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路径研究

2021-09-23向晓蜜刘珍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向晓蜜 刘珍杰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目前,由于系统构架不清晰、课程思政改革不彻底、实践活动不深入、育人评估机制不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不协同、教育队伍不成熟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和度还不够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构建教育服务体系、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丰富实践活动体系等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为有效的融合。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服务管理体系;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工作格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国际形势日渐复杂,国民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伴随着经济增长、竞争态势加剧、信息量爆炸等外部因素影响,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及人际交往等压力时,会加剧内心冲突,出现信念偏差、信仰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干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对其人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为社会和谐稳定埋下隐患。教育部在答复《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挫折教育的提案》中再次强调,加强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协同作用,指导学生在价值观、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品德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亟须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和改革,现已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效,但由于受到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模式相对传统、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等多种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仍存在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课程教育体系不完善、实践教育体系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不科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协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成熟等各种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系统构架不够清晰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大思政”系统中的子系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效运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较高,但大部分高校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归属不明确、工作主渠道单一、工作系统运作不畅等问题。在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仍然只属于少数部门和心理健康专任教师的工作范畴,没有配套的系统组织构架,缺乏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各部门之间独立运作,工作职责不清晰,工作流程不规范,遇到问题要么多部门插手管理,要么各部门相互推诿,育心育德工作只能流于表面形式,协同度不够,无法系统开展[1]。

(二)课程思政改革不够彻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就要注重在课堂上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目前,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但由于教学顶层设计不清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配套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没有跟上等原因[2],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这三方面的融合度还不够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落到实处。

(三)实践活动不够深入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成效,加强价值引领在学生思维行为方面的渗透作用,就要努力提升实践活动的深入性。作为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纽带,实践教育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效果检验,更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修为的形成。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为丰富,但缺少与课程内容的有效结合,很多实践活动的应用场景也与现实生活关联度不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同时,由于很多实践活动的设计环节没有考虑思政因素,活动目的和活动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嵌入价值引领,活动目的更重视育心效果,忽略了育德效果,因此对学生的品德提升帮助不大。

(四)育人效果评估机制不够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的教育效果较为可测,而隐性教育的教育效果缺乏动态、客观、定量的评价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在评价机制上遇到同样的问题,教育目标是否達到,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到底怎样,这些问题都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目前,各高校在学生心理状态评估方面的常规操作是在新生入校时进行心理普查,并筛查出特质学生反馈给班级辅导员进行特质关注。这种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粗略评估,但由于缺乏对积极品质的关注,因此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帮助不大。同时高校在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动态的育人效果评价机制,很难掌握学生在教育前后的发展变化,也就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状况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

(五)危机干预机制不够协同

青年具有思维多元化和群体聚集化等特点,高校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突发事件有清醒的预判能力,对学生的异常心理及思想状况进行有效监控,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及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较为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及联动机制的构建,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各部门独立运作、协同度不够、缺乏沟通的平台和媒介、缺少可操作的预警指标及评估机制等问题[3],造成在工作中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致使德育工作跟进相对滞后,无法真正预防和监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