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药药剂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研究*
2021-09-23赵秋华张忠伟盘家萍
赵秋华,张忠伟,凌 博,薛 强,梁 威,盘家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药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其中在《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作为基础性实验,缺乏创新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积极性普遍不高,也使得实验操作考核变得十分困难。如何推进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将以往传统的、封闭的、被动式教学转变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求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是目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1]。因此,课程组集体备课后决定在中药学本科专业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中,首次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教学和典型剂型的制备与操作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文献并根据实验处方中药物的性质, 自行设计拟定制剂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而且为培养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具有创新性、独立思考性的中医药人才打下基础[2]。
1 学情分析
学生为四年制中药学本科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多门学科的交叉学习,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与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①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②创新意识强,可利用的知识资源丰富,并擅于利用,尤其是网络知识资源;③兴趣和关注点繁杂,对学习的关注度和兴趣下降。④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等[3]。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实验,因此在中药药剂学课程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及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前期准备
2.1 教师集体备课
课程组教师根据《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开展集体备课,就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展开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目前《中药药剂学》实验的内容情况,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实验课后的反馈,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综合设计性实验方案的要求等内容。
实验带教教师及实验准备教师就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学生分组、药材及试剂准备、耗材的准备、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时间、综合设计性实验评价方式及标准等。
2.2 学生准备
学期初,教师发布综合设计性实验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准备,做好计划。学生自行分组,4-5人一组,在平时的实验中注意分析处方,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自拟处方,自行设计制剂工艺流程并撰写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设计的依据、处方、药品与器材、实验方法、可行性分析及参考文献),正式实验的前两周上交实验方案。
2.3 综合设计性实验方案的评价
带教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审阅,根据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对于实验方案确实无法实施的返回修改,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学生的设计方案。实验准备教师根据每组同学实验中需要用到的药材进行核实,如药材短缺通知学生替换或者自备(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中药药剂学综合性实验评分标准Table 1 Scoring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eutics
3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根据教学进度表的安排,实验准备教师按组别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药物、煎煮锅、烧杯和模具等材料,学生在规定的3小时内,按照带教教师修改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如有药材需要粉碎或者挥发油提取等耗时较长的准备工作,则由学生提前过来准备。其中有一组同学选择制作香皂,但制备皂基耗时较长,而且第一次制作不一定能做出合格的皂基,故而选择购买皂基进行操作。提取挥发油的提前到中药化学实验室进行提取。
操作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的称量是否准确、操作是否规范、团队协作的能力及对实验操作需要注意的细节,同时对于实验未得到理想成品的同学进行指导,分析原因,调整处方组成等。其中有一组同学自制清凉油,成品硬度不够,适当添加硬脂醇增加稠度,成品硬度有所改善。
实验结束后,学生将本次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按照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撰写实验报告,总结本次实验的特点或者不足之处,分析实验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分析影响该剂型的质量因素等。
4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结果
(1) 实验方案。通过任务驱动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均能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并根据要求撰写实验方案。学生选择的剂型大多是颗粒剂、丸剂、栓剂、软膏剂与片剂等。
(2)实验过程。学生均能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称量准确,操作规范,除了片剂压片结果不是很好,其他剂型的成品性状均符合要求。
(3) 实验报告。学生均能按照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讨论分析实验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4)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认识到《中药药剂学》实验课中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非常有必要,可行性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撰写实验方案,确定制剂工艺,明确操作要点,得到理想的成品后,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可作为实验考核,综合性评价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培养科研思维意识。
5 不足之处
本次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在《中药药剂学》实验课中第一次开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实验方案撰写没有统一模板,大部分学生实验方案完整,详细,个别小组的学生方案粗略,不清晰;学生重模仿,轻思考,照搬实验指导的方法;实验方案中剂型较多,需要用到的器材准备较繁琐;操作过程中,对于时间的把控不够准确,如片剂的制备,在压片前将湿颗粒干燥,时间长短不一,片剂的成型受到影响;时间有限,有的剂型耗时长,学生无法选择操作等。以后要注意限定剂型的选择范围,便于学生找准定位,实验准备老师做好药品与耗材计划。
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待加强,发布任务后,学生自行设计处方及制剂工艺,有的同学对要求上交实验方案内容不熟悉的情况下,不主动与教师和同学沟通,按自己的理解来撰写,结果相差甚远。
除此之外,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成绩权重不够明确,以往实验课成绩占平时成绩的60%,主要为实验报告和实验课堂表现。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常规验证性实验不同,需要带教教师、实验准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同时兼具有考核的功能,应进一步讨论确定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权重。
6 结 语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极为重要,开展中药药剂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进行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时,应当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内容,紧跟中药药剂学发展前沿,增加相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4]。任务驱动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在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中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基于“系统中药学”理论下,适当结合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等课程一起开展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和融会贯通[5],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