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创新经济法教学过程研究
2021-09-22周晨高宏涛胡伟肖
周晨 高宏涛 胡伟肖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对高校财经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济法作为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所具有的开设范围广泛、思政基础好的特点,为教育工作者挖掘财经类专业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资源提供了便利。所以,教师在开展财经专业课程教学时,必须将教书育人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达到促进育人成效的目的。本文主要是就基于课程思政创新经济法教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引言
高等教育中开设的法学专业课程,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训练学生法律思维的方式,培养更多的合格法律专业人才。现代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不仅涉及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等相关内容,而且与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在法学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了法学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有效提升。
1、基于思政建设的《经济法》的必要性
1.1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严格的按照思政建设理念的要求,优化和完善《经济法》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知识育人与以德树人紧密融合在一起,创新和优化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巩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由于道德教育才是决定学生自我价值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所以,高校必须肩负起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严格按照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积极探索和研究《经济法》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路,要求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法律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1.2课程内容与思政联系紧密
《经济法》课程作为国家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实施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法律规范的总称。由于市场经济是以相应法律依据为基础开展的经济活动,作为经济管理人才来说,必须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以及与各个学科相关联的法律制度,才能满足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高校在开展财经专业课程教学时,应该将帮助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经济管理人才为首要目标,从培养学生学习性格与量化职业操守等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经济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财经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2、课程思政创新经济法教学研究
2.1改革经济法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在财经类专业思政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彻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聆听和接受知识的现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财经类专业教学开始前,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预習相关章节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取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动认识。严格按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学生合理的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同时向各个小组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在相互配合的同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学习汇报PPT课件,确保课堂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选择其中的某些章节,要求学生自己出题设计课后作业,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批阅和评价,以便于教师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学习财经专业课程时遇到的问题。
2.2深挖财经类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契合点
高校在开展财经类专业教学时,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法律知识点右键结合在一起,虽然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建立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法立法已经逐步转向宏观调控法领域。作为高校来说,在开展财经类专业时,应该通过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和推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3结合学生特征进行教学目标的调整
《经济法》课程涉及到了人力资源、会计、工商管理、金融学等相关专业。由于经济类与工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与企业管理、金融贸易等经济领域相关的工作,其对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诚信、契约精神等提出的要求与其他领域相比也相对更高。所以,高校在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时,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诚信品质、契约精神作为首要目标,才能确保学生毕业后为企业、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此外,高校在开展《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时,应该彻底摒弃传统照搬法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开展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而是应该将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改革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设计出符合思政改革要求的人才培养策略。
2.4有效的应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是教师讲授知识与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而第二课堂则是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想根源发生变化的基础。所以,高校在积极推动《经济法》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时,应该将各个专业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提高本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比如,教师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法制节目影视作品、举办经济法知识讲座或邀请法律界专业人士讲解真实案例等方式进行拓展,要求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法的内容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虽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才是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核心。所以,高校必须彻底摒弃传统单一思政教育思想是束缚,积极探索和研究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改革的思路,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融合的优势,提高高校财经专业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倪明,王咏.课程思政理念下《经济法》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06:133-135+145.
[2]栾红旭,刘世刚,栾淞婷,车长印.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经济法教学过程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5:8-9.
课题项目:高职院校对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一一以经济法课程为例 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