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

2021-09-22郑萌朱福军赵光旭舒红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郑萌 朱福军 赵光旭 舒红梅

摘  要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面向各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潜濡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介绍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探讨大学计算机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1-0092-03

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了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各门课程均有必要开展思政教育,改变高校长期以来的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分割的“两张皮”状况。

大学计算机是当今各大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专业性强,受众学生专业范围比较广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感到课程难学难理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完成课程目标呢?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将感性的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纯粹的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

1  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融合课程思政的意义

部分工科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上往往更注重“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忽略了课程的思想性。为了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的正确航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将面对的各类事宜做好充分准备,仅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样不能缺失。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传授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将育德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相较于其他工科类公共基础课,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中包含了更多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国家科技战略发展大背景下,计算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网络素养是当代学生所不可或缺的素养,计算机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學过程中潜濡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同;另一方面,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有着与理论内容环环相扣的课程实验,学生可以动手实践所学内容,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可让思政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思维,改革大学计算机传统教学模式[2],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为公共课程打开新局面创造机遇,而且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补充和支撑。

2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对高校各专业开设大学计算机课程,从计算思维的角度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介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介绍数据处理与分析、文档编辑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科学素养及实践能力,具备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创业能力。但是,由于大纲尚未对育人育德提出明确要求、课时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学生思想不重视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与课时不匹配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进行各种类型的教学改革,在改革创新教学思路的浪潮中,公共基础课的课时面临被压缩的状况。课时量适当减少,教学内容可以勉强完成并达到教学目标,但一再减少,教学内容就不得不缩减,教学目标自然也会被挤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达成一定的教学效果,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难题。

2.2  重知识传授轻德育培养的教学现象

在传统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中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即使是引入了微课、混合式教学、MOOC等,也是围绕知识点的讲解剖析展开,教师普遍认为育德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或者是辅导员的工作。

2.3  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学风怪象

在各大高校的众多课程设置中,对于学风情况不太好的班级,特别是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潜意识地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只有专业课才对就业有帮助,只有专业课才是“有用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成为他们偷懒、休息的避风港,这种怪象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学习效果以及班级的整体学风。

3  大学计算机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

课程思政的出现,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打开全新的局面,解决了当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3.1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引导无限学习

由于学时的压缩,教师上课节奏会加快,学生可能无法在课堂中完全消化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层面,教师会提供微课视频、在线学习资源或者是在线辅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学生需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积极地交流遇到的问题,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但真实情况是,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得过且过、敷衍塞责,这正是源于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理想信念不坚定,学习目标不明确,自然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教师一方面深挖知识内容,“言传”引申理想信念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要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从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出发,以身作则,认真负责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身教”学生。这样的“言传”与“身教”,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习的自主性,突破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长限制,实现课外学习时间和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延伸。

3.2  深挖思政元素,重塑教学设计

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深挖并融合于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完成课堂育人目标。而要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育有机融合,必须贴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同时紧扣时代发展前沿,又要与学生息息相关,与教学内容贴近,这样才不会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突兀,引发学生思考、参与,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和横向“双向”发展。例如,在教学高性能计算机时,可以提到神威·太湖之光中采用国产核心处理器“申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引申到两弹一星、移动通信、载人航天等工程技术成果。引申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学校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教材,在教学设计中为每一章节的相关内容添加了思政元素,主要以案例、故事来引出思政元素,教学及实践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不会削弱课堂教学效果[3],还会让学生对大学计算机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3  立足课堂,贯通专业素养与文化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利用接受时间差进行适时的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开阔课堂的知识内容广度,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共课与专业课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对于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放弃公共课学习的学生是一种警示作用,对于学风的改善也能产生积极的效应。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新挖掘、梳理和认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李洪申.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同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

[2]张万桢,李志梅.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探究: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例[J].教育观察,2019(36):8-10.

[3]许少欣,杨昔阳.数学建模课程的思政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44-45.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