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点“整合”让科学课教学更高效
2021-09-22吴涧石
吴涧石
何为整合?整合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本文中所讲的整合,是指将科学教学各个要素进行分析,综合考虑这些要素对科学教学的影响并选择适宜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在科学认知和科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材“环境和我们”单元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科学教学中,通過整合,让科学学习更有效。
一、教材剖析
“环境和我们”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垃圾的研究”,包括1~4课;第二部分是“对生活用水的研究”,包括5~7课;第三部分即第8课。
而教材中所涉及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目前,环境问题成了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国家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环境。2020年6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行,与生活实际接轨。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有的老师确实有不知从何入手的感觉,琳琅满目的教学方法可能让我们无所适从。笔者认为,“科学整合相关要素”的策略能够让我们充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与精力,充分掌握该单元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三点“整合”,使科学课学习更有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老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应该更关注教学方法中最本真的内涵,从最为适当的角度入手,选择方法,优化整合,提升学生科学课学习的有效性。
(一)整合点之一——调整教材内容的课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老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老师,应从教学需求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和调整教材,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调整顺序应该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老师可将原来教材中一个单元的课序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实效。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知晓如何应对,可先教学第8课《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些教材内容,随后自然会补充垃圾污染和水污染问题,老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接着开展有关这两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过渡就比较自然顺畅。
垃圾污染的内容也可以做一定顺序的调整。为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老师不妨先上《一天的垃圾》的相关内容,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到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学生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自然会想办法去减少垃圾数量,再紧接着教学《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分类和回收利用》这两课内容,使学生明确减少垃圾数量的多种方法。最后教学《垃圾的处理》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实在不能利用的垃圾进行填埋、焚烧等科学化的处理”。这样的教学顺序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出发,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能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关于“水污染”的内容,即5~7课,这个板块也可以略微调整。我们不妨先教学《一天的生活用水》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最后讲授《污水和污水处理》一课。这样的课序虽然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秩序,但是学生在了解和考察的基础上,会有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整个教学可以建立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上。如此的课序更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学生学起来会更轻松,思维会更清晰。
(二)整合点之二——构建课内课外的桥梁
科学课学习,不应该因下课铃声的响起而戛然而止。科学的学习应该是由课内向课外、向学生生活不断延伸的一个过程。老师应该尽量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科学课堂,经过教学后,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走出科学课堂,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将课内的教学和课外的学习整合起来,成了提高科学课学习实效的必然途径。
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课外观察垃圾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垃圾数量的惊人和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教授“水污染”相关的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先了解家庭一天的用水量,实地考察小区附近的自然水域,然后再教学新课。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也能让学生在课堂科学学习时心中有数。课堂教学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整合点之三——结成学生与家长的纽带
科学课学习不仅仅局限于40分钟,让科学课学习成为学生的家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科学学习实效的一大抓手。而其中,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整合家长的教育作用,来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
那么,家长在其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陪伴。家长最重要的作用是陪伴孩子,使自己能经历学生课外学习的过程。绝不可小觑“家长的陪伴”,它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
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之一是垃圾分类。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垃圾分类逐渐成了生活的新时尚。苏州的各个小区都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学生非常及时地在课堂中学习这方面的相关内容。正当家长头痛,或者懒于分类的时候,学生的加入,会让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以身作则,真正开始正视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而在无形中,家长也陪伴了学生科学课学习从认知到应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某些难以分类的垃圾,家长与学生还进行了互相探讨,或者是相互比试,看看谁分得正确。这样的教学陪伴,不仅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为全神贯注地汲取相关知识,还能在生活上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可谓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协助。在学生课外的学习中,家长如以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共同完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一天的生活用水》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统计家庭的生活用水总量。学生在科学能力和生活经验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果这样的家庭小调查能有家长参与,并能出谋划策,帮助学生完成统计任务,那么学生提升的不仅仅是科学能力,科学兴趣、科学情感等诸多方面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在《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中,同样非常需要家长的加入。这会使原本单调的任务活动、原本困难的社会考察,变成一次家庭旅游和家庭集体研讨。有了家长的协助,学生考察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也会大大提升。
因而,家长资源不能忽略。科学教学只有协同家长,家校共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三、结语
总之,无论是整合教材、整合课内外,还是整合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学会整合科学认知、科学能力,构建一个优化的系统,从而促进学生在个人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相应的科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