼采等众多艺术家、思想家的好友,常常向罗兰讲述他们悲剧性的战斗故事。这些英雄人物悲惨的遭遇和高尚的品格,融合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最初形象。
回国后,罗兰在巴黎任教。1892年,他与巴黎名教授勃莱亚之女克洛蒂尔特结婚。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结合,在当时的社交界传为佳话。婚后,学术界和上流社会的社交圈迅速接纳了他。然而,越与这些人打交道,罗兰就越感失望。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五卷《节场》中,作者借主人公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巴黎生活与流行艺术的庸俗之处:“一切都归结到贫瘠的享乐……滥用思想,滥用感官,而毫无果实……多少的聪明才智,多少的细腻的感觉,都浪费于无用之地,虚耗于下流可耻之事。”
梦想改变法兰西颓靡风气的罗兰开始投身于社会事务当中。然而,从“德雷福斯案”到人民剧院,再到他为人民大众创作的戏剧,事情的发展最终都與他的理想背道而驰。他的家庭生活也不平顺,1901年,由于夫妻二人在经济与艺术创作方面的不和,罗曼·罗兰与克洛蒂尔特的婚姻破裂了。
在一次次幻灭中,投射了罗兰的信仰与理想,要向不健全的文明、被腐蚀的思想奋起抗争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逐渐有了完整的形象。罗兰离开剧院,放弃教职,在十年孤独的隐居和狂热的工作中,完成了这部长篇巨著。
罗曼·罗兰在《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朋友们》中写道:“我像法国许许多多人一样,在与我的道德观对立的社会中备受压抑;我要自由呼吸,要对不健全的文明,以及被一些伪劣的精英分子所腐蚀的思想奋起抗争……为此,我需要一个心明眼亮的英雄,他该具有相当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有权说话,具有相当大的嗓门让别人听见他的话。”“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不是写给文人们看的……但愿他直接接触到那些生活在文学之外的孤寂的灵魂和真诚的心”。
1912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最后一卷《复旦》正式刊行,小说出版后大获成功。同年,瑞士作家保尔·赛佩尔出版了关于罗曼·罗兰的第一本详尽的传记;1913年,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奖金;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终点与启程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结尾,作者讲述了圣者克利斯朵夫的传说。善良的摆渡人克利斯朵夫扛着一个孩子渡河,然而他越往前走,肩上的孩子变得越沉。他的脊骨屈曲了,岸上的人也嘲弄着他。他几乎要坚持不住了,却还是竭尽全力继续前行。在逆流中走了整整一夜后,快要倒下的克利斯朵夫终于迎着曙光到达了彼岸。在这一刻,约翰·克利斯朵夫终于与圣者克利斯朵夫合二为一,勤恳地走完了生命的历程。
圣者克利斯朵夫的艰难跋涉,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奋斗的写照,同时也是罗曼·罗兰及与他同时代的奋斗者上下求索、不屈斗争的全过程。他后来写道:“我写下了正在消失的一代人的悲剧,我不想隐瞒这一代人的善与恶,隐瞒他们的痛苦与盲目的高傲,以及他们与痛苦的艰辛斗争。”
克利斯朵夫在临终幻觉中所背负的那个孩子,则代表着未来的希望。年轻的一代会在上一代努力的基础上继续前行,正如罗曼·罗兰向下一代的年轻人宣告的那样:“超越我们,走到时代的最前列吧。你们应当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约翰·克利斯朵夫》正是罗曼·罗兰为“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所谱写的宏伟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