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演科学家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2021-09-22吴梅张国富
吴梅 张国富
关于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提出了著名“思想实验”方案。他在1636年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写道:“如果依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假设有两块石头,大的重量为8,小的为4,则大的下落速度为8,小的下落速度为4,当两块石头被绑在一起的时候,下落快的会因为慢的而被拖慢。所以整个体系和下落速度在4-8之间。但两块绑在一起的石头的整体重量为12,下落速度也就应该大于8,这就陷入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境界。所以,物体下落的速度应该不是由其重量决定的。”这也是一个实验,只不过与真实的实验相比,这个实验是在人脑中完成的。我认为,即使是在物质条件和实验设备完善的今天,让学生亲身体会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年代的真实情景,溯源伽利略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过程,亦是非常有意义的。
同时,考虑到让课程的教育教学发挥持久的价值和作用,能在学生忘记了具体知识后,还能剩下伴随一生的、具有持久价值的核心科学素养,我设计了“科学家这样做: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跨时空对话”这个活动。活动以尊重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为基准,在一系列重基础、重过程、重思维、重实验、重反思的动手动脑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究竟在干些什么、科学家是怎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本学习活动分为四个环节,使学生经历“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运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实验检验—反思交流—再次提出问题”的研究过程,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科学家的智慧和勇气,从而体验到科学之美。
一、挖掘学生熟悉的落体现象,聚焦主题,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一)老师讲述
科学探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今天,我们将和科学家一起追求真理。
(二)提出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重的球,里面老师放了30个大铁钉,重180克,相当于一个大橘子的重量。现在我松手,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说明猜想依据
生1:球会掉下去,因为地球有引力,会吸引球,使球落到地面。
生2:我也认为球会掉下去,这个球很重,不会飘起来,一松手就掉下去了。
2.演示实验:落体现象
3.板书示范,记录实验现象
(三)全班讨论
现在我再加进来一个球,这个球和第一个球大小形状都相同,只不过重量比较轻,是一半橘子的重量。请大家思考:现在我同时松手(比画动作),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设计意图说明】选择学生熟悉的重物,更能引发学生共鸣,从而达到激发兴趣、聚焦主题的目的,并以此调动学生关于落体运动的原始认知,挖掘其对客观世界中落体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二、在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轻重球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先贤亚里士多德
过程简述:本环节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次猜想假设。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轻重球的活动,引领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利用板贴进行班级展示交流,让学生初步关注重量和下落速度之间的关系。
(一)过渡语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描述得不是很清楚。为了帮助大家准确表述自己的见解,我们进行一个“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活动。
(二)展示交流
将同时松手后会发生的事情在黑板上演示出来。
教学预设:
在“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的活动中,需要老师不断引导,也是为了形成统一的“重派”“轻派”“同派”认识,为后面头脑风暴、讨论氛围的形成铺垫。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生:我认为同时松手,重的球会先落到地面,越重的球受到的力越大,运动速度会越快,所以先落地。
师:此时,轻的球会你认为会怎么样呢?
生:轻的球大概可能会在一半这里,或者靠下一点。
生:我觉得可能是轻的球先落地,越重的球受到的阻力也越大,所以会被阻拦,后落地。
生:我不赞同,两个球应该是同时落地的。
师:为什么你会这样想呢?
生:我听过故事,两个球就是同时落地的。
师:我发现,现在各种猜想都有粉丝支持,认为较重的球先落地的人数最多,有17人。历史上,有一位科学家和这些同学的想法一样,他叫作亚里士多德。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关于落体现象的语言描述,需要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吸收,然后经大脑逻辑加工才可完成。而四年级学生语言描述能力较弱,并且对于两个假设对象之间的关系更不易说清。通过黑板上进行的板贴摆放活动,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描述用直观形象的纸片呈现,这样也就能充分、准确地暴露学生关于落体现象的已有认知。
三、经历思想实验,引发认知冲突,重演科学家思维历程,溯源科学史,认识伽利略
过程简述:本环节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将经历第二次猜想假设。在此次活动中,将重演伽利略的思维历程,通过定性、定量的猜想假设,产生矛盾,提出质疑。
(一)过渡语
自从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结论之后,很多科学家、哲学家都支持他,粉丝众多,他们都认为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
(二)提出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样情况,如果把较轻的球和較重的球拴在一起,又会发生什么呢?
(三)组织学生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1.下落时的样子变化
基于猜想假设,思考两个球拴在一起下落时的样子变化,并说明依据。
2.下落时速度的快慢变化
如果重球的下落速度我们定为10,请猜测较轻的球的下落速度,以及它们拴在一起的下落速度。
(四)汇报交流
(五)介绍伽利略
1.老师谈话
把我们带入这个关键性问题思考的科学家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2.介绍伽利略
他生活在大约四百年前的意大利,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那个时候实验条件有限,比如说,计时,没有手表闹钟,更没有手机电脑,只能靠水漏滴水计算时间。那怎么做科学研究呢?伽利略会先靠他的大脑,进行思维实验,先想,然后再想办法验证,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3.提出质疑
在相同情况下,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就会越快吗?
教学策略:
关于“重派”学生的安排:伽利略的问题提出,关键就是要分化“重派”的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中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在汇报交流时,应挖掘学生猜想假设进行量化的依据,适时追问之间的关系。
关于转变想法学生的安排: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有的时候会转变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中证明确是如此,有“同派”“轻派”转变为“重派”的,也有“重派”转变为“同派”的。此时,老师的评价尤为重要,需挖掘转变的契机,既要呵护学生的猜想热情,又要明确指出转变应是有依据有想法的,总结之前的不足,帮学生积累猜想假设的经验。
教学实录:
生:如果较重的球的速度为10,较轻的球重量是它的一半,所以我猜想速度可能为5。它们拴在一起之后,重的球速度快,会在下面,一起的速度可能是8或者7。
师:比10小,比5大,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呢?
生:重的会被带住,拖住。
师: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我是“同派”的,所以它们速度应该都是10,拴在一起后,同时落地,也是10。
师:现在有重派、同派的发言了。轻派的同学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想改变一下我的想法。但是我不同意前面“重派”的同学,我认为较轻的球速度可能是8。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生:球掉到地上是向下的,我拿过东西,越重的东西拿起来越重。
生:我也是“重派”的,但是我部分赞同前面的同学。轻的球速度应该是5,拴在一起后,更重了,所以速度应该是15。
师:老师发现,重派的内部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点问题了。和大家的想法一样,提出这个关键问题的科学家伽利略,就此提出了质疑。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的能力不尽相同,猜想假设的态度不同,所以学生之间会有差异。通过自己比较两次预测的不同,再和同伴比较不同,再和班级比较,形成思维的碰撞,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自己发现需要深入了解的问题,明确观察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研究习惯。
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交流反思,体验科学探究之美
(一)老师谈话
我们刚才做的就是思维实验。想要验证我们是否正确,还需要证据支持。现在我们一起来进行实验,关注实验对你的猜想假设的影响。
(二)分组实验
把较重的球和较轻的球拴在一起,观察下落的样子。
1.介紹实验材料
一个球比较轻,里面装有15个螺丝钉,另一个球比较重,里面装有30个螺丝钉,各有一小块磁铁,可以把它们吸在一起。
2.实验
这个实验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实验公平,把实验材料放在桌面,用尺子,轻轻一起推落两个小球,重复实验三次。
3.组织学生说一说实验发现
(三)分组实验
验证速度猜想,把较重的球和较轻的球拴在一起,再放一个较重的球,比一比,下落速度更快了还是更慢了。
把实验材料放在桌面,用尺子,轻轻一起推落两个小球,重复实验三次。组织同学说一说实验发现,以及自己的变化。
(四)总结
课虽止,学未尽。希望同学们能像亚里士多德、伽利略那样思考,继续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说明】伽利略进行了数年的观察探究,提出了著名“冲淡重力实验”,此次活动暂不涉及。此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观察获取直接证据,关注实验结果对学生猜想假设的影响,完善或者转变自己的猜想假设,得出更加接近科学的结论。
以上活动是我以落体运动的研究史为依据,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情境出发,沿着历史的足迹,经历了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的步子”: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观察、分析和归纳;伽利略对落体运动规律的质疑、实验和推理。我认为这种“还原历史”的教学过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即科学结论的产生是一个论证的过程,是一个修改与完善原有观点,并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二是运用理论和实验否定错误观点、验证正确观点的过程。证据不是来自权威,也不是来自猜测,而是来自逻辑自洽的猜想假设和实验;同时有助于学生正确评价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