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1-09-22孙云焕
【摘要】目的:探究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患者進行研究观察,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早期康复良肢位摆放护理,对两组的康复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肌肉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后康复效果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且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进行良肢位摆放,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肌肉恢复状况和肢体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良肢位摆放;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5-0101-02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脑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并且因为发病部位在脑部,会对神经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许多患者在经过抢救以后躯体功能会严重的受到损害,发生偏瘫症状,影响到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1]。因此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非常重要,本次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了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64.36±4.57)岁,研究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3.58±5.3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其他脏器无严重疾病或障碍;②患者无精神疾病,交流沟通无障碍;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④研究已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脑循环并进行患者的血压控制。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良肢位摆放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让患者保持侧卧位,患处在下,健侧在上,将患者的肩部前伸45°,防止因为惯性压迫患侧的肢体导致肢体的血液流动不通畅,让患者的髋部与膝盖委屈,然后让患者进行手臂的上下摆动训练,并活动腕关节,进行腕关节旋转训练,然后进行患者的手指紧握再松开的训练。手臂、手腕和手指的训练联合为一组训练,各五次,一天保持十组练习[2]。②健侧训练结束之后让患者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并且在患者的腰部放置枕头作为支撑点,并让下肢向前微曲15°左右,在患者的两腿之间放置枕头进行隔离,尽量让患者保持舒适,进行同样的训练,手臂、手腕和手指的训练联合为一组训练,各五次,一天保持十组练习[3]。③平卧位摆放时,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头下垫放枕头,保持患者的胸椎中立,在患者的患侧肢体下垫放软枕,前伸患者的肩胛骨,让患者的手肘保持伸直的状态,在手肘部下面也垫上软枕,在患者的臀部下垫上软枕,使患者的骨盆凸出,防止髋关节位移,在患者的腘窝下也放置垫枕,保持患者的足部中立,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让患者的健侧保持舒适,并且要预防外翻[4]。在患者的肩颈部位放置枕头,指导患者进行肩颈的耸肩和舒展活动,并协助患者进行患侧的小腿运动以及脚踝的旋转运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每种卧位的时间,防止压疮以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5]。
1.3评价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60分为不满意,60~75分为一般满意,76~89分为满意,90~100分为非常满意;②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肌肉恢复有效率进行比较,显效指患者的肌肉张力得到显著的恢复,有效指患者肌肉张力有所好转,无效指患者肌肉恢复状况没有得到恢复甚至有所衰退;③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康复效果评分进行比较,主要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的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评分;④对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评分比较,主要对比患者的自行走路、穿衣、饮食以及上下楼等方面的能力评分;⑤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结果统计 我们采用SPSS23.0分析,计量资料用t、c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用c2、%检验表示,两组数据比较,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对比 经过对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调查,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肌肉恢复有效率对比 对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后的肌肉恢复有效率进行对比,研究组患者肌肉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康复效果评分对比 对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后的康复效果评分进行比较,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的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评分,研究组康复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对比,对比患者自行进行吃饭、穿衣、走路、上下楼的综合能力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5兩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它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主要是因为各种诱因导致脑部动脉出现阻塞、狭窄、破裂的症状,导致脑部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脑部动脉硬化,血液粘稠,影响到大脑神经细胞,致使大脑神经细胞出现严重的缺氧缺血现象,脑神经细胞死亡,从而出现语言功能丧失、记忆力衰退、身体去干功能受到影响出现偏瘫等现象[6]。如果抢救不及时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会极大威胁,但是抢救之后也会出现许多并发症。脑卒中的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给家属以及社会都造成了较为沉重的负担[7]。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肉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肌肉的恢复速度较慢,肌肉在长时间的收缩状态下,会对肌肉造成一定的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影响肢体的活动能力与肌肉的恢复状态。早期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护理干预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早期实际情况进行康复护理康复训练,从而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而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来说,体位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8]。
经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肌肉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后康复效果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且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良肢位摆放的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肌肉情况以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脑卒中骗他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的早期康复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实行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以及平卧位,根据不同的卧位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调整,并辅助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通过多种不同体位的变换,缓解患者的肌肉痉挛、肌肉紧张地问题,牵拉整个肢体,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强患者的患侧感觉,从而促进患者肌肉张力以及肢体能力的恢复,并降低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而产生压疮、深静脉血栓、髋关节外旋、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9]。通过良肢位摆放可以使肌肉被动的处于拉伸状态,并有较低作用力的伸展,有助于防止患者的患侧肌肉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对患者的肌肉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与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进行良肢位摆放,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肌肉恢复状况和肢体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明专.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 心理月刊, 2019, 14(12): 107.
[2] 夏兰兰.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心理医生, 2018, 24(31): 287-288.
[3] 纪二丽, 孙俊芳, 刘佳. 良肢位摆放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 11(6): 167-169.
[4] 钱婷.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实施良肢位摆放的康复护理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21): 71.
[5] 张伟, 任晓露. 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9, 19(35): 294, 297.
[6] 李爽, 王鹤.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的应用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1): 152, 161.
[7] 余艳. 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影响的Meta分析[J].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0, 22(2): 123-127, 131.
[8] 刘颖. 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不正确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 6(36): 4, 15.
[9] 孟凡梅. 患侧良肢位摆放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影响[J]. 临床研究, 2020, 28(4): 184-185.
作者简介:孙云焕(1979.09-),女,汉族,山东省东平县人,毕业于济宁医学院,大学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研究方向:康复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