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2021-09-22王光辉
王光辉
摘要: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将“双基”变“四基”。学生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之一被明确提出。那么,什么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呢?因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过程教育中基本活动经验的困惑进行分析,并且给予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
要解决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先弄清楚“经验”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验”的解释:“经验”有两种词性,作为名词,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作为动词,指经历,体验。而在近代强调“经验”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的首推人物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这里的经验,包括了经验事物(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和经验的过程(经历、体验,是一种缄默知识)两重意义。由此可以看出,“经验”是以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存在着,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种状态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无法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更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有经历,不一定有经验,没有经历,一定没有经验。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如《烙饼问题》,在教学中,不是要学生将烙几张饼的最佳方法和单数饼,双数饼的烙法熟记于胸,而是需要学生亲自经历对烙饼方法形成的过程。在经历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我们不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烙饼环境,但我们可以合理转化,用圆片代替饼,用桌面代替锅来模拟烙饼的情景。让学生从一张饼开始到多张饼,经历烙饼的过程。当学生们在经历烙一张饼时,他们获得了正反面都要烙的经验;烙两张饼时,知道了锅里最多放两张饼,可以同时烙,获得了节省时间的基本经验;在烙三张饼时,可以交替烙;获得了只有做到不空锅,就能得到最短时间的经验。再以此为基础,烙多张饼时,双数可以两张两张同时烙;单数时,可以先三张交替烙,剩余的两张两张同时烙的数学活动经验。
2、积累基本活动经验途径的多样性
对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我们千万不可盲目地认为活动经验一定是学生亲历所得。亲历,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正如美国试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他认为经验分为三个层次:做的经验(也就是我们说的直接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也就是间接经验)。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像“观察性经验”一类的替代性经验,让学生在观察、模仿、想象这些替代性经验中获得类似于亲临其境的实实在在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获得广泛的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引导学生的已有经验,转化为新的数学经验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可见学生学习之前,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在教学之前“备学生”时,必须对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了解,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都出现了《找规律》的内容,一年级书中创设了“元旦联欢会”的情境,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的简单规律”这一纯数学的内容,系统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获得初步的观察经验和找简单排列规律的经验。二年级《教材》中继续安排了找规律,但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比以前要稍复杂一些。所以在教学二年级《找规律》时,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一年级《找规律》的已有经验,创设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动物王国之旅”的童话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简单排列规律入手,把学生吸引到较复杂的规律中来。同学们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获得了新的直接经验。
4、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才能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许多教师常常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教學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比如在“可能性”问题时,我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有的学生说: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还有的同学说:人一定会变老。等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一些生活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5、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的体验过程
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就可以完成,更重要的是在真实的情境,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计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开扩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在《植树问题》中,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我校要在通往餐厅的小路一侧植树,到餐厅的距离是90米,每个班植30米,每隔5米植一棵,问一、二、三班各植多少棵?”巧妙地将两端植树问题、一端植树问题和两端都不植的问题融合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有的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画线段的方法,或用手指代替树进行分析。不要限定用哪种方法,这样学生即愿意学习,又能积极开动脑筋,从而获得直观的探究经验。在此期间教师只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与交流中寻找“解决三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总结出了计算植树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说:如果我们忘了这个规律,我们还可以用原来的方法自己推导。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最后教师还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问题可以归为植树问题。这样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了真实的探究经验,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受益良多。
从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创设于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为学生的后续不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约翰.杜威[美]著,彭正梅[译].我的教育信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6
[4]江苏教育[J].2011,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