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家铺子》文学价值赏析

2021-09-22杨超

今古文创 2021年34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

杨超

【摘要】 《林家铺子》是茅盾先生小说创作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是因为行文风格和写作技巧,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和艺术价值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本文从多角度入手,剖析这部文学作品蕴含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林家铺子》;故事结构;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22-02

《林家铺子》诞生于1932年“一 二八”上海戰争的大环境之下,是茅盾先生在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后创作出来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脉络清晰,内容严谨,一共由七个章节构成,每一章节内容均匀,情节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从第一章林家铺子濒临倒闭,到第二章林先生试图拯救即将倒闭的林家铺子,后续第三章第四章皆是围绕林老板使用各种方法拯救铺子而写,第五章写出林家铺子看到了存续的希望,第六章是铺子彻底陷入绝境,林先生不得已走上“违法”的道路。第七章则是林家铺子倒闭,林先生带女儿逃走,张寡妇疯癫为结局。茅盾先生通过描写“林家铺子”的悲惨遭遇,将身处于这个时代下民众生活困苦不堪以及官僚腐败的黑暗现实呈现给读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无权无势的“普通”民众在社会中只能艰难求存的处境。本文将从文章的整体脉络、支线构成、细节描写以及结尾赏析四个方面进行剖析,进一步探索茅盾先生蕴含在《林家铺子》中的深邃思想。

一、整体脉络

《林家铺子》主线剧情十分简单清晰,始终围绕着“林家铺子”的存续问题进行,每一个章节环环相扣,按照时间的顺序,逐步将“林家铺子”在一段不算太长的时间之内的命运展现了出来:故事最先由林小姐拉出,她往日最受母亲疼爱,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赶紧过来问“肚子饿不饿”,但在故事开始的这一天却显得尤为奇怪,母亲明明在,却没有像往日一样嘘寒问暖,由此引起读者的好奇,并引出了林家铺子面临的窘境——反东洋货。在反东洋货的思潮环境下,作为卖东洋货的林家铺子,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影响,连林家女儿在学校也因为穿了东洋货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在这种大环境严峻、生意难做的情况下,林老板还必须拿出四百块大洋去“斋斋”那些“闲神野鬼”,简单的一章直接就将林家铺子面临的严峻环境表现了出来,并由此引出了第二章。林家铺子因为林先生“上了供”,东洋货终于可以重新摆出来售卖,但又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来来往往的民众生活困苦,连维持生计都难,往往都只能站在外面看着店铺里面花花绿绿的商品投出艳羡的目光,林家铺子的生意自然冷淡,林先生只能照本出卖,虽不赚钱,但好歹手里多了一些活钱。眼见生意渐好,朱三太又过来分利息,林先生只得勉强凑了一些钱给对方。后续第三章、第四章,皆是围绕上海客人过来收钱,林先生百般设法想要维持住林家铺子进行描写,在这两个章节中,林先生不停地给上海主顾说好话,去借钱被拒绝,担忧着外出收账的寿生,希冀他能成功收回账,回来补上窟窿。好不容易收回账,却又被钱庄扣下,抵扣了欠款,林先生不得不勉强筹措五十现款,好话说尽,才终于过了这一关。而此时距离镇子不远的上海正在遭受日寇炮火的轰击。因为日寇的侵略,来自上海的难民一股脑涌入了小镇,这正是《林家铺子》的第五章,这些上海难民都是见过大世面的,手头相对阔绰,而且逃离上海时全都是轻装,衣物日用几乎全部没带。在机灵伙计寿生的建议下,林先生将存货颇多的脸盆牙刷一类的日用品弄成一套,仿照上海,打出一元货的牌子,生意立刻好转,虽然要将八成给钱庄抵扣欠款,但也开始赚了不少,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希望初现,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个更大的危机出现:镇上的朴局长看上了林小姐,想让林先生同意将女儿嫁过去做小妾。在铺子和家人之间,林先生选择了家人,第五章末,林先生便被两个穿制服带走。第六章开始便是林先生被带走后始终没回来,寿生百般打听,终于知晓了林先生被带走的原因,说是要为“穷苦人”作主的党部为了不让林先生卷款逃走,所以才将他扣下。商会会长提醒寿生拿两百块救人,但铺子里最多还拿得出五十块,恰在这时,隔壁的对头出来换货。寿生终于想明白了,这些时日一元货的生意引起了这些人的垂涎,于是联手做扣,把所有存货低价买过去。为了救林先生,刚被林大娘“配婚”的寿生毅然担下了这个责任,把店内所有东西低价换给了裕昌祥的掌柜,凑了些钱,终于救出了林先生。此时,经过一连串的打击,林家铺子的现金已经所剩无几,存货也没有多少,好不容易看见的存续曙光彻底消失,这种情况下,寿生劝林先生带着林小姐走。虽百般不愿,但彻底看不见希望的林先生还是同意带着林小姐走。

在林先生走后,镇子上的人彻底炸了锅,而第七章便是围绕着这些人着手描写,这是《林家铺子》的结尾,但茅盾先生却并没有将笔墨过多放在林先生一家,仅仅是交代了一句林先生逃走了,随后就将视角放在了一位寡妇的身上。张寡妇的丈夫被当兵的打杀,留下一个五岁的孩子,好不容易做出了百几十块钱投到林家铺子里,如今林先生逃走,她的钱彻底没了指望,在林家铺子前又被那些警察侮辱,跟着朱三太等人去为“穷人”作主的党部又遭到驱赶,等逃出去以后才发现自己孩子不见了,只有自己身上沾了几滴血。明白自己孩子遭了不测,连番遭遇打击的张寡妇终于疯了。《林家铺子》也在疯子的大喊大叫中结束。

那个年代,受限于读者的识字率,文章普遍通俗易懂,在《林家铺子》中,茅盾先生始终以林家铺子的存续为线索进行描写,因此能让文章被更多的人读懂。全文看似茅盾先生只写了一个铺子偶然的倒闭,但通过对张寡妇和其他店铺的描述,让读者了解,这些店铺的倒闭恰恰是无法避免的必然,将苦难呈现给更多人,激发国民同仇敌忾之心。

二、支线描写

《林家铺子》全文平铺直叙,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篇短篇小说的结构简单,除了拯救林家铺子这条主线剧情以外,茅盾先生还让林小姐的婚事作为支线穿插全文,从第一章开始,林先生和林大娘便在商量为自己的女儿找个好人家,而林小姐也想起在学校遇见的那个委员,像“饿狗似的盯住看她的什么委员”,这都为后文朴局长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当林家铺子好不容易见到希望的时候,觊觎林小姐美色的朴局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在茅盾先生笔下,林小姐的婚事既是贯穿全文的剧情又是拉动剧情的推力,让剧情能够合理地继续进行,同时也用这对青年男女间单纯的爱恋来反衬出那个年代社会间美好情感的缺乏,无论是那些穿着制服的,还是商会会长,又或者斜对门的掌柜,他们都只是披着人皮带着肮脏品质的怪物,茅盾先生巧妙地运用了诚挚情感的美来进一步凸显当时社会对美好人性的扭曲。另外林大娘的打呃也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打呃是林大娘患上的怪病,一说话就不停地打,茅盾先生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让林大娘的打呃随着林家铺子的经营状况而变化,当林家铺子处境不好时,林大娘说话就会打呃,等铺子有起色的时候,她的打呃症状立刻有了好转,等铺子走向绝境,她的打呃次数相较于以前明显更多。林大娘的打呃次数就是林家铺子的晴雨表,茅盾先生用这种方式隐晦地显出林家铺子的状况,也让全文更加生动。

三、细节描写

《林家铺子》全文写景的场景不多,但每一处都绝对精妙,而其中最绝的无疑是小说七章中的四次雪景描写,每一次下雪都是在林先生遭遇困难,心情压抑之时,如:“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積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这句便是写在年关到来之前,侵略者正在炮击上海,此时既是林先生的铺子面临困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处于寒冬之中,生存环境岌岌可危之时。其他写景的比如:“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此句文笔极妙,寥寥几笔便将寒冬降临,行人不出后的街景描写得入木三分,同时“从没见过”几个字也深刻地描绘了战争对这座小镇的影响,也暗示了这般亡国灭种之危在中华民族历史从未出现过,写出了中华民族这个历史悠远的民族面临的生存危机。

四、结尾赏析

《林家铺子》最受人争议的一点便是最后一章,前面六章所有笔墨尽在林先生一家以及林家铺子上,但到了第七章,对于他们的描写仅仅只有一句林先生逃走了,既没有写林先生是否成功逃离,也没写林小姐和寿生的爱情,反而将视角落在了张寡妇这位在前文出场次数极少的人物。因此,许多读者认为这一章是整篇文章的缺点,是烂尾。

其实,若是茅盾先生在第七章继续描写林家铺子众人,那么视角便被限制于一家之中,始终让人感觉格局偏小,无法产生共情。而在茅盾先生突兀一笔地将视线放在张寡妇的身上时,轻易地借助这个悲情的疯女人让全文从一家一姓之中摆脱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林先生一家遭遇的并不是个例,而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甚至还有更多比他更惨的人,以此来触动读者情绪。对于《林家铺子》,茅盾先生曾言:“短短五年的文学生涯的‘里程碑’之一”,事实也的确如此,这篇文章确实文字不多,但蕴藏其中的艺术价值和思想高度无疑璀璨无比,作者用最少的文字便将处于那个时代中的绝望传递给读者,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为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1]唐艺嘉.论《林家铺子》的写作艺术[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4):94-95.

[2]杨晓玉.《林家铺子》的创作理论及写作高度探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04):69-71.

[3]王昊.试论典型环境中的“非典型”人物——以《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为例[J].写作,2018(03):114-119.

[4]杨帆.论《林家铺子》的小资产阶级[J].名作欣赏,2014(35):41-42.

[5]韩玉英.解析诗电影《林家铺子》的多重意蕴[J].艺术大观,2020,(33):90-91.

[6]晏洁.重回文本背后的历史原场——论茅盾《林家铺子》版本修改中的叙事迷思[J].新文学评论,2019,8(01):

93-102.

[7]沈莉.《林家铺子》雪景描写的艺术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7,(11):20-21+23.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
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喧闹深处有寂静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
谈“女书”的文学价值
论秦观“女郎诗”的文学价值及创作心理
《圣经》的文学价值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想象与自由:反思文学价值的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