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统一”视角下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思考
2021-09-23王润玲蒋宇
王润玲 蒋宇
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有助于在高校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赓续精神血脉,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八个统一”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文章以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为指导框架,探讨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八个统一”;抗疫精神;大学生;思政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发挥抗疫精神的教学价值,对于在高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赓续民族精神血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本文立足于大思政课实际,以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为指导框架,努力探索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路径方法。
一、“八个统一”的意涵及指导意义
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新时代思政课彰显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初心、实现教育目标、指导改革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2]
“八个统一”体现了思政课教育的整体协同与辩证统一。一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教师讲好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要用科学的学理性话语、系统的知识理论架构,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说服力。二是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价值引导是思政课的目标,要与思政课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以知识传导塑造大学生价值观。三是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思政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善于、敢于对错误观点进行辨别、分析和批判。四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课堂教学要以知识理论的学习理解为第一要务,第二课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思政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五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具有很多统一性的规范和要求,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教学载体、方法的多样化创新发展。六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教师在课程目标实现、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方法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单向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向的沟通交流。七是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直接、显性的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方式。同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八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统一。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显性课程的育人作用。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感、增加民族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政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与显性课程形成合力。
二、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想教育价值及融入
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想教育价值
我国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与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人民群众众志成城的团结力量密不可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勇敢逆行,千千万万奔走在社区、街道的共产党员、群众、志愿者以及青年大学生主动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舍生忘死、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3]在伟大抗疫斗争中凝结和升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谱系的伟大传承。“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是对伟大抗疫精神内涵的高度浓缩与提炼,其中每一层含义都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精神家园构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疫情防控过程又赋予了抗疫精神丰富的时代内涵和伟大的意义。伟大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和自我的情感体验[5],是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政必修课。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1.内容耦合:促进大学生深入理解思政课理论
伟大抗疫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与教学价值,思政课理论与伟大抗疫精神的内容存在较强的耦合机制。伟大抗疫精神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团结、奉献、务实等一系列流淌在血液中的宝贵品质,学习伟大抗疫精神,讲好抗疫故事,重要的目的在于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以理論学习促进正能量价值引导,不仅有助于对思政课理论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2.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一方面,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和生动诠释,将其融入思政课,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通过讲述真实富有感染力的抗疫人物、抗疫事迹,可以把思政课中高度凝练、抽象的理论内容运用贴合学生喜好的话语形式教授给他们,实现话语转换[6],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
3.现实体验:有效拓宽思政课教育的新途径
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与传统课堂相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来说,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升华思想、提高素质、凝聚力量,这不仅仅是对伟大抗疫精神和思政课的有效融合,也是对思政课教育新途径、新载体的探索和拓宽。善的理念需要我们不断地维护。[7]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运用抗疫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过程中,鼓励他们以勇于创新、勇于创造的精神主动融入到多种形式的实践中,提升大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现实体验,达到丰富载体、明理启思的目标。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方法
(一)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嵌入思政课,增强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学理性话语,精准定位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嵌入点”。“生命至上”体现党和国家的人民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讲述我们党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不惜任何代价控制疫情蔓延的典型案例,讲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等知识点;“举国同心”体现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团结伟力,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列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指挥,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社区志愿者和普通群众积极投身战疫等丰富的案例素材,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舍生忘死”体现了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义的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通过回顾中国近代的英勇斗争史,列举英雄人物事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历史文化素养;“尊重科学”彰显的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围绕科学防控和实事求是精神,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点;“命运与共”展现的大国担当与国际胸怀,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中要加以体现。[8]
在思政实践课中还需寻找伟大抗疫精神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嵌入点,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设计“志愿服务类”“英雄访谈类”教学实践,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如设计“青年志愿者在行动”“战疫前行,医路有你”等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调研,参与疫情防控监测、健康码扫描、健康宣讲等工作;利用数码终端产品记录志愿服务过程,制作成微纪录片或微电影,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9],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红色专项等各类竞赛;创造大学生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抗疫先锋互动交流的机会,开展“我与英雄面对面”“战疫先锋在身边”等互动交流活动,通过采访、交流等形式提升对抗疫工作的实际认知,加深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直接感触。思政课教师要制订详细完整的实践课计划,强化反馈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讲解,安排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制作摄影作品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相互点评,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
(二)挖掘伟大抗疫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增强教育的主体性与拓展性
要充分利用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增强教育拓展性,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统一。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注重挖掘隐性的专业教学资源,广泛运用可触可感的抗疫事迹开展“课程思政”。围绕医学专业课进行医学“课程思政”设计,例如在微生物学、传染病学中讲述人类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关系,在免疫学中讲解新冠肺炎流行和疫苗研发所引发的思考,围绕人类与病毒抗争的历史、疫苗研发志愿者的奉献精神等话题展开讨论。在英语“课程思政”设计中,通过翻译抗疫金句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在体育“课程思政”设计中,围绕“竞技协作,强健体魄”主题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团结意识、竞争精神以及强身健体意识;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设计中,围绕“公共安全,从我做起”主题,培养大学生公共安全观念,有条不紊地与疫情作常态化斗争。[10]
思政课教师要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增强教育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一方面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情景再现类”“思辨讨论类”等教学设计。开展“人人讲战疫”系列演讲活动,由大学生自主准备素材,讲述和还原抗疫故事,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的战疫事迹,以及千千万万平凡人的抗疫故事等;开展以“辨疫明思”等为主题的讨论类活动,围绕全民戴口罩、全民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患者隐私保护等问题进行思考、辩论和讨论;以“青春的力量”“奔涌的后浪”“青春逆行”等主题进行小组讨论设计,讨论战疫中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勇气力量;以“家国同心、顽强逆行”等主题开展抗疫情景剧演出,还原医务工作者等抗疫先锋的英勇事迹,提升大学生的直观感触。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基于书本理论,对大学生所讲述的案例素材、激烈辩论的焦点问题以及情景话剧进行深度剖析和总结提升,通过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加深大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记忆。
(三)以抗疫案例促进价值引领,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拓展思政课程设计,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积极采取“思维拓展类”“精神传承类”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围绕“中國精神的生动诠释”“抗疫精神的时代传承”等主题进行设计,讲述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涵联系。面对疫情,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应对策略、防控效率以及防控成果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部分西方国家漫不经心、不讲科学、忽略人民,导致疫情无法控制,而中国的疫情防控则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不断增进民族自豪感。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在思政课程中,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以“学党史,战疫情”“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
在讲述抗疫故事、英雄楷模时,思政课教师要将这些案例与思政课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促进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在讲述生命至上的含义时,通过对坚定人民立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知识传授,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在讲述举国同心的含义时,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知识传授,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在讲述舍生忘死的含义时,通过讲授时代楷模和英雄事迹,弘扬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的品质;在讲授尊重科学的含义时,通过科学防控策略和实事求是的知识讲解,树立求真务实的品格;在讲授命运与共的含义时,通过全球抗疫命运共同体的知识讲解,培养和衷共济的大国胸怀。
(四)强化网络新媒体教学,增强教育的多样性与辩证性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种新技术手段和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教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积极运用新媒体做到思政课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1],通过新媒体平台设计“战疫云课堂”,开展线上讨论会,进行学习讨论,推送学习资源,增加线上交流。紧扣疫情防控实践,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线上研讨交流中,关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开展“网言网语入课堂”设计,如疫情防控期间关于“最美逆行者”“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等词汇,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时代感与吸引力。打造一批“善用新媒体,巧用新语言”的教师队伍,提高线上教学能力,利用互联网平台在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多样化探索。同时,利用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心理咨询”等活动,以点对点的沟通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辩证地分析问题,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针对典型的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设计“明辨是非类”“个性自选类”专题课堂。借助学习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促进大学生分析典型的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辨别、分析和批判,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擁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露.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维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1):52-57,69.
[2]刘吕红.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6):91-97.
[3]冯刚,朱宏强.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13-117.
[4]王庆云.论抗疫精神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6):113-118.
[5]戚涛,朱妤双.情感、认知与身份:怀旧的图式化重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70.
[6]彭正德,邵似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9):45-50.
[7]王建军.论康德对人类“希望”的理性奠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8-24.
[8]寇清杰,孙来斌,秦宣等.疫情防控进思政课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8):4-14.
[9]由丹丹.微视频实践教学创新形式探究[J].大学教育,2020,(5):26-29.
[10]刘娟音,于子敬.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基础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3):114-115.
[11]蒲佳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新媒体应用的实践路径探赜[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2):75-77.
(责任编辑 吴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