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自己的教学方案
2021-09-24于会祥
于会祥
这几年,我一直关注对教案的研究,结合日常的一些观察,形成了一点想法和认识。
无论是对于中老年教师还是青年教师,我都不主张写“电子教案”,我也不主张青年教师就要写“详案”,其他老教师可以写“简案”。我主张“教案”还是要“手写”,至于“详”还是“简”,不应以教师的教龄和年龄来确定和划分,而应取决于这节“课”本身。备课是教师结合所教学生实际、结合课程标准、结合教师个人风格的更具个性化的工作。我们强调教研组的集体教研,实则是强调智慧分享、拓宽视野、新老传承,强调教师个体在集体中成长,而不是为了搞“一刀切”和“齐步走”。
有些学校对不管是教案还是学案的内容,都要求绝对统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这样的管理“机械”“一刀切”,因为这些地方有其具体情况,如师资水平不理想、难以达到基本的教学质量要求等。但当学校的师资达到一定水准后,我们就应因时因校制宜做出相应改变。假设我们25岁开始工作,55岁退休,工作时长是30年,目前很多学校师资安排已经基本实现了学段循环,这样一来初中、高中我们可以分别教10轮,小学也就教5轮。因此,对待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最多“教授”10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一轮的备课、教案撰写,都是作为教师个体生命的新一轮升华。每一轮,我们都面临着生源的变化、课标的变化、教材的变化、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尤其是我们自身年龄的变化、专业水平的变化,我们的教案无疑也应该是变化的,而教案的变化就是我们成长历程的外显,是工作足迹、成长足迹的最真实记录。最终,这10轮教案、5轮教案就是我们工作一辈子的物质财富,而蕴含其中的“变化”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写好教案尤其需要教师的全局观。一般而言,教案是一课时教学的方案,是一课时教学的预案。每一节课都是一场小型战役,都是一项“小型工程”;但每一节课都不是独立的“战役”或“工程”。备好一节课,需要教师的全局观,需要教师有通过“运筹于帷幄之中”让学生“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能力。做好一个教师非常不容易。一个老教师之所以经验丰富,是因为他至少清晰地知道这节课目标的实现,是为下一个“在哪个地方”进行的“什么战役”做准备的。如果“方案”“预案”不周全,就会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写教案要遵循基本教育教学规律。有的教师的教案只有一个教学流程,没有“教学重点难点”的定位分析,甚至连“教学目标”都没有,这是违背基本的教育教學规律的。现在我们备课、撰写教案的基本程序是经过多少年多少代教师总结和验证出来的普适性的规律,不管怎么推进教学改革、怎么开展教学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不管一节课是40分钟还是一个小时,都是要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而绝不是凭我们本人的感觉和喜恶,“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也正是教学的任务性、计划性、科学性之所在。教学目标确定后,为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首先就要考虑哪些知识的学习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这样我们在下一步设计教学环节时才能够针对重点突出笔墨,针对难点设计突破的台阶。
“教案”作为课前准备的终端,一定不是可有可无的。尽管实际的课堂上,会有新的生成、会有不可知的事情发生,但“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备课作保证,很难说课堂教学能有效、高效。重读上一轮教案、查阅资料、阅读课标、分析学情、撰写教案、设计作业等都是我们备课时所要经历的,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名教师能否成长为优秀教师,首先在于持之以恒的备课积累,而积累的水平会从我们撰写的教案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在备课上下功夫,沉下心来备课,把课“备”好是上“好”课的基础。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