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上肢运动不良患者的意义探讨

2021-09-23尚利利牛慧珠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5期
关键词:强制性上肢脑梗死

尚利利 牛慧珠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原因是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骤减,导致脑缺血缺氧和脑组织供血区缺氧,脑组织坏死软化,并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脑梗死是指由于局部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坏死引起的脑动脉血流中断,并相应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约40%~6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不良情况,致残率高达82.7%,多数患者发病后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临床约81%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单侧上肢功能障碍[2]。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是康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患者进行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表明,运动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紧张状态,改善全身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以及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但事实上,患者参与功能锻炼的比例并不高[3]。强制性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的基础,是指患者被动参与进行肌肉收缩运动,目前,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训练大多采用患肢的被动运动,主要依靠物理治疗师,患者被动锻炼意识差,不知道被动锻炼的方法,缺乏被动锻炼会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4]。因此,如何促进脑梗死患者功能锻炼,提高依从性,最大限度地改善功能障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就诊的60 例脑梗死上肢运动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龄54.7~84.4 岁,平均年龄(66.8±5.9)岁。试验组患者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55.7~85.9 岁,平均年龄(65.9±6.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脑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初发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年龄40~80 岁;在发病后10 d~3 个月意识清楚。排除标准:痴呆及失用症者;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者;病程过长,或有意识障碍、精神病史和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病情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或营养神经、防止脱水等内科药物治疗。试验组在病情稳定后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关节活动:肢体、左右关节被动活动5 次/组,2 组/次,5 次/d。对主要关节如肘关节、踝关节进行牵引运动,平衡功能训练10 min/次,5 次/d,共50 次。对患者进行手功能训练10 min/d,综合感觉训练20 min/d,共30 次。在康复早期的患者处于良好的肢体位置,抑制患者异常运动模式,3 h/次。进行预防肺炎的呼吸指导训练,3 次/d,50 min/次。日常生活训练活动30 min/次,5 次/d。根据患者情况,对每个患者单独制定个性化被动运动康复训练方案,使其逐渐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这期间,督促患者训练10 次/d,30~50 min/次,并根据需要,进行逐一康复训练指导。床上被动翻身训练:帮助其向健侧翻身,患者长期仰卧位,健康侧腿弯曲,同时上肢进行左右摆动,利用其惯性,使身体向健侧翻转:同样,当摆到另一侧时,将身体翻转到另一侧。被动转移训练:患者健侧上肢屈缩,之后双腿吊在床边,头部向患侧弯曲,健康侧上肢支撑,患者从卧位缓慢坐起,并慢慢坐起来,从坐姿到站姿后,患者双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双上肢完全向前伸展,同时使身体向前倾,使其重心向双脚移动。当肩膀向前超过膝盖时,立即抬起臀部慢慢站立起来。被动步行训练:患者以健侧手握住栏杆,以撑起下肢的重量,同时健康一侧握住栏杆,患者在行走早期,可能存在行走困难,需要使用手杖。患者借用支点在地上行走,患肢同时向前移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FMA 评分,MAS 评分,MEP 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分别于治疗第1、5、15 天对患侧脑区电生理指标及偏瘫侧上肢功能指标进行评估。FMA 包括肩、肘、腕、手大项,评分越高说明患者上肢功能越好;MAS 包括上肢功能、手部运动和精细手部运动,评分越高说明上肢运动功能越好。MEP 皮质潜伏期是从刺激开始到运动反应的时间,是最简单、最可靠的指标,其通过刺激对侧靶肌的运动皮层记录的肌肉运动复合电位,检查运动神经从皮层到肌肉的传递和传导通路的整体同步性和完整性,平均值为拇短展肌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对患肢给予阈上强度的刺激,记录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 治疗第1 天,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15 天,试验组患者的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MAS 评分比较 治疗第1 天,两组M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15 天,试验组患者MA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MA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M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MEP 皮质潜伏期比较 治疗第1 天,两组MEP 皮质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15 天,试验组患者MEP 皮质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MEP 皮质潜伏期比较 (,ms)

表3 两组患者MEP 皮质潜伏期比较 (,m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比较 治疗第1 天,两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15 天,试验组患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比较(,m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比较(,m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但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其临床病死率逐渐降低,但致残率仍然很高,给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带来影响,其最常见的功能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研究证明,合理有效的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治疗效果,良好的运动训练可以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反馈正常的运动模式[5]。为了增加患者偏瘫侧运动量,在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早期,进行强制性运动疗法,其是患者进行姿势转换的主要方式,包括身体康复、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康复,其对脑梗死康复的效果已得到临床认可。脑梗死患者常出现平衡障碍和躯干控制能力下降,以强制性运动疗法为核心的躯干控制训练,能使患者更好地完成姿势控制训练,提高运动功能,此外,脑梗死患者常伴有抑郁等不良情绪,该康复措施在脑功能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以通过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康复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训练,其原理是,患者脑损伤后,大脑神经为适应生理变化,进行的功能重组[6]。一般认为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最佳恢复时间是其发病后2 个月内[7],但应当注意的是,必须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患者自我锻炼对大脑皮层自我功能重组的恢复是有限的[8]。强制性运动疗法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干预因素之一。强制性运动疗法能促进脑神经轴突的连接,实现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效地发挥残余脑功能,使患者的运动功能迅速恢复。近年的临床试验证实,通过床旁活动、坐姿活动、作业疗法、步行训练等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脑功能的重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9,10]。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上肢运动不良患者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强制性上肢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我国将实施新版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则
首批强制性气象国家标准发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2015年将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