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与传统开胸心脏手术治疗心脏病的疗效效果对比

2021-09-23姚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8期
关键词:房间隔胸腔镜微创

姚勇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兴义 562400)

0 引言

心脏外科手术操作相对较复杂,对精度有较高要求,且风险也较大,在当前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临床不断的改进人工材料和心肺分流(CPB)等设备,大大提升了手术的成功率。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常见的主要为室间隔和房间隔缺损,传统的手术主要是正中开胸手术(MS)。随着外科手术精细化、微创化的进一步发展,心脏外科手术中逐渐开始广泛的运用全胸腔镜微创手术(TTS),这种手术方法创伤较小,患者承受的痛苦较少,恢复时间也缩短,优势明显[1]。本文主要对临床采用两种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性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具体表述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对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2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其选择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手术,其中有男2例、女9例;年龄8~39岁,平均(14.12±3.61)岁;平均体重为(56.61±7.18)kg;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患者分别为6例、5例;心功能NYHA分级中包括7例Ⅱ级、4例Ⅲ级。研究组选择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该组患者男4例、女7例;年龄9~38岁,平均(15.16±3.60)岁;平均体重为(56.58±7.25)kg;11例均为房间隔;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至Ⅲ级。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参与比较。院伦理委员会经过研究对本次研究表示批准,所有的患者和家属表示愿意在研究中配合,且都就知情同意书做了签署。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指导患者保持平仰卧位,右侧抬高30°,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在胸部正中切口,对胸骨纵劈,建立常规的CPB,直视下直接修补和缝合缺损的房间隔。研究组患者治疗实施全胸腔镜微创手术,麻醉方式对照组相同。采取3孔法,在患者右胸骨旁第3肋间开第一孔,第二孔位于右腋中线第4肋间,操作孔为1、2孔,第三孔在右腋前线第5肋间,为腔镜插入孔,孔径为1~2 cm。在右侧腹股沟纵向切口2~3 cm,通过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在股静脉插上下腔静脉双级引流管。在右侧膈神经前切心包切口与之平行,约为2~3 cm。对上、下腔静脉进行阻闭,通过第2孔把特制的长灌注针插入主动脉根部,采用加长阻闭钳对升主动脉阻闭,对心肌保护液进行灌注。心房内的手术平行房间沟把右心房切开,可通过房间隔或房间沟行左心房切口,在房壁切口通过缝2针牵引线把心内结构通过牵拉显露出来,通过房间隔切口对左房引流减压管进行放置,以矫治疗缺损的房间隔。手术过程中把CO2充胸腔内,心跳恢复前,患者头低位把左心吸引停止,膨肺排气,对左心房切口进行缝闭;通过对主动脉根部和心脏挤压进行排气,把升主动脉开放,复跳心脏。缝合完毕心脏切口后,对胸壁、心包切口进行止血后CPB即可停止,把胸腔闭式引流管置入[2]。

1.3 观察判断指标。对两组术中情况,即手术、CPB(心肺分流)、升主动脉阻闭等时间和术后情况(使用呼吸机时间、胸腔24 h引流量、ICU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都代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相关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表示单位分别为(

±s)和百分比(%),并分别采用t和卡方进行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比较数据得出P<0.05的结果说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在手术、升主动脉阻闭、CPB等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术中情况对比(±s)

?

2.2比较两组术后情况。分析得出,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胸腔引24 h引流量明显较少,呼吸机辅助呼吸、ICU停留及住院时间都相对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术后情况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3 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得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对比[n(%)]

3 讨论

临床上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治疗时传统的开胸手术是常用的方法,通过正中开胸,便于显露,有清晰的视野,临床也便于学习,但是这种手术方法会产生较大的手术切口,较大程度的损害到患者的胸壁,术后会减慢恢复的速度,切口会留下较长的瘢痕,对其美观性也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3]。从2000年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研究出胸壁3孔全胸腔镜微创手术后,通过临床多年对这种手术的实践并总结经验,在治疗房间隔缺损情况时已经形成成熟的技术,也得到广泛的运用。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是通过电视胸腔镜图像的引导,在胸壁切1~2 cm的小切口实施的手术操作,不会产生较大的床上,对心肌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手术视野静止无血,手术操作也方便安全。

通过本文研究可得,采用传统开胸手术和全胸腔镜微创手术两组在升主动阻闭、手术时间和CPB时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等研究组患者都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和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术中情况良好,为其术后较快恢复提供了安全保障。Vola等[4]通过研究指出,全胸腔镜微创手术与当前腔镜的微创理念相符合,针对采用传统通过房间沟、房间隔、右心房进入的心内直视手术,该手术方法能在三孔引导下更加精确的达到心内直视手术的清晰度,且比较有效和安全。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CPB时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和人工材料表面暴露血液等出现的炎症反应、CHD导致的肺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都会导致出现肺损伤。全胸腔镜微创手术通过在胸壁打孔使手术操作开胸和关胸的时间大大减少。传统的开胸手术则会对胸膜腔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且术中的机械损伤如牵拉、对肺的压迫等都会对肺的顺应性造成影响。另外相关文献研究指出,患者全身的炎症反应不仅和心脏手术及CPB中补体激活、血液与人工材料接触、心脏手术及CPB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相关,其中心脏手术的创伤也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Yamashita等[5]通过研究指出,采用全胸腔镜微创手术的患者在手术的各个时间段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都比传统开胸手术低,前者可使患者术后全身出现炎症反应的情况减轻,心肌和肺部损伤的几率也大大降低。本文通过研究还得出,全胸腔镜微创手术的研究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也显著较少,说明相比较而言,全胸腔镜微创手术的安全性更高,和杨茗竣等研究结果相一致[6]。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选择全胸腔镜微创手术,和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较术后情况改善比较明显,术后患者胸肺顺应性所受的影响也进一步降低,并发症情况较少,在临床应用中凸显其优势。

猜你喜欢

房间隔胸腔镜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超声心动图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主动脉根部形态变化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房间隔缺损家系致病基因筛查分析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房间隔缺损怎么办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