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21-09-23李碧艳宋祖栏陈煜

当代医学 2021年26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李碧艳,宋祖栏,陈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福建 厦门 361000)

急性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中比较普遍,占我国脑卒中的70%左右,通常伴随痴呆、失语、肢体偏瘫等症状,常会导致患者肢体出现残疾甚至死亡的情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该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探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4.68±4.25)岁;病程6~65 h,平均病程(39.65±2.96)h;GCS评分10~14分,平均GCS(12.51±2.14)分。观察组女25例,男15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48.16±4.13)岁;病程6~71 h,平均病程(42.66±4.12)h;GCS评分10~15分,平均GCS(12.35±1.88)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CT以及MRI检查后,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发病时间>6 h。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基础临床资料不全者;用药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治疗。第1次用药,每次300 mg;后期治疗每天口服100 mg,连续治疗14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治疗。第1次用药,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300 mg;后期治疗,口服阿司匹林每天100 mg、氯吡格雷每天75 mg,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及其他各项指标,包括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等。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降低<90%为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降低46%~90%为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18%~45%为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改善+改善)/本组总例数×100%。③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胃肠道出血、呕吐、恶心、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或皮疹。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皮素-1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0 40治疗前19.51±3.52 19.76±2.68 0.357 0.722治疗后15.76±1.42 5.24±1.75 3.526 0.00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的2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n(%)]

2.4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内皮素-1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4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40 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内皮素-1水平(pg/L)79.32±5.12 68.29±5.23 63.21±4.11 82.13±2.64超敏C-反应蛋白(mg/L)12.15±0.48 5.16±0.36 11.13±0.62 2.32±0.75红细胞聚集指数12.36±0.75 12.15±0.23 12.24±0.12 8.11±0.25血小板聚集率(%)68.16±12.31 17.82±3.27 63.16±12.31 16.23±0.2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变化迅速,且前期无法预测,如果没有早发现、早治疗很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多表现为呕吐、疼痛、语言障碍、半身不遂、意识障碍。根据TOAST病因分型[1],主要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心源性脑栓塞(CE)、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及不明原因型卒中(SUE)。脑梗死患病率为1 596.0/10万,其中男性高于女性[2]。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等有关,导致血流量骤减或阻断血流,致使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坏死,从而出现语言障碍、半身不遂等症状[3]。脑梗死引起的主要原因在于脑部血液供应不顺畅而造成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变性或者死亡的情况,同时伴有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大部分患者发病突然,并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24 h。对于该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对病情加以控制,以防病情恶化。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最普遍的方法,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为常用药物。目前应用于卒中治疗的方法中,抗血小板治疗已经趋于成熟阶段,使用较普遍,然而单纯的使用该方法不足以有效控制脑梗死,因此,临床上需进一步研究更加有效且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发现[4],血小板聚集是引起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而且发病突然,病情变化迅速。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把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血循环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但可改善患者预后,而且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既要把握时间,又要注重药物的药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药效显著,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运用。

阿司匹林是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环氧化酶的抑制剂,可抑制TXA2的合成,这一过程不可逆,因而抑制血小板的代谢,从而改变血流变性,对血栓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但单独使用药效不明显[5-8]。氯吡格雷主要是血小板P2Y12受体的拮抗剂,其活性代谢产物可有效结合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从而刺激ADP介导糖蛋白复合物进行活化,最终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受体与ADP的结合具有可选择性的阻碍作用,并通过改善微循环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进而促进患者已受损的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降低药物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尤其是对肝肾的损伤,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控制血小板聚集的产物,达到良好疗效[9]。用药后,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情况,防止出现血栓,最终有效控制病情。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1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