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探究的文本整合解读

2021-09-22卢娟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意趣趣味鲁迅

卢娟

文本解读,是语文课堂成败的关键。解读过甚,学生云里雾里,反之,教学内容价值平平。正如孙绍振老师所言:“语文老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发现文本解读的着力点,探寻文本解读的进阶之处,关照语用实践,达到文本的有效甚至高效解读。

一、细读体味——文本解读的着力点

(一)词串的贯通

单纯的词语教学解决音形义问题,缺乏运用的语境,我们发现学生主动运用词语的积极性不高。高效的词语教学在词语选择时就颇具匠心,打通了整个课堂。黄妹芳老师在教学《雾在哪里》时,选择海岸线、船只、房屋等词语先进行简笔画,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字词。接下来第二个板块,让学生用黑板上的词语说说雾来后世界的变化。通过一擦一还原,学生多次使用词语,并且在画面中识记词语,这些词语就在学生心中牢牢生根了。对词语进行有效整合,是文本解读的入口。

(二)语段的深入

梳理情节是语文教学经常选择的教点。学生在训练后能精准概括文章内容,久而久之,对文本就缺乏了一种深入的关注,易在文本表面滑行。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在概括出四件新鲜事后,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深入体会“新鲜”,让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我”眼中的新鲜事逐渐转变为学生眼中的新鲜事,对闰土的情感也从文本中生成,感同身受在此刻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篇章的类比

教一篇文到教一类文,从教到不教,这是语文能力的一个大迁徙。薛法根老师教学《少年闰土》,将小说的学习具化为读出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关系之间的变化。两人由主仆变为朋友,又由朋友变回主仆,两个变化深刻揭示主题。不难发现这就是将课文作为例子、习得语文技能的过程。“从形成语文技能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多方关照——文本解读的进阶

(一)关照文本解读与生活——还原法在古诗解读中的妙用

在接触古代诗歌时发现,因时而发、有感而发的佳作颇多。孙老师细心地为我们列举了其间的佳作,并把耳熟能详的诗作解读出了独特的韵味,不禁让我感觉孙老师在诗词解读上的精妙。关于炼字,我们在教学中也作为教学重点,但缺乏对生活的关照,孙老师的诗词解读却在这一方面做得透彻灵动。《咏柳》中对“剪刀”的解读让我诧异汉语的潜在关联是如此有趣。作者只是举了一个笑话:为什么不能换一把刀呢?例如菜刀。一下就把诗词的炼字艺术表露无遗。作者用这样经典的案例给我们引出了“还原法”在文本解读中的实用与重要。运用类似的办法,我在班级里尝试将“妆”和“碧玉”还原,学生一下就记住了诗句,效果果然很好。如果能在古诗中去发现古诗与生活、与情景的关联,探究那独到的意趣,古诗离学生就不那么遥远了。在教学《宿建德江》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近”字,学生翻译出“月亮”与“我”相亲相近。月亮如何亲近人呢?引导学生还原到生活中,人们会在什么时候特别关注月亮呢?自然的,学生体会出月亮里的思乡之情。只是一个小小的还原,诗文中的意境就豁然开朗。关照生活,能缩短时空、思维上的跨度,仿佛进入思维的洪流。

(二)关照文本解读与意趣——三种趣味对文本解读的影响

一直认为孩子的作文缺少趣味,或者写不出趣味,源于缺少感情。读了孙老师关于趣味的解读,顿悟原来情趣只是其中之一,学生文章趣味的培养可以从谐趣和智趣两方面着手。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有的善于抒情,有的善于幽默,有的善于说理。这样的发现让老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更加全面,并能因材施教。这样看来,多种意趣的培养也是文本解读的目标所在。孙老师在一些名家名作的解读上就可见一斑,尤其是对鲁迅作品解读之大气,改变了一般意义上对鲁迅的理解,特别是能解读出谐趣之外,对他人的宽容。正好统编版六上是鲁迅单元,在教学之初,笔者提出亲近鲁迅的意识,从多角度认识鲁迅,产生对鲁迅作品的独特理解,尤其关注智趣的培养。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笑谈碰壁这个内容,学生体会到“黑洞洞”这个词有深意,通过资料了解到,这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体会到鲁迅的写作意图。在教学《好的故事》时,学生自然联想到“昏沉的夜”也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理解梦境的含义。从亲近鲁迅到读懂鲁迅作品,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但是至少打消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畏惧,也为散文阅读打下基础。我们在解读文章時,关注意趣,要多一分理解与包容,少一些尖锐与批判。也许这样的解读更能体现文字的包容与力量。

(三)关照文本解读与审美——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区分

一直不理解《项链》的结局为什么戛然而止,看了孙老师的解读,才发现文本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区分是如此之大:一个创造美,一个毁灭美。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喜欢让学生续写本文,看似一个很好的作业,事实上却是一件在文本价值上毫无意义的事。与其做这事,不如花时间在文本审美价值的探究上。笔者在教学《穷人》时,没有过多在结尾上纠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此种结尾的高妙之处。于是,教学活动就落在分析桑娜的内心矛盾冲突上,收养与不收养,纠结矛盾的心理最能体现人物的善良,也更能揭露社会的本质。关照了这一要点,文章解读迎刃而解。

三、结语

找到文本解读的着力点,细读文本,语用关照,自然达到妙解的境界,达到解读的进阶。当然,文本解读更需要老师对学生现有水平的关照,超乎学生可理解范畴的解读也是要不得的,要做精准到位的文本解读。

猜你喜欢

意趣趣味鲁迅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
汉字的水墨意趣
鲁迅《自嘲》句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从中国牌到中国意趣——论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传统意趣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