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研究

2021-09-22杜安国陈爱华

关键词:获得感思政课高职院校

杜安国 陈爱华

摘  要:学生“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成效和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强调学生获得感契合我国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全国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较强,大学生普遍肯定思政课的价值,但是对思政课真实评价低于期望值,获得感还有提升空间。影响学生获得感的因素,既有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因素,也有教师和学生等因素。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学校要创造条件缩小课堂规模,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交流。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获得感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要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此后,“获得感”成为高校思政课成效和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本文对“获得感”加以理论分析,以相关理论为指引进行实证调查,探究大学生获得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和主要障碍,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一、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指“思政课在满足大学生现实的或潜在的发展需求后,因“获得”而产生的正向的、持续的、实实在在的心理感受,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它強调从学生的实际收获和心理感受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深化和细化。

(一)强调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符合需要理论的研究成果揭示的教育规律

中国古代很关注个人需求与满足的探讨,一直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哲学命题。只有在粮仓充实、衣食饱暖的前提下老百姓才能知荣辱、尚礼仪。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代表理论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而言,前一个低级需求被满足后才会产生下一个高级需求。但是人的需求不是机械的,而是有张力的,即低级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也有可能产生高级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需求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人的需要不是主观的,之所以有这种需求而不是那种需求,是由其客观条件决定的,反映了人对客体的需求和依赖关系。人的需要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无限性。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而精神需要则是高层次的需要。思政课要满足的是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不是抽象的纯粹的心理感受和主观体验,而是基于对人类潜在的、内在的、向上的需求的反映。虽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又反映一定的客观事实,即思政课在何种程度上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精神需要。中西方需要理论是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理论渊源。

(二)强调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

教育教学是教育者将知识、技能或价值观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教育者是供给侧,受教育者是需求侧。诚然,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很重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需求侧才能检验教育教学的成效。即,学生的获得感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标尺。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也不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方式,只是习惯于将教材理论知识直接地、生硬地传达给学生,于是学生就陷入了“集体沉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教学的供给侧(教师)和需求侧(学生)是断裂的,教师不了解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成。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学生的获得感实质上更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并尝试回应学生的需求——理论需求、现实诉求和发展要求,是真正考虑思政课如何为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应有的作用。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可以实施精准教育教学,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较强,肯定思政课的价值

调查问卷以“1”代表“非常差”,“10”代表“非常好”,学生对大学思政课总体满意程度达8.92,稍高于高中思政课(8.91)和大学专业课(8.91),见表1。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内容丰富、时代感强(8.88),说理透彻,令人信服(8.86),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融入感强(8.85),见表2。学生也肯定了思政课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价值,认为思政课能帮助解决认知冲突、价值冲突和思维困惑(8.82),能提升自身思维、眼界和格局的广度与高度(8.87),能帮助自身更好的认识自我,坚定理想信念(8.89),能收获胸怀祖国的家国情怀(8.99)、为民族复兴做贡献的担当意识(8.99)、苦练本领的勤奋意识(8.94)、清晰全面了解我国国家和国际局势(8.98),有助于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9.01),见表3、4。值得关注的是,“有助于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一项是调查中唯一超过9.0分的选项。而思政课中关于法律法规主要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分和课时均比较少,但获得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2.学生对思政课真实评价低于期望值,获得感有待提升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值和真实评价,调查从教学整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水平和教学环境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从图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实评价分数比较高,应当说学生比较肯定思政课。但是这些评价都没有达到或者超越期望值。换言之,学生对思政课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望,认为思政课没有很好满足自己的需求,学生的获得感较好但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还有提升空间。从调查表发现,没有一个省份的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实评价高于其期望值。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学生提到了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规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见图表2。总体上看,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课堂规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师不是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明显原因。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对“思政课有先入为主的排斥和不重视”成为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第四大原因。以下将对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1.大班授课带来的难题

在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众多选项中,高达40.12%的人选中“课堂规模大,人数多,缺乏课堂融入感”。课堂规模成为最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的课堂规模在五十人以下的班级还不到班级总数的30%,超过70%的思政课堂是五十人以上的大班授课。

大班授课带来教师课堂管理难、针对性教学难、师生互动难等诸多难题,对教学质量有明显的负面影响。首先,大班授课给教师的教学管理带来压力。教师要对一百多人的学生进行考勤就很费时间和精力。虽然说近些年来有各种学习软件可以考勤,但是不能保证学生签到后又离开教室。课堂人多,课堂纪律也难以保证。上课的学生多,每周又只上一次课,教师不可能认识所有学生,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给学生公平公正的学习评价。其次,大班授课给教师的教学实施带来挑战。和专业课不同,思政课主要传授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很重要。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政课。通过师生交流,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思想困惑到底是什么,才可能实施精准教学、分層教学、因材施教。通过学生讨论,学生之间才能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才能明晰是非对错。而大班授课限制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大部分的同学没有机会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这又导致他们被边缘化。

在高校,专业课一般是小班授课,而思政课等公共基础课一般是两到三个自然班合成一个大班上课,甚至是以讲座的形式给几百个学生同时上课。思政课大班授课的原因是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小班授课要求。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导致同学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分别高达39.84%和39.79%,两项分数非常接近,且两项相加接近80%,是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教学内容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是内容大而空泛,逻辑体系松散,枯燥无味。思政课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编写的教材。这系列教材的立意、逻辑、理论都是高水平的,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将其转化为适应高职大学生的教学体系。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中国近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课)五门课程,但是高职院校只需要讲授前面三门课,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如“概论课”直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而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怎么来的,因为后一问题在“马原”课里已经讲过了。换言之,高校思政课系列教材是面向本科院校而非高职院校。又如,“概论课”主要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却很少涉及近代史和党史内容,这是因为“纲要课”已经讲过这些内容了。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对教学内容进行增补,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教学内容与高中政治课内容重复。大学和中学的政治课确实在内容有很多重复性的,例如道德、法律、政治制度等等。但是大学和中学对这些内容掌握的要求是不同的,中学政治课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来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大学思政课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考能力,要求学生能以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观点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要求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这些重复性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比如可以少讲中学学过的内容,可以讲出高度、讲出新意来。然而,高校思政课和中学政治课是分开的,很多思政课教师一直在高校教学,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学政治课讲了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导致这些教师“炒冷饭”而不自知。而从学生角度来讲,重复性的内容实在很无趣甚至很无聊。

教学方式、手段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不太满意,接近4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从教师的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信息化手段,仅有0.68%的教师没有运用信息化手段。这说明,虽然思政课堂采用了多媒体、慕课、智能手机等信息化手段,但是主要还是采取了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而较少采用讨论、辩论、演讲、案例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手段需要的是学校经济实力的支撑,从调查收据来看,全国东西部及边疆地区的高校在信息化教学硬件条件并无明显差异。

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学生自己也意识到,“对思政课有先入为主的排斥和不重视”导致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学生对思政课的排斥和不重视普遍存在,而高职学生比本科院校学生更为严重,其原因是综合的、复杂的。其一是不能正确认识党的挫折和失误。建党一百年来我们创造了许多伟大成就,也曾经有过挫折和失误。有些人没有全面了解历史,也不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些挫折和失误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而对党和党的一些领导人有些错误的认识。而这又导致了他们对政治的淡漠和疏离,对思政课尤其是其中的“概论课”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其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个背景下,人们更热衷于经济利益而不是政治问题,“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成为不少人的人生信条。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官员腐败严重、贫富差距严重等现象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而当前社会的大众媒体、新媒体前所未有的发达,实时发布各种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甚至颠倒是非的资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塑造起来,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迷惑、所误导。其三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从形式上看,西方社会思潮形式多样,它们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帜和口号,极具煽动性和迷惑性。从内容上看,西方社会思潮复杂多变,夹杂着不少反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的意识形态内容。由于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性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加上年轻人的猎奇心理、追时髦心理,很容易为多样化西方社会思潮所吸引。其四是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和育人目标方面都有别于本科院校。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不同于本科院校,它往往和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强调“适用”、“够用”和“实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主义精神。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也和本科大学生有明显差异。高职大学生比较务实,他们没有本科生那么远大的理想。大部分高职大学生追求的是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他们很重视专业知识,而对无助于就业的思政课当然就不那么重视了。

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只有16.5%的学生认为“教师缺乏学识与人格双重魅力,不是学生喜欢的类型”,说明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学识和人格是相当肯定的。从教师的调查问卷也可以看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荣誉感、专业责任心都比较强。这些充分说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这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和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怀分不开。2006年以来,党中央和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和思政课相关的文件,對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提供政策支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在党的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一直以来,全国思政课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六要”要求,努力提高学识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但是,如前所述,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不太满意,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际上都取决于教师,关键在于教师。从这个角度上看,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提升对策

(一)学校方面

学校要创造条件,缩小课堂规模,实施中班、小班教学。首先,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充分认识到课堂规模对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小班化教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是当今国际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崇小班化教学,“通过控制班级的学生人数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根据这一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班级授课制” 。小班化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课堂管理压力,还便于教师实施因材施教、精准教学,实现师生关系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因此,小班化教学不仅是课堂规模的缩小,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其次,学校要通过保障师资配备、优化教学班组合模式等多方面来缩小课堂规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350的比例来配齐、配足、配好思政课教师,充足的师资力量是缩小课堂规模,实施中班、小班化教学的前提条件。调查显示,还有近三成的教师提出该校没有按照1:350的要求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这是与教育部的规定相违背的。这些学校可能是因为一些现实条件没有做到1:350,但是应该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来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即使在配齐1:350师资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出现课堂规模大、大班授课的情况。在现有师资条件下,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手段来优化教学班组合模式。比如,通过翻转课堂减少课堂教学的学时,即每个班级上思政课的学时减少,那么教师在不增加自己的教学工作量的同时也控制了课堂规模。再如,可以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形式,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机会。又如,可以通过学习交流软件、微信、qq等方式来加强和促进沟通交流。

(二)教师方面

优化教学内容。其一,将教材体系转化为适合高职大学生的教材体系,融入高职元素,突出高职特色。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方面都不同于本科院校,且高职大学生具有生源复杂多样、文化基础不均衡、政治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等特点,全国统编的教材难以精准满足高职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上述情况,概论课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秉承高职教育“学做合一”理念,结合高职大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进行教学体系的转换,着重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例如,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软实力,可以介绍本校优秀毕业生追求高、精、尖的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企业德育”。贴近高职大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概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广东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和党史资源,是本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与“富矿”,高校思政课可以将广东特色素材融入教育教学,讲好广东红色故事,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其二,加强大学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衔接研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和一体化建设,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大中小学的协同与配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研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工作。思政课教师可以多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多研究中小学的教材,或者参加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相关的培训,研究和掌握中小学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诸多情况,以便在大学思政课中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比中小学讲得更深更透。要注意的是,中小学思政课以通过考试(尤其是小升初、中考、高考)为重要目标之一,难免会强调知识的识记和灌输。而大学没有升学压力,思政课的内容、方法和考试考核都可以更加灵活多样,这也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更多发挥的空间和可能。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多途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其一是参加教学培训。有的教师并非师范专业毕业,空有一肚子学问却不知道如何传递给学生,当然要加强教学培训。新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很容易怯场难以掌控教学,也需要加强教学培训。而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要定期培训,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其二要多听课。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听其他老师的授课,学习、借鉴他人好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之处,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大有裨益。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去听本部门不同课程教师的课,还可以去听学校里不同院校专业课、其他公共基础的课。然而教师都不乐意被听课,而且听课也要占用自己的时间,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协调关系,实施鼓励性政策,例如给听课和被听课的教师都给予一定的课酬和绩点。其三是学习同行撰写的教辅材料和精品课程。自2006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激发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改和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从而出版了大批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学方面的成果,包括教辅材料和精品课程。有些是名校专家潜心研究党中央精神和教材的结晶,还有些是思政课教学名师几十年教学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思政课教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争取更快更好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和学生沟通交流。教师要想方设法加强和学生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存在什么问题,有何思想困惑,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引导。只有做到急学生所急,给学生所需,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其一,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摸清大学生的特点和现实需求。在现实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声情并茂,但学生却并不为所动,连课堂讨论也不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讲的内容和讨论题目并不是学生所想听的。教师必须要摸清学生想要什么,才能给予学生想要的。教师可以担任班主任来了解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也可以通过学习委员来了解班级学生情况。鉴于学委要同时和多门课程老师沟通对接,且不一定对本课程感兴趣等情况,教师可以在每个教学班挑选一个对本课程有强烈兴趣的同学担任助教,并给予加分奖励。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例如,选用学习通、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等学习软件对学生课程学习活动进行过程跟踪、结果全记录、成绩全评价、数据全分析,形成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综合素质教育动态体系;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布、报名、记录和评价,实时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通过教育主客体间互动的自主发展,实现了多课堂联动精致育人全过程大数据管理。其二,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对学生的困难和困惑有足够的同理心。教师和学生存在“代沟”,这个代沟不仅是年龄上的代沟,也是心理上、思想上甚至价值观上的代沟。不少教师习惯于从自身角度来对待大学生,认为大学生青春年少,不应该有什么烦恼,或者认为学生所苦恼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认为他们就是无病呻吟、自寻烦恼。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建立,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这些“小事”对大学生来说却是难以摆脱的困扰。其实,大学生的困惑和烦恼主要是经济、恋爱和人际关系方面。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中将大学生的这些烦恼和困惑和教学联系起來,用理论知识来分析、指导和解决问题。其三,教师要以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来与学生沟通交流。调查显示,遇到思政课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超过30%的学生愿意选择下课后及时与老师当面交流,超过27%的学生乐于用微信、QQ等交流软件,超过20%的学生更愿意用学习软件的交流功能与教师沟通交流。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课间、课后的时间与学生当面交流。学校一般要求教师提早5分钟到教师,教师可以提早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到教室,争取多一点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上完课后不必着急离开,大可留下来和学生探讨问题。不少教师感觉和学生“无话可说”。教师要充分利用交流软件和学习软件的交流功能和学生沟通交流。现代化的交流方式打破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时空限制,支持师生之间随时随地无障碍交流。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思政课教师真正以“学生获得感”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方向。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的总体状况是不错的,但是也反映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思政课教师以极大的历史使命感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以期推动学生获得感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97-1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95:267.

[3]新华社.习近平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

[4]张寿松.小班化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J].教育探索,2007:66.

[5]新华社.习近平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

责任编辑  杨慧芝

*作者简介:杜安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爱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发展状况研究(项目批准号18JDSZK0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政课高职院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