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山林清幽”的陶刻设计和人文内涵
2021-09-23李志鑫
李志鑫
摘 要 宜兴的紫砂艺人在千百年的紫砂传承中,把紫砂技艺演绎成为了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同时集合了书法、绘画、篆刻等等的手法,使得一件原本简单的实用器,逐渐演变成为了精神层面的寄托,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用紫砂壶喝茶品茗,在长时间的把玩摩挲之中修身养性,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审美。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山林清幽”,充分地利用了紫砂良好的陶刻载体性质,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古文《兰亭集序》之中的内容抽象概括成为绘画和书法的形式,呈现在古香古色的紫砂壶上面,彰显出作者对于古人的追慕和向往之情,也在陶刻的设计和表达之中,把自己对于紫砂艺术的理解和其中浓郁的人文氛围展示给我们广大的壶友们。
关键词 紫砂壶;山林清幽;陶刻设计;人文内涵
在宜兴丁蜀镇藏着一条“龙”,那就是具有600多年的前墅古龙窑,在今天依然窑火不熄,在土与火的交融中,一件件精美的紫砂艺术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令人啧啧称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宜兴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紫砂原矿,这种看起来灰头土脸、毫不起眼的泥土,却赢得了“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美誉,宜兴的紫砂艺人在千百年的传承之中,把紫砂技艺演绎成为了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同时集合了书法、绘画、篆刻等等的技法,使得一件原本簡单的实用器逐渐演变成为了精神层面的寄托和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用紫砂壶喝茶品茗,在长时间的把玩摩挲之中修身养性,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审美。
1 紫砂壶“山林清幽”的陶刻设计
紫砂作品“山林清幽”(见图1)采用了比较传统的紫砂器型,重点是要突出壶身的陶刻装饰设计,把我们古人对于山水自然的眷恋和寄情于景的境界呈现出来。此壶壶身宛如柱础,整体看起来端庄稳重,大片的曲形壶面也为陶刻的装饰提供了完美的载体;壶嘴弯流婉约隽永,如同江南的雨一般缠绵;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则是圈卷自然、端握舒适;壶盖嵌入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上面点缀的桥型壶钮突出了江南小桥流水的特点,同时拿捏又非常的称手,和整体搭配得非常和谐。此壶的陶刻装饰铭文来源于《兰亭集序》的集联“寄兴在山亭水曲,怀人于日暮春初”,字体规整秀丽,刻绘清晰流畅、刀法老辣、颇具功力,金石味、书卷气俱佳。另一面刻绘的是山水江河、林木花草,郁郁葱葱、层次分明,把近处的草木、中间的河流和远处的高山都刻绘得入木三分,设计的布局也非常巧妙,多而不乱、繁而不杂,突出了作者原本的绘画功力和艺术审美,再加上炉火纯青的镌刻,让我们宛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人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情感抒发。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山林清幽”,充分地利用了紫砂良好的陶刻载体性质,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古文《兰亭集序》之中的内容抽象概括成为绘画和书法的形式,呈现在古香古色的紫砂壶上面,彰显出作者对于古人的追慕和向往之情,把自己对于紫砂艺术的理解和其中浓郁的人文氛围展示给我们广大的壶友们。
2 紫砂壶“山林清幽”的人文内涵
“寄兴在山亭水曲,怀人于日暮春初”,看起来非常容易理解的一句集联,其中字面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兴致寄托在山上的亭子和弯曲的流水之上,在初春的黄昏里怀念故人。通过这样优美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王羲之和许多的高士名流在此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下了许多的诗词歌赋。在古人的笔墨之下,山林并不仅仅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幽静之地,更多的是一种让我们在其间修身养性、寄托情感的地方。紫砂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和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仕人吴颐山的小书童龚春在创制紫砂壶之后,吴氏一族在后期的推广、收藏和研究紫砂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根本上来说,紫砂也是天人合一的典型代表,和山林清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欣赏紫砂器的时候,就需要把它看成是大自然之中的一块石头、一泓清泉、一颗树木,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宛如一片森林,静谧自如。这件紫砂作品“山林清幽壶”就是希望通过传统艺术之美和紫砂陶刻的结合,把古人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充分地展示出来,让观者仿佛沉浸于作者营造的这种山林清幽、沁人心脾的氛围之中,全身心地放松自己,从中也可以欣赏到紫砂器之中蕴含的浓浓的人文气息,穿越历史,带着温度,徐徐向我们走来。
3 结 语
寄情于山水之间,醉心于茶饮之事,这是我们非常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特别是在今天非常忙碌的工作之下,如何更好地放松自己的身心是一件值得考虑的事情,除了亲近大自然,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之外,饮茶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随着我们对于健康的重视和茶文化的日益推广普及,禅茶一味深入人心,对于紫砂壶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也促进了紫砂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使其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和艺术的延展性。
参 考 文 献
[1]陈兆雄.从“曼生壶”到“景舟石瓢”——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征及形成原因[J].装饰,2010(9):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