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体验式欣赏教学策略探究
2021-09-22缪未雨
缪未雨
摘 要:美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而美术欣赏教学旨在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文章以波洛克作品为研究对象,探究幼儿美术体验式欣赏教学策略:从作者作画风格入手,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让幼儿模拟作画,体验趣味作画过程;以幼儿独特视角欣赏作品,形成具象化理解;在对比欣赏中剖析作品,积累绘画技巧,以此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关键词:幼儿美术;体验式;欣赏教学;情感;语言;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9-0108-03
美术欣赏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让幼儿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为主要目的,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活动常见的形式是让幼儿观察图片,讨论像什么,或介绍作品并延伸作画,等等。这样的活动,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幼儿的体验较少。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是“这像什么,颜色如何……”,而幼儿因为缺少与作品的对话和参与,所以无法产生激情与共鸣。另外,街头涂鸦、水墨写意、人体彩绘、连环画等作品,其作画形式、风格比较特殊,作品蕴含的美也非常有价值。那么,对于这类美术作品又应以什么方式引导幼儿欣赏,既能摆脱枯燥无味的说教模式,又能让幼儿享受到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呢?教学实践证明,在欣赏前体验作者的作画过程,幼儿可充分感受作品的画面形成效果及作品表达的主题,发现色彩表现的精彩之处,从而真正理解作品的主题并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那么,什么样的作品适合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呢?教师在体验前后如何铺垫,如何引导幼儿欣赏呢?本文以波洛克作品《1948年作品第五号》的欣赏活动为例,探究幼儿美术体验式欣赏教学策略。
一、从作者作画风格入手,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
波洛克的作画风格与众不同,他喜欢把画布钉在地板上,手拿蘸上油漆的棍棒,围着画布像踏着舞步似地走动,任由油漆在画布上滴流。他还摒弃画家常用的工具,将沙子、玻璃碎片或其他东西掺杂在颜料里面,使其成为浓稠的流体。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波洛克的作品《1948年作品第五号》。作品的整个画面以滴流出的线条和点组成,这种滴流的方式使线条更具多变性,特殊的画面效果归功于作者作画形式的特殊性。而波洛克作品最值得幼儿欣赏的就是他这种特殊的作画风格,但作品的美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是无法理解和感受的。“这是什么?好乱。”“乱涂乱画的吧。”“有好多线条,太乱了。”……仅靠对作品的观察、分析,幼儿无法想像画面效果是如何形成的,也没有认识到波洛克作品的美,更无法感受作者作画时的快乐,因此也就无法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而波洛克创始的这种行动绘画风格类似幼儿进行的涂鸦、抹拍、拓印、滚色等活动。因此,在欣赏波洛克作品前,教师可将活动室布置成波洛克的模拟画室,在地上铺上大画纸,提供同样的作画工具,并鼓励幼儿寻找自己喜欢的工具替代教师提供的工具。幼儿对寻找替代工具的积极性非常高,纷纷猜想替代工具可能出现的效果,彼此之间进行着热烈的交流,这种交流有利于实现绘画经验的有效迁移。而环境的设计也给幼儿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积极暗示,因此,幼儿们跃跃欲试,幻想此时此刻自己就是“小波洛克”。
由上面的案例可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班级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感受、体验其创作风格,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提高美术欣赏活动效率。
二、让幼儿模拟作画,体验趣味作画过程
在以教师介绍为主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是以局外人的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只是看画面内容、色彩效果,或者作画风格,对作品的完成过程没有经验可想象,因此,在谈感受时,只能停留在表层的猜想上。而在体验式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幼儿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而是以质疑的方式拓展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在体验中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运用多种创作方法,感受不同创作手法产生的绘画效果。
当画室布置完成后,幼儿们就进入波洛克的世界,在大画纸上一边走一边运用不同的工具自由地甩、滴、印、点、滑动等,画面也随着幼儿的不停走动而不断重叠、缠绕,形成的效果频频让幼儿们震惊不已。线条随着行动缓急在变化,点滴随着力度大小而变化,色彩随着交融在变化……看着每一个幼兒眼里闪出惊奇的光,教师相信,此刻的他们已经体验到了波洛克作画的快乐。幼儿们在体验中小声地议论:“我知道波洛克爷爷是怎样滴出来这样的线条的。”“看这里,像是树枝打上去的,因为打上去的线条和画出来的线条不一样。”“不断重叠就会很密集。”“走快点,线条更细,还可以动一动手,这样画出来的线条粗细也不一样。”……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对不同的工具材料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充满好奇,并不断尝试新方法,想试试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方法能画出什么样的色块、线条。可以说,尝试、探索、发现带给幼儿无尽的乐趣,而这就是波洛克在作画时追求的效果。可以说,体验让幼儿走进了作者的心里,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体验后,幼儿对画作的欣赏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师:刚才小朋友们玩得真开心。现在,我们来说说波洛克大师的《1948年作品第五号》是怎么画出来的。幼1:白色是滴的。(幼儿在描述中用手往下甩了甩。)师:白色是用滴的方法画上去的,你们刚才谁用过这个方法?(幼儿们都踊跃举手,表现得很兴奋,对自己和作者用同样的方法画画感到自豪。)孩子们真棒,竟然和画家用了一样的作画方法。接下来,我们再猜猜这幅画的最底层是什么颜色,它又是怎么画上去的。幼2:是墨绿色和灰色,是涂抹上去的。幼3:不对,是灰色,是倒上去的,然后再从这边倒一些墨绿色(手势)混在一起。(幼儿们有些小小的争议。)幼4:黑色是滴流的。我用的红色也是用漏勺滴流的,用瓶子慢慢倒也可以。幼5:这上面还有红色和橙色,可能是用画笔画的。幼6:这细细的和这边粗粗的线条是用树枝印上去的。幼7:不对,不是用树枝印上去的,是用漏勺滴出来的。幼8:没错,我也滴出这种线条了,还可以用瓶子倒。……师:如果我先用灰暗的颜色滴上去,效果会一样吗?(出示两张图对比,分别是色彩灰暗的和黄白点的。)幼9:有白点的更加明亮。师:“明亮”这个词用得真好,白色和黄色都是明亮的颜色,在灰暗的背景上滴几滴,就显得更加醒目了。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教师要有耐心,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幼儿的体验情况,以此为下一步教学活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