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支架理论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23叶嘉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1期
关键词:支架理论初中

叶嘉

摘要:散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散文阅读课常是教师的独角戏,难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支架理论是一种主张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的理论,将该理论与散文阅读教学相结合,能帮助教师把教学的关注点从文本转向学生学习,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支架理论;初中;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领域关注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文质兼美的文体,散文对培养学生审美、阅读、表达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散文形式灵活、写作手法自由、多样,不同的散文代表着作者不同的风格、情感和经历。初中学生正处在认知、情感体验的发展阶段,人生阅历、语文知识的有限性制约着他们对散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散文存在较多的困难,尤其需要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仍以文本内容为核心开展教学,枯燥、低效的课堂使学生渐渐对散文产生畏难心理,对这一文体失去兴趣。基于此,本文将支架理论引入散文阅读教学,探讨在散文阅读课堂中如何借助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将学习转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支架的含义

“支架”(scaffolding)一词原本指的是建筑行业中起到一种临时支撑作用并在建筑完成后拆除的辅助性工具。后来,伍德、布鲁纳和罗斯(Wood,Bruner,Ross)对支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支架定义为由教师或父母为学习者提供的即时支持,同时指出,支架能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地参与问题解决并从中获得技能。[1]支架式教学则是使儿童或新手能够解决问题、执行任务或使其能达到目标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支架指的是教师在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临时支持,直到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再逐漸取消支持。支架的种类繁多,较早的分类有一对一支架、同伴支架和基于计算机的支架。随着支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同的学者相继开发出了更多的支架种类。例如,根据不同功能划分的互动性支架、启发式支架、分布式支架以及法里达· 帕万(Faridah Pawan)针对语言课程开发的语言支架、概念支架、社交支架和文化支架。目前,支架理论已经被运用到不同知识领域的教学,尤其是语言习得领域。在语文课程中运用支架理论,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支架理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支架,知人论世

散文是一种表达作者独特情思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基于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所思所想。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散文中蕴含的情思,则需要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定的文化支架。文化支架指的是在教学中使用学习者熟悉的有关历史和文化的工具或信息资源,此类支架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背后的情感与意图。[2]例如,《白杨礼赞》是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一篇散文,学生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恐怕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白杨树来象征边区军民以及为什么要用象征来表达情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浅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作者的生平资料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或引入相关历史影视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区军民的艰苦,打破过去与学生现代生活的壁垒,以文化支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赞美之情的来源。

(二)任务驱动,深入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关于初中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业质量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散文学习的关键在于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4]初中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过精读、略读和默读的训练,具有阅读基本文章的能力,但是对散文语言的品味和鉴赏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分析和品味散文语言,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初中又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是学生思维从不成熟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虽然初中生鉴赏能力不高,但是他们思维敏捷、好奇心强。鉴赏是一种需要调动认识和情感的活动。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支持,设计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鉴赏能力。

互动支架是一种利用社交互动来支持和协调学习过程的支架。它可以是师生间的社交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互动支架除了可以缓解学生面对鉴赏任务时的畏难心理,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背影》是一篇饱含情感的散文,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对散文的语言特点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加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借助语言支架,与文本共鸣

散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语料。散文也是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细腻情思的反映,散文语言和情感的体会离不开朗读。朗读不仅是理解文本内容的途径,也是与文本发生共鸣的通道。因此,散文的教学要以语言支架贯穿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语言支架指的是在教学中有关语言类型的指导或工具,包括开放性写作、口头表达活动、朗读、对话、写作指导、词汇教学等等。[5]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以语言支架贯穿的。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散文篇目的特质去设置不同的语言支架。饱含情感的散文,应更加注重朗读。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例如在教《背影》一文时,在朗读前向学生传授朗读的语调、语气等知识并进行示范后,让学生通过自读或小组共读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这一支架的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推动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达成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对于富有哲理的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写作,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完《散文二篇》后,让学生写一段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或思考,将个人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语言支架,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四)撤出支架,评价能力

撤出支架是运用支架的重要步骤之一。作为辅助工具进入课堂的支架不是持续存在的,而是随着目标的达成逐渐撤出,最终使学生能够不依赖学习支架独立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性是能力获得的体现。撤出支架有两种形式,取消支持和增加支持。[6]顾名思义,取消支持是指教师将搭建的学习支架逐渐撤出,尝试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生合作完成对《背影》一文的语言分析后,让学生尝试鉴赏冰心《母亲》一文的语言特点,以任务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增加支持则是增加支架,这是为取消支架服务的。支架是否增加基于对学生的水平评估。当学生目前还无法在减少支架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时,就可以增加支架。例如,学习《白杨礼赞》时,学生在学习后仍不能理解文章有扬有抑、富于变化的表达效果,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其他散文范例,提供更多的支架,帮助学生理解。不论是增加支架还是减少支架,都属于撤出支架的调整过程,都是为了使支架能符合学生水平,提供有效支持,指向学生在散文学习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

三、结语

支架理论在运用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支架是一种辅助学习的方式或手段,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使教师把教学的关注点从教材转向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以及学生学习散文的困难点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课堂不易发生教学偏移,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持续参与者,学习活动也始终保持在“逐渐指向学习者”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可以更好地体会散文这种具备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文体,有自主学习活动的课堂也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不再畏惧散文。然而,要想把支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教师加深对支架理论的了解,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尽力避免支架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6] Belland B.R.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in STEM Education[M].Berlin:Springer, Cham,2017.

[2] [5] Pawan,F.Content-area teachers and scaffolded instruction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8,24(6):1450-14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王榮生.散文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支架理论初中
基于支架教学模式的英语写作教学
用“支架理论”优化英语阅读教学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支架理论指导中学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