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妈祖绕境民俗艺阵考察见录
2021-09-24陈丹
陈 丹
(广州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000)
民俗艺阵,指闽台地区民俗活动中的游艺表演。艺阵是游神赛会等活动集表演性、仪式性、娱乐性等于一体的项目,既有地方村落组织的形式,又有宫庙等专门组织的形式。它为庙会庆典等活动营造热闹气氛,同时也成为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我国台湾地区妈祖绕境的民间艺阵为考察记录对象,呈现台湾省民俗活动中活态的民间艺术形态。
闽台社会“三月疯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神诞,从乡村到城镇,大大小小的妈祖信仰活动令整个三月欢腾。绕境进香是这期间的主要活动方式。现今台湾省民间信仰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气象,除了农历三月,平日妈祖“交陪境”绕境[1]活动亦是层出不穷,可以说几乎每天都会有大小规模的妈祖绕境活动在全台各个角落上演。
妈祖脸部有肤色、黑色、红色、金色、粉色五种肤色。民间的说法肤色为仿照人的皮肤颜色。黑色有两种说法,一是长期接受香客供奉,面部受香烟薰染,日久惭黑,另一种是黑面妈祖较为凶悍,主执海上救援、除煞之职。红色代表喜庆,喜庆场合通常请红面妈祖坐镇;金色为官祀的标志,表明为官奉妈祖;而粉面妈祖一般移祀至大陆地区,说法是妈祖由福建初赴台时年龄尚轻,因此面色粉红,形象也接近年轻女性。
新北市三芝区小基隆福成宫的金面妈祖供奉原址为“台北府城天后宫”。旧庙于日据时期遭拆毁,妈祖偶像移祀于新北市三芝区小基隆福成宫至今。2004年,以台北城建成120周年为契机,金面妈祖第一次返回台北城绕境。2006年始,恭请金面妈祖回台北城祈福仪式成为“北台湾妈祖文化节”的常态化活动之一。妈祖绕境活动汇集各类民俗阵头艺术,台北市绕境全程由民俗专家作解说,帮助群众认识妈祖文化与阵头艺术。笔者随行观察了2014年10月4日金面妈祖銮轿入台北城北门与10月7日驻驾新北市三芝区小基隆福成宫两次活动,绕境范围覆及城市与乡村。
台北市区迎金面妈祖路线绕境由北城门始,进入延平北路(台北古城官道旧址)。途经福成宫驻驾三天,供香客敬拜祈福,后前往嘉义县新港奉天宫会香,才完成整个绕境活动。绕境队伍集中展示了台湾民间各类民俗阵头艺术:
报马仔,是妈祖绕境进香队伍的先锋人物,负责察看前方道路情况,敲锣通知群众妈祖绕境队伍的到来,提醒群众收起晾晒衣物,准备香案迎神。该形象来自古代官设驿站负责前导传令的“铺(驿站)兵”,“报马仔”亦是“铺马”的讹化。(亦玄,1996)报马仔头戴斗笠防晒,肩搭蓑衣防雨,着羊毛马甲御寒,戴老花镜意为明辨是非,留燕尾须、抽旱烟、随身带酒一副潇洒姿态,肩扛猪脚和韭菜意喻长久有吃食,腿上贴膏药喻勿揭人疮疤,着一只草鞋,卷起一条裤管,表示虽然路途艰辛,但他忠于职守,敲红心锣寓意劳心劳力。(如图1所示)大神尪仔千里眼和顺风耳,是闽台迎神赛会中常见的艺阵景观,以竹、纸、泥等扎塑而成的巨型人偶,外着神袍,由人扛抬。千里眼、顺风耳是妈祖驾前神将,妈祖绕境队伍之标配艺阵。
图1 报马仔
(如图2所示)电音三太子,脱胎自传统艺阵“大神尪仔”,结合电子音乐和舞步的一种新的民俗阵头表演形式。电音三太子装扮常是咬奶嘴、戴太阳眼镜、白色手套等,近年伴舞的电子音乐常是耳熟能详的“神曲”,如《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
图2 大神尪仔千里眼和顺风耳
(如图3所示)执士队,模仿古时帝王出巡的仪仗队伍,人员所持之物有“肃静”、“回避”的指示,也有各式兵器,营造庄严之感,具备开路与护驾的功能,因所持木牌或兵器常为18对36支,也称三十六执士队。(戴维红,2012)传统由男性担任,现有部分职业性阵头也可不论执士队员之性别。
图3 电音三太子
(如图4所示)鼓亭阵。这是一种模仿庙宇钟鼓楼的活动式的锣鼓表演,将大鼓置于其内,一个拖行,一人敲打,再配以锣、唢呐和钹等乐器,这个音乐阵头常在迎神、建醮、入厝、丧葬等场合出现,有驱邪挡煞的功能,同时也有增添热闹气氛的作用。
图4 执士队
(如图5所示)十二婆姐阵。十二婆姐相传为注生娘娘陈靖姑的助手,她们是陈四娘、葛四娘、阮三娘、曾五娘、林九娘、李大娘、许大娘、刘七娘、马五娘、林一娘、高四娘、卓五娘,分别司注生、注胎、监生、抱送、守胎、转生、护产等职责。(卢美松等,2013)该艺阵扮演十二婆姐形象,表演步伐、姿态诙谐有趣,有祈祷儿童健康成长的意头。(如图6所示)
图5 鼓亭阵
图6 十二婆姐阵
在妈祖绕境活动考察中,笔者发现艺阵形式与民俗仪式内容紧密相连,例如妈祖出巡必备“千里眼顺风耳”艺阵,城隍出巡“家将”阵头不可或缺等。其中所呈现的具体例子既呈现出民众对本土信仰的理解、借助仪式所表达的生活期望,也展现了艺阵受流行文化元素影响所展现出的新形式。艺阵因民俗仪式而生,又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类型的展演形式。只有了解民俗活动的“地方性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地方社会民间信仰生态与民间艺术的生长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