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读写共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
2021-09-23徐姗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初中语文课程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充分运用读写共生的教学手段,妥妥地把握住语文阅读和写作,引导学生能够多方面地参与读写共生训练,如利用生活化方式、剖析课文人物、开展课堂辩论会等,促进学生可以拥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来源,从而有利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写共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7-095-03
【本文著录格式】徐姗.注重读写共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J].课外语文,2021,20(27):95-97.
引言
从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有些教师不会有效地结合阅读和写作,导致学生的语文思维不连贯;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化,导致课堂氛围不佳;有些教师未注重学生的兴趣度,导致欠缺主动性。因此,如果想要开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工作,必须破旧立新,引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地实施读写共生,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
一、注重读写共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锤炼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在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较为重要的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不断地从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掌握较强的语文整合能力。如果仅依靠阅读学习,汲取核心素养的速度较慢。如果利用读写共生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同时参与阅读、写作学习,这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及时吸收语文知识,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培养语文审美能力
对语文文章的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重要要求,既要令其能够自主地从文章中感悟思想精神,又要对文章保持自有的欣赏态度和评价,使其充分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那么通过读写共生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后利用写作手段加深感悟,增进对文章美的了解,这会有助于培养语文审美能力。
(三)有助于拓展语文思维
在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语文思维对学生至关重要,能够决定某个学生对文章的学习程度,影响对文章的再创作,这就需要利用读写共生的方法,在阅读时让学生“浮想联翩”,在写作时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这会有利于拓展语文思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和写作“分家”
虽然,阅读和写作在形式上属于两种不同的语文学习方式,但是在实质上,都是围绕语文文章开展的学习行为,教师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同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才能突出教学成果。不过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有些教师总会将阅读和写作分类进行,认为该种方式更具有教学效率,实际上会让学生想象分离、思维不连贯,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方式单一化
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存在方式单一化的问题,在课堂中会用命令、教条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方式以教师为核心,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导致语文课堂经常气氛沉闷,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三)兴趣度不高
当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会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内容,学生应当表现出较为积极的状态,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多数学生会存在思想放空、沉默不语的问题,导致不能自主理解课文;当进行语文写作教学时,会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进行思考,学生应当积极联系一切有关的事物,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多数学生都在等待教师的讲解,未能按照要求思考。由此可见,学生对当前的语文课堂的兴趣度不高,惰性行为较为普遍。
三、注重读写共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找出课文精彩部分,指引读写共生
其实,在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多篇精彩绝伦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有值得学生学习的精彩部分,教师可以找寻这些课文部分,引领学生进行鉴赏,同时有感而发,展开语文写作,从而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中的“假使这也算一种‘信……他信力都失掉了”,作者用“他信力”戳穿当时反动政府的卖国丑恶嘴脸,其中包括“假使……那也……”“自从……便……”的句式,可以让学生仿照该句式,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造句;在《孤独之旅》课文中的“鸭们十分乖巧……重新插回翅膀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展现鸭子的外貌特征,随后可要求学生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自行编创短文,随后邀请学生互相分享鉴赏,朗读短文内容。
(二)利用课外文章资源,指引读写共生
在读写工程措施施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课内的书本上选择写作,而且可以从课外的文章资源中进行写作,并且需要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进行鉴赏,培养语文审美能力,不断地累积更多的阅读和写作经验。
例如,在《女生贾梅》文章中的“我时常想 …… 除非不得已”,作者通过描述猿人的起源,强调女生应当注重内在,提升自身的修养。这会有利于引起班内女同学的共鸣,随后可以让所有学生写一写自己对女同学的看法,再结合文章表达的情感,写一写气质对女同学的重要性。在《人性的弱点》文章中,包括诸多令学生受益匪浅的精彩语句,如“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将这些语句通过多媒体显示出来,让学生自己阅览屏幕,感受每句话的深刻含义。与其他同学主动地谈一谈喜爱的语句,表明自己的看法,随后要求学生根据选择的语句思想,结合自身的经历,写一段读后感悟。
(三)利用生活化方式,指引讀写共生
既然想要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那么可以利用生活化方式,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穿插各类型的生活元素,慢慢地勾起学生的生活想象,再经过阅读指引,令其产生灵感进行写作,这就能够达到读写共生的要求,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解《猫》的课文时,从文中内容来看,作者分别讲述了多段养猫的经历,每段经历都会给作者不同的启发。在现实生活中,相信每名学生都有曾经接触过猫的经历,可以在阅读课文过后,仔细想一想自己与猫的“缘分”。对比作者对三只猫的感受,分析作者表现的情感,随后教师会以“我印象中的猫”为题目,要求在座的每位学生当堂书写一小段关于猫的段落,讲述自己对猫的感受,再邀请若干名学生当堂分享朗读。
在讲解《邓稼先》课文时,从文中内容来看,作者用六部分内容阐述邓稼先的一生,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国家、社会一直不断地在强调邓稼先的卓越贡献,所以诸多学生早已耳濡目染,对邓稼先并不陌生。基于该方面的了解,在阅读完课文后,可以让每名学生从文中挑选喜爱的段落,与同桌互相对读,说一说喜爱的原因,随后通过多媒体呈现出关于邓稼先的详尽资料,让学生更加了解该人物。这时教师会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假如你也有参与民族军事事业,你最想做些什么?为什么?”由此引出学生的想象,令其围绕该主题写一篇小短文,抒发内心的爱国情怀。
(四)开展课堂辩论会,指引读写共生
所谓课堂辩论会,是指利用某种观点,激起学生两种以上的不同意见,令其互相进行课堂辩论,在此过程中,能够令其熟知课程内容,同时可以要求各组进行写作,这就符合读写共生要求。
例如,在讲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辩论会,指引学生深入课文进行了解。文中主要讲述格物致知的精神内容,那么可以设立“当前的中国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题,将班内学生均分为正、反两方,正方代表相信具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方代表认为不具有格物致知精神。各方学生形成团体,自由地互相讨论,将能够支持本方观点的意见写下来,随后正式开始课堂辩论会。按照轮回制,每轮让双方派出两名学生参加,彼此进行争辩。如果某一方无法继续提供可靠的意见、事例支持,则判定另一方在本轮胜出,由下一轮学生继续辩论,前提是不能重复提出相同的争辩意见。在该过程中,既会让学生紧紧围绕课文的核心进行探究,又会让学生锻炼总结、写作能力。
在讲解《论教养》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课堂辩论会进行教学,文中围绕教养展示讨论,需要学生明白教养对个人的重要性,那么可以设立“我们需要教养吗?国人有教养吗?”的主题,要求正反方分别代表支持有教养和不支持有教养的观点,在组内互相交换意见,梳理能够支持本方观点的内容,将其书写在纸张上,并且可以各自绘制出结构图,讲述清楚观点的逻辑性,随后按照轮回制,依次邀请各组学生上台争辩。在该过程中,既会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养对国家、国人的重要性,又会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写作归纳能力。另外,当课堂辩论会结束后,教师会分别评价双方队员在课堂中的表现,让学生都受到肯定,增强参与课堂活动自信心,同时会针对某些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深入讲解,完善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完善价值观,对某件事情具有正确的判断,最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本活动的参与经历,写一篇关于议题的小作文。
(五)剖析课文人物,指引读写共生
在课本中的某些课文中,包含着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加之作者故意加入的冲突细节,致使学生容易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影响,令其对某些人物的印象较深,这就可以通过读写共生的方法,引领学生剖析课文人物,再进行写作,将自己的感想浓缩为文字,这会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
例如,在《孔乙己》课文中,“孔乙己”是较为突出的人物,该人物身份低微,带有穷酸书生的傲气,具有对小孩子的怜爱之心,让学生能够清楚地感受该人物具有悲情色彩。再看文中其他的人物,如喝酒的顾客、酒店掌柜,这些人物对孔乙己的态度,能够衬托出当时社会对底层人的歧视态度,那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分别从动作、神情、言语、外貌四个方面剖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如文中孔乙己为了让其他酒客相信自己不是“偷书”,与其不断进行“争辩”,这就可以体现出孔乙己要面子的性格,在文中孔乙己与小孩子的对话中,可以体现出孔乙己善良的性格。由此可见,经过一番剖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时可以话锋一转,对学生说:“假如你们会遇到同孔乙己一般的人,你们会对他说什么?会和他交朋友吗?”该问题会引起质疑,让学生互相交流,不断地自我想象,随后可以提问某些学生,既包括优等生,又包括后进生,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象的“与孔乙己的事”,要求学生将其写下来。
在《回忆我的母亲》课文中,作者赞扬母亲“勤劳一生”,举出了多个母亲的生平具体事例,每个事例都会体现出一种精神品质,那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事例的顺序,逐个地解析“母亲”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家境贫寒……”中体现出悲苦的性格,在“终日忙碌……”中体现出勤劳、不辞辛苦的性格,这会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课文核心。然后,联系每个学生自己的母亲,令其回想能够体现母亲性格的生活时刻,如某同学的母亲为了给其买新衣服,省吃俭用了一个多月,能够体现出无私的性格,相信每名学生都会渐渐地被自己母亲的母爱所感动,这时可以要求学生用记叙的方法,写一篇关于感谢母亲的文章。
(六)利用多媒体情境,指引读写共生
所谓多媒体情境,是指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各种资源,在课堂中共同构成某种教学情境。在教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情境展现课文内容,易于将学生逐渐引入语境,令其能够充分地感受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而有助于学习课文,并且通过引导,令其用写作的方式抒发内心情感,从而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解《春》课文的时候,从内容上看,多段语句都在描述春季景色,用俏皮、灵动的手法体现出春天勃勃的生机。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音频构建教学情境,先在屏幕上顯示多张呈现绿色春天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能够亲眼观赏到诱人的春天景色,内心中不由生出赞美之感;再在多媒体中播放某些轻盈、静谧的音乐,如《望静》,这会推动每位学生慢慢地沉浸在春日景色中,然后可以顺着该种感受,要求学生仿照文中描述春天的手法,自行写一篇关于春日美景的短文。
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文的时候,从内容上看,主要讲述在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已经横渡长江,势如破竹地突破各道防线,体现出解放军的宏伟气势。这就可以利用视频、音频构建教学情境,先在屏幕上播放《渡江战役》等影视片段,让学生亲身体验渡江战役的凶险,以及解放军的勇敢无畏精神,令其不禁油然生出敬佩之感;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配乐,如《英雄的黎明》《太阳照常升起》,这会骤然提升学生的内心情感,最后让学生回想渡江战役,依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怀念渡江战役的作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读写共生是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通过融合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消化刚得到的语文知识,这会形成良性的资源循环。当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后,需要从多个方向开展读写共生,让学生能够无时无刻地接受锻炼,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经鑫.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9(25).
[2]张玉.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
[3]郁新兰.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5).
作者简介:徐姗,女,1976年生,江苏常州人,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读写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