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蜂授粉技术在辽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中应用探析
2021-09-23王秀雪方伟
王秀雪,方伟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161)
世界上与人类食品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有1/3 以上属虫媒植物,熊蜂作为农作物比较理想的授粉者,为设施蔬菜进行授粉,不但可以提升蔬菜品质,同时还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从20 世纪90 年代便开始了熊蜂授粉技术的基础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试验效果。但因为种种原因,熊蜂授粉技术仍未得到全面普及[1]。辽宁地区在近几年开始将熊蜂授粉技术推广应用到设施蔬菜生产上,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力发展熊蜂授粉技术,将会成为辽宁地区蔬菜产业提质及规模化、产业化绿色生产的显著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辽宁地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熊峰授粉技术应用
辽宁是我国蔬菜生产大省,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到2020 年辽宁蔬菜播种面积为325.6 千hm2,总产量达1 960.0 万t。同时,作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发源地,辽宁地区设施蔬菜产业起步较早,设施基础较好,在蔬菜品种更新以及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从2008 年开始,辽宁省人民政府启动了“千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在政策的推动下,辽宁地区设施农业以年均新增超百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目前,辽宁地区设施农业面积超过75 万hm2,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达到52 万hm2,位居全国第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了辽宁地区设施蔬菜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生产模式的催化剂。从2012 年开始,辽宁地区结合农业推广项目,将熊蜂授粉技术引进、推广到设施蔬菜生产中。目前在沈阳、鞍山、抚顺、朝阳等地区推广面积累计超过6 700 hm2,平均增加农业纯收入 5.5 万元/hm2。
2 熊蜂授粉的优越性
熊蜂具有旺盛的采集能力,同时也有较强的对抗恶劣环境能力,在阴冷天气同样能够出巢为植物进行授粉;熊蜂每分钟访花约13 朵左右,相对于人工处理,利用熊蜂为设施作物进行授粉,可以有效节省时间和人力;同时,熊蜂在授粉的时间上也更加适时、准确,使作物在花粉活力最强的时候进行适时授粉,完全受精,从而提高坐果率,增加作物产量,而且可以有效减少畸形果、空心果比例,提高单果重。另外,经熊蜂授粉的作物果实硬度降低,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等含量增加,可滴定酸降低,提高了果实的生化性状及风味,使作物果实的品质和营养都得到有效的提高[2-5](表1)。
表1 蔬菜作物应用熊蜂授粉技术的优点
3 发展熊蜂授粉技术的意义
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熊蜂授粉技术是设施作物能否达到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熊蜂授粉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的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因滥用激素和农药残留等造成不利于蔬菜质量安全的潜在问题。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例,美国在2011 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便达到了470 亿美元,目前几乎各种规模的超市都有销售有机食品。而德国仅次于美国,作为世界第二、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国,年进口有机食品价值约600 亿美元。而国际上有机食品的价格比同类普通食品高出20%~200%。尽管价格偏高,但人们也更愿意购买有机食品。调查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 在1 000~3 000 美元,人们便开始注重自身营养健康问题,健康食品产业会快速发展。2010 年,我国人均GDP 便超过了3 000 美元,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人民对食品需求的发展变迁(图1),人们现在已经不局限于温饱和食物丰富的问题,而是更注重农产品的营养、健康与安全等方面。因此,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必需品,蔬菜的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传粉昆虫能减少有毒农药的使用,增加对低毒高效安全农药的使用,减少了激素造成的污染,也提高了蔬菜品质,保护了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身体健康[6]。
图1 人们对食品需求的变迁
4 辽宁地区设施蔬菜生产阻碍熊蜂授粉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4.1 社会对该项技术的认知程度较低
熊蜂授粉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设施农业生产配套新技术,在欧美等现代化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在辽宁地区因为熊蜂授粉技术应用还不成规模,因此,多数设施蔬菜生产者对于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都会存在一定的疑惑,使得熊蜂授粉技术只能存在于一些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设施蔬菜生产中,而始终无法成为普通生产者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技术。加之现在全国农村都存在的空巢化问题,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生产者年龄结构过于老龄化,因此,对于新技术接受能力不足,更多地依赖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日常生产,导致熊蜂授粉技术推广的总体进程缓慢。
4.2 绿色消费的社会意识和气氛尚未形成
大多数消费者对于蔬菜栽培流程以及日常管理方法等了解的并不多,对于利用熊蜂授粉技术所生产出的农产品,较之普通农产品的优势了解甚少,因此,熊蜂授粉技术的发展意义还没有被社会所广泛认识和接受。目前,消费者在农贸市场或超市购买蔬菜产品,更多的考虑因素是蔬菜的价格。而通过熊蜂授粉技术生产出的蔬菜产品,因为价格较高,所以很难形成集中消费。同时由于现在的农产品市场还未建立“优质优价”的有效机制,因此消费者对于高价的蔬菜也会存有一定的疑虑。
4.3 设施蔬菜生产中农药施用缺乏规范
目前的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往往为了防虫、杀虫,施用各种各样的化学类药剂。化学药剂的不规范施用,是影响熊蜂授粉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熊蜂虽然可以算是授粉的生产工具,但熊蜂也是昆虫,其对农药非常敏感。尤其是一些缓释性很强的杀虫药剂,在喷施后,生产者很难感觉到,但是熊蜂对该类杀虫化学药剂有着自身特有的感知能力。因此,在这样不利于熊蜂生存的生产环境中,熊蜂往往不会飞出蜂巢进行采集和授粉。虽然也有一些专用的配套药剂可以在熊蜂授粉的生产设施内施用,但生产者会因为药剂价格原因拒绝使用。
4.4 设施蔬菜传统生产方式制约
近20 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设施农业应用熊蜂授粉的热潮,而在同一时期,我国的设施蔬菜生产,依然采用的是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传统授粉方式进行授粉。目前,欧美农业发达国家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上日趋规范,很多国家明令禁止在作物上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但在辽宁地区乃至我国的设施蔬菜生产中,生产者会用赤霉素类和吲哚乙酸类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保花保果有一定的作用,且其价格低廉[7]。而熊蜂价格相对高昂,且在利用熊蜂进行授粉生产过程中,对设施环境和药剂施用等环节要求较多,加上利用熊蜂授粉所生产出的农产品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因此,生产者在追求“低投入、高产出、重量不重质”的生产需求时,依然会选择传统的生产授粉方式,以迎合市场需求和抵御销售风险。
5 辽宁地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熊蜂授粉技术可行性建议
5.1 注重熊蜂授粉生产示范区建设,强化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辽宁地区开展熊蜂授粉生产示范区建设,探索采取以科技示范户为切入点带动设施蔬菜生产者学习、应用和掌握熊蜂授粉技术。以示范区为新技术载体,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和加快熊蜂授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另外,建立熊蜂授粉技术示范户服务跟踪机制。通过对示范户利用熊蜂授粉技术生产过程中的全程监控服务机制,确保设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也有效利用科技服务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对科技示范户进行适当的农资扶持,以解决生产中不规范的农药使用行为。并设立先进的生产典型,将熊蜂授粉生产过程中药剂标准化应用推广普及,以便促进当地及周边地区利用熊蜂授粉技术生产设施蔬菜的规模化。
5.2 依托龙头企业,推进熊蜂授粉蔬菜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在熊蜂授粉蔬菜产品销售上,可由地方龙头企业带动,以品牌化经营,发展“农超对接”,改变传统蔬菜产品销售模式[8]。目前,我国只有20%的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农超对接”销售模式将是引导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导航”。另外,发展“农超对接”销售模式,还可以把被中间商赚取的一部分利润直接转移给设施蔬菜的生产者,而另外一部分则惠及给消费者(图2)。这样不但可以使生产者的利益实现最大化,还以“优质优价”有效拓展了市场空间。同时,由于超市对蔬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高于农贸市场,因此,由地方龙头企业引领发展“农超对接”销售模式,势必会促进蔬菜产品生产技术、品质与安全性的提高。另外,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产、供、销一条龙的集约经营模式,也可以使熊蜂授粉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图2 “农超对接”缩短农产品供应环节
5.3 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为纽带, 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熊蜂授粉技术
通过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学习和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应用熊蜂授粉技术,使熊蜂授粉技术在设施蔬菜产业应用中形成良性发展。可以引导设施蔬菜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统一授粉技术、统一栽培品种、统一销售模式,增加熊蜂授粉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在农业推广项目中,科研单位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不但可以了解农民在技术上的需求,促进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而且对于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4 建立“三位一体”推广网络,解决熊蜂授粉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
在熊蜂授粉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推进,扩大技术普及规模,应结合辽宁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的实际特点,实行以科研单位为技术推广核心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辽宁地区各级科技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构建以科研单位—地区科技推广部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三位一体”、形成由上至下的逐级推广网络,这样熊蜂授粉技术的推广才能得到层层落实,有效解决该技术转化的“最后一道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