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1-09-23严红霞庄桂山孙成行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应用型

严红霞 庄桂山 孙成行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升高校办学内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不仅能很好地满足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还能有效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优化、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关键词:高校产教融合  工匠精神  应用型

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的提出和推进,应用型高校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如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方面进行全方位融合,这是应用型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培育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1.培育工匠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新经济时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重视与传承工匠精神,这是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法宝。当前,我国离制造业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高精尖技术水平不足;另一方面,高技术水平人才存在断层,唯有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才能促进我国早日转向制造业强国之境。

2.工匠精神的培育能有效提升创新能力

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专注、钻研和坚守的品质上,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追求创新的工作精神。研发人员的钻研探索,技术人员的持之以恒,质量监控的专注投入,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灌输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懈追求的品质,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人生目标与国家、行业、专业发展统一起来,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等教育的社會责任

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要从态度、精神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展开,包括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坚持专注的职业操守、敬业乐业的职业风尚。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尤为突出。在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力推动下,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跟随经济发展的步伐,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和发展。工匠精神是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高校应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紧紧把握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教育全过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行业专业特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工匠精神传承和培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1.培育工匠精神是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的重要方式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培养创新思维是一种意志行动,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来克服诸多困难。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成长环境较为优越,顺风顺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坚韧性不足,缺乏自信心。

2.培育工匠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校教育全过程,可以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领会工作的趣味性,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建立协作意识和凝聚力,也有利用开展针对性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合作精神,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将产学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企合作项目、学科技能竞赛等实践探索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专业知识内化为本领,通过竞赛项目等锻炼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三类阵地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三类阵地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企业课堂教育三类阵地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德育人。

1.建设思政课程工匠课堂,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结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设工匠课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入手,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凸显工匠精神的元素,将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等篇章,通过专题讲座、项目教学、企业导师进校园等途径,结合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引领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

2.建设专业思政讲堂,内化学生职业素养

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工匠精神的价值元素,通过大国工匠、科学精神、求真创新等教学案例,以职业素养为重点,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把工匠精神根植于专业教育中,并结合专业课堂的特点,在专注、求真、求实、创新等方面做好价值引领,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3.建设企业课堂,塑造学生工匠精神

通过校企合作和企业实习,让学生在工作环境和目标任务中切身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地方、面向行业办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人才培养共建、技术攻关项目等形式,与本地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畅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企业高技能人才兼任高校指导教师的渠道,通过企业课堂塑造学生工匠精神,推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工程。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1.强化校园文化引领,重视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借助校园文化渗透性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点,营造充满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匠心底蕴。首先,积极发掘校园媒体,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氛围;其次,充分挖掘杰出校友、各行各业的工匠人物,举办企业家进校园活动,以母校情怀激励学生走近工匠、了解工匠,促进大学生与大家名匠互动交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工匠精神。

2.优化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思政课—专业课—实训课三位一体的特色讲堂

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以思政课程传播匠魂,以专业课程培育匠心,以实训课程巩固匠行。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挖掘各专业的工匠文化元素案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微课,打造工匠精神教育专题,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潛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注重教育方法,融入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感染力,提升学生课堂体验感。再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同向而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程;最后,企业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直接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和感官体验,通过参观历史名匠故居、深入企业实习实践、真题真做,利用企业工作环境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3.建设一支胸怀匠心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要积极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将各种知识转化为相应的生产实践,时刻以工匠精神严格自律;其次,通过人员特派、培养、引进等方式,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向企业或地方派科技人员,企业特派相关人员入驻学校,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平台成长历练。

4.完善制度机制建设,推动工匠精神培育常态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好长期规划,学生处、团委、相关院系要主动制定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方案,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应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学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应举办专项演讲、竞赛等专项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曹炳志.产教融合下“李万君大国工匠特色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0(22).

[2]易璐.产业转型升级的产教深度融合高职工匠培育现状及问题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7).

※本文系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SJB1124;2019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信息时代产教深度融合下的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JSJG584。

(作者单位:严红霞 庄桂山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孙成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应用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