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垂直厚度和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效果的关系研究
2021-09-23辛国福
辛国福
牙周炎是一种由于牙菌斑中存在微生物,导致牙周发生感染的慢性疾病之一,牙周炎会引起牙周发生组织炎症,导致牙周组织遭到破坏,继而引起牙齿松动,最终导致牙齿掉落,是成年人最主要的牙齿缺失原因[1,2]。近年来口腔种植修复技术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主要常见方式[3]。但近期的研究数据表明植体在口腔中长期留存会受到植体周炎与牙周炎的显著影响,并且种植位点的软组织垂直厚度会导致牙周炎患者种植后植体留存,也会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4]。因此,探究牙周炎病史的植体周炎作用机制可以有效评估种植后的长期预后情况,并及时进行干预。本研究针对软组织垂直厚度和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行牙周炎种植修复的患者共计56 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个植体修复,其中男22 例,女34 例,根据软组织垂直厚度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3 例)和增厚组(23 例)。正常组患者的软组织垂直厚度≤4.5 mm,增厚组患者的软组织垂直厚度>4.5 m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植体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符合《牙周病临床诊断方法》中关于牙周炎的诊断标准[5];②患者单个牙齿缺失且同意口腔种植修复治疗;③患者认知功能正常,能进行沟通交流。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②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③患者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参加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1.2.1 牙周炎治疗 患者需在种植修复手术前对牙周炎进行治疗。
1.2.2 种植及修复治疗 在患者牙周炎情况的得到显著好转后,对患者行种植及修复治疗。种植:首先进行患者的口腔消毒,将患者口腔周围皮肤使用铺巾覆盖,局部麻醉后,在患者牙槽晴嵴项切一L 或H 形切口,使牙槽骨能够清晰显露,采用先锋钻以攻丝操作预留备洞,之后将种植体植入,并缝合创口,术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包括禁食辛辣酸热凉食物,禁烟酒等,告知患者1 周后复诊,若恢复良好进行下一步修复手术。修复治疗根据患者口腔实际情况,如牙体植入方向、位置、牙合舔距离等对种植体上部采取修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为1 年,比较两组患者种植后种植体周临床指标(近/远中边缘骨吸收量、周边缘骨吸收量、植体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并发症(植体周黏膜炎与植体周炎)发生情况。
1.4 判定标准
1.4.1 植体周炎判定标准 探针轻探时有出血发生,并伴有或者不伴有溢脓,与前次检查相比探针深度有所增加。
1.4.2 植体周黏膜炎判定标准 患者出现红色黏膜,发生组织水肿,探针轻探时有出血发生,并伴有或者不伴有溢脓,与前次检查相比探针深度有所增加或者保持不变,最初骨改建引发的牙槽嵴项水平改变,其他部位未出现骨丧失。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种植后的植体周临床指标比较 增厚组患者的植体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及近中边缘、远中边缘、周边缘骨吸收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种植后的植体周临床指标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种植后的植体周临床指标比较 ()
注:与正常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增厚组患者植体周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显著,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导致牙周炎的发生率逐渐提高。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牙周炎在发病早期常常不会表现出显著症状,不容易引起患者重视[6],在患者病情进展至无法忍受从而就诊时通常会发展到牙周炎后期,导致牙齿脱落等不良结局[7]。种植牙成为牙缺失后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较高的应用效果,可以长期留存。近年来有临床报道患者在种植后常常会因为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而发生植体周病。Lee 等[8]的一项文献meta 分析发现,种植位点软组织垂直厚度是植体留存和植体周组织健康的影响因素之一。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增厚组患者的植体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以及近中边缘、远中边缘、周边缘骨吸收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由此证明种植点位的软组织垂直厚度较大时会使修复后的植体周探诊深度增大,较高的植体周探诊深度又会对植体周沟内的菌斑致病菌产生影响,导致菌斑指数显著提高,患者更容易发生植体周炎[9]。有研究人员[10]对软组织垂直厚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较薄的垂直软组织厚度会造成早期植体骨吸收增多,对软组织垂直厚度进行手术增加能够较好地降低植体周的骨丧失水平。患者在拔牙前通常会经受长时间的病痛折磨,牙槽骨的吸收遭到严重破坏,拔牙后软组织愈合会影响种植位点的软组织垂直厚度,导致其厚度增加[11]。而较深的植体周沟会在植体周生物学宽度较为稳定的情况产生,继而使致病菌定植其中,导致植体周炎的发生[12]。
综上所述,牙周炎患者的软组织垂直厚度会对种植修复的效果产生影响,软组织厚>4.5 mm 与植体周探诊深度和吸收量增多等密切相关,导致植体周炎的发生率升高,临床上需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