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1-09-23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孵化园双创时代

林 海

(湖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在“众创”的热潮之下,高校依托教育资源,全方位部署创新创业教育,是依托教育资源优势、人才培养优势,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各大高校纷纷推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孵化园”“创业工作室”等的实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资源与平台保障,也是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立足点。高校审视新的教育环境,以“立足实际、勇于创新”的教育形态,进一步构建新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从教育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平台搭建为抓手,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载体平台保障。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之下,时代赋予了新的教育使命,高校要以创新教育为导向,扎实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建设,在高质量教育发展中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

一、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双创”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创”教育立足于创新与创业两个维度,着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为高校人才发展及就业提供有力保障。因此,从新的时代而言,大学生“双创”教育是深化教育建设的重要领域,更是全面部署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方向,应在人才全面发展中得到充分落实。

(一)“双创”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当前,“众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是时代赋予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对于高校而言,加快人才培养转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双创”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对于全面部署人才培养建设提供重要保障。首先,新的时代环境,要求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通过“双创”教育的高位推进,夯实“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精准方向,将“双创”教育作为新的方向的,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1]。因此,“双创”教育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更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保障。

(二)“双创”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举措

当前,高校教育步入改革的新阶段,构建新时代教育机制、体系及举措,是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建设的重要部署。一方面,高校积极推进“双创”教育建设,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优化教育内容、制定新的教育举措,更好地保障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双创”教育是新时代的教育举措,通过搭建“双创”教育平台、完善人才培养及评价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及高校教育模式。因此,“双创”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落实新教育理念及要求的具体实践。

(三)“双创”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内容

改革是当前高校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双创”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内容,正引领高校教育改革向新的领域发展。一是“双创”教育要求高校教育改革要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强化人才综合能力素质;二是“双创”教育转变了传统教育模式,通过搭建平台、孵化项目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高校教育教学内容,并丰富了高校教育形式;三是“双创”教育创新了传统教学方法,在实践、实训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应用技能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双创”时代赋予大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逐步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搭建了多样化的创业实训基地,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教育模式单一、内动力不足,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也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审视教育发展的新环境,高校教育使命在发生变化,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解决教育问题,是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从实际而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

(一)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但同质化发展问题显现

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高校,在“双创”的热潮之下,建立形成了双创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为高校培养、输送双创人才在政策等领域提供了切实保障。为此,高校以时代发展之担当,积极响应政策,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夯实了教育定位,也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起了广泛基础;另一方面,高校依托教育资源优势,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逐步建立与之匹配的教育制度,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面临“同质化”问题,各地高校纷纷开设创业课堂、打造创业孵化园等。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学校实际,教育实效性不足[2]。因此,如何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发展值得再思考。

(二)教育模式单一,创新创业教育内动力有待提高

以传统教育形态,构建双创教育模式,显然无法从模式、内容等层面,满足双创教育的现实需求。因此,以新的教育思维、教育模式,促进双创教育资源、平台等的有效生成,成为突破双创教育瓶颈的着力点。实际上,一些高校在双创教育实施中,缺乏建设深度,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匮乏,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一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教育体系建设,与专业教育、人才发展的契合度不高,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二是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在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等方面,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三是创新创业教育未能精准实施,也就是说,粗放式的教育形态,难以针对不同学生个体,以“一对一”等方式实现教育的有效导入。双创教育同质化情况比较如初,无法满足个体需求下的教育供给[3]。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中,不仅需要在教育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开展,而且需要从教育模式、教育动力等方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环境不断优化,但仍缺乏完善的教育机制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保驾护航,促进了良好教育环境的生成。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落地难”等问题,仍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政策落实打折扣,导致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热情不高,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不成熟。为此,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正逐步优化,但与目标值仍有所差距,建立广泛的学生基础,是从供给侧全面深化双创教育部署的重要保障;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性、深入性明显不足,特别是出现的应付式教育实施的情形,暴露出教育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因此,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逐渐消退,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基础反而被削弱,出现“头重脚轻”,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成为困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4]。

三、以学生为本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思维,在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搭建创业平台、完善教育内容、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近年来,各级院校纷纷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建立了创业孵化园,多样化的教育实施路径,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在笔者看来,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生本”理念的实践,在全面升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持续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打造契合自身教育条件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学生需求,紧扣市场发展,以高质量、高水平创业教育,实现高效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发展。首先,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重要性,加快教师队伍将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教师可以来自企业一线,也可以是企业管理人员,以兼职或客座教授等方式,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需求;其次,高校要全面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在传统专业教学能力的基础之上,要具备创新创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这是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系统的重要保障;再次,坚持“走出去”理念,将一批年轻教师,通过“走出去”合作学习等方式,让教师走进企业一线,以挂职等方式,获取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7]。因此,在新的时代环境之下,高校要在以生为本的教育思维中,通过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并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建设。

(二)以创业孵化园为平台,发挥平台载体功能

创业孵化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在于如何实现园区的有效运行,这就涉及到园区管理模式的构建。从实践研究发现,创业孵化园的管理建设,应形成多元化管理机制。通过创业孵化园中心,实现对园区日常运行实行管理建设。创业孵化园以“开放性”、“自主性”方式,接纳广大学生创新创业之尝试,能够在“真枪实干”中完成双创教育的真正产出,这是创业孵化园建设的效能所在。因此,一是在创业孵化园为载体的双创教育之下,要深化合作建设,加快从“政府+”、“企业+”等维度,实现孵化园创业资源的有效供给[5];二是优化孵化双创扶持政策,在资金扶持、政策帮扶等合力之下,促进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完成项目初级孵化;三是创新保障模式,通过设计孵化园“双创”基金,通过“双创之星”评比,用于扶持有潜力、有技术、有创新的孵化项目,让项目不仅仅处于孵化状态,而是成立公司,以独立经营方式实现创业发展;四是加快校企合作建设,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以“双创”教育为引领,实现人才培养创新构建。如下图1所示,是“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关系建立,在实训实践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并且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更好地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育。

图1 “校企合作”下学生创新能力教育

(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构建多元化管理模式

在新的教育环境之下,高校要审视教育发展所需,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综合型人才的科学培养。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形态多样化,教育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基于平台的创设。高校应紧扣时代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在新平台、新模式的搭建中形成教育效能[6]。如表1所示,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流模式。从中可以知道,项目孵化模式依托科研项目、企业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设条件,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对接。因此,聚焦模式的“聚焦”效应,扩大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力,让学校与社会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

表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模式

当前,双创教育正以多样化的平台方式推进,从政策、实施等层面,促进了一批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园等双创教育平台的建设,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平台。传统以单一教育元素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双创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孵化等模式,能够从“需求侧”更好地促进供给侧资源的有效导入。从实践来看,高校双创教育应着力于“平台+资源”的模式构建,在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平台有效搭建之下,深入推进双创教育发展。此外,在平台搭建中,要注重硬软件设施建设,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夯实“双创”教育的基础。

(四)加强落实“职业”能力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在新的时代,职业能力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能力要素,更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一是高校要转变传统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的思维,要在“职业”能力教育中,强化学生立足专业学习,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在校学习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参考专业相关职称证书等考试,以更好地提高职业能力水平,为创新能力培育创造有利条件;二是优化专业教育内容及模式,强化“专业职能”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更好地从职业能力发展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校要在新的教育思维中优化与调整专业教育内容,通过落实“职业”能力教育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创新教育创造有力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在发展,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赋予高校新的使命。在责任与担当中,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扎实推进双创教育,是从人才培养、输送的角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本文研究中,双创教育正以新的教育形态及内容,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元素,在 “资源”+“平台”的方式,实现了聚焦式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当前高校教育发展需求。通过多元化管理模式、多渠道式融资,打造高效创业孵化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职能。新的时代以更具活力、更具创造力的发展机遇,激励广大高校学子在“双创”中提高创新与创业能力,能够从“双创”教育中获得更好地发展。高校要以时代发展的视角,科学谋划“双创”教育建设,开创新时期高校双创教育新局面。

猜你喜欢

孵化园双创时代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当前高校创业孵化园运行现状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现状分析及建设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