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价值及可行性分析

2021-09-22王志国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可行性分析价值

【摘要】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有创颅内压监测的价值以及可行性做出探究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顱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的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重型颅脑损伤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CT以及意识安排给予治疗,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排给予根据有创颅内压监测结果来治疗,研究分析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VAS评分以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年后生存率。结果:有创颅内压监测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VAS评分更低,重型颅脑所伤患者的一年后生存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更为有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更为有效的缓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患者更为有利。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有创颅内压监测;价值;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5-0138-02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在我国临床常见的颅脑损伤疾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因通常是患者受到了严重的暴力损伤,颅内压突然增高,脑灌注以及脑血量急剧下降导致的脑疝危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会功能缺失较严重,如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没有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生命很可能会受到威胁[2]。所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要求非常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以及后续康复工作难以进行等,都给临床医务工作者带来了难题。临床治疗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的监测颅内压方案[3]。为验证临床治疗中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的治疗效果,此文就不同临床治疗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做出探究分析,希望为临床科室治疗此类患者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的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男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4例,平均年龄(40±6.3)岁,女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例,平均年龄(40±5.5)岁;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男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39±7.2)岁,重型颅脑损伤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龄(41±6.9)岁。研究样本纳入标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本院研究工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家属不愿意配合医院研究工作。两组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 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排给予常规监测进行治疗,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排给予有创颅内压监测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对照组采取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规监测进行治疗,根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动态影像学资料及其生命体征、症状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进行评估,然后采取相对的治疗措施和选取适合的手术时间。②实验组采取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治进行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急诊行颅内压探头置入术可选择采取侧脑室额角穿刺置管或者是脑实质内置管[4],监测时长为3~7d,在根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采取相应的手术进行治疗。当颅内压<20mmHg(0.133kPa≈1mmHg)[5]时暂时不做降压处理,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密切监测;当20mmHg40mmHg时,急诊复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头颅CT来排除颅内压继发病变,与此同时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6]。

1.3观察指标 ①在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及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VAS评分以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年后生存率。②治疗效果:即是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程度和病情好转程度等,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好转,社会功能恢复;有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缓解。无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或者没有降低。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患者总例数×100%。③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疼痛进行评分。VAS评分满分10分,轻度疼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S评分为1~3 分,重度疼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S评分为4~6分,严重疼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S评分为7~10分[7]。④并发症发生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长期昏迷、脑积水。脑积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并发症人数)/总人数×100%。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一年后生存率:观察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一年后的生存率。生存率=生存例数/该组例数×100%。

2 结果

2.1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经过计算得出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S评分对比 经过计算可得出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一年后的生存率比较 经过计算可得出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的一年后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 讨论

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和血液以及脑脊液,颅内压(ICP)就是它们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颅内压的正常值范围为10~15mmHg[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常常会增高,这是因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了颅内血肿以及脑水肿、梗阻性脑水肿、急性脑肿胀等等,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病初期颅内压增高是可以通过代偿来降低颅内压的,但是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脑容积和颅内压力失衡后代偿机制就丧失了,此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急剧升高[9]。重型颅脑损伤使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社会功能缺失,也给家庭造成较为沉重的负担,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就将受到威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及时发现对于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重要意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此次探究分析显示,有创颅内压监测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常规监测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6.66%,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有創颅内压监测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常规监测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VAS评分评价为(2.66±1.13)分,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4.73±1.34)分,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创颅内压监测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年后生存率为96.66%,常规监测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年后生存率70%,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年后生存率更高。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比采用常规监测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要更为安全有效,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此治疗模式值得向临床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阳国荣, 郭涛, 马俊.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 18(7): 27-28.

[2] 樊济峰, 郭宗仁. 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水平及预后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2): 261-262.

[3] 陆海颖, 吴红燕, 朱秀春, 等.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6(19): 197-199.

[4] 雷丹, 刘超轶, 李庆, 等. 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 11(4): 88-90.

[5] 陈玉霞, 张燕, 杜娟. 重型颅脑损伤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护理[J].特别健康, 2019, 35(30): 153.

[6] 韦浩, 廖久山, 何祥中, 等. 重型颅脑损伤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35): 129-130.

[7] 金胜昔, 郐国虎, 周游, 等.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临床意义[J]. 中外医学研究, 2018, 16(8): 16-18.

[8] 吴秋涛, 赵丁丁, 冶玉虎, 等. 重型颅脑损伤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评估[J]. 中外医疗, 2018, 37(22): 89-90, 93.

[9] 冼克聪. 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9, 19(57): 72-73.

作者简介:王志国(1981.07-),男,汉族,山东省莘县人,毕业于滨州医学院,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神经重症副主任,研究方向: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及脊髓肿瘤等。E-mail:15192169809@ 163.com

猜你喜欢

重型颅脑损伤可行性分析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紧急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
“给”的价值
拓展训练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救治策略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