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思考
2021-09-22周娟
周娟
摘 要: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是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核心要义,是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体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主阵地。让学生关注劳动、理解劳动、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探讨高职思政课关于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劳动素养;培育;价值;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9-0006-03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是为培养更多新时代社会建设人才而做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如何有效開展劳动素养培育教学及实践活动,形成劳动育人的常态化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关于劳动及劳动素养的内涵
1.关于劳动的论述
一直以来,学界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生理力劳动三种基本形式。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为: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我国教育学家、北师大教授黄济认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见,劳动最终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促进人类进化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和基本技能。
2.劳动素养的内涵
“劳动素养”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也是衡量社会中劳动者能否顺利完成某些工作最根本、最重要的能力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既包括积极向上的劳动心态、正确健康的劳动价值观,也包括基本的劳动知识体系与劳动技能。
二、高职思政课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价值探析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这是对我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充分肯定,也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主义劳动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
1.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实用型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为求学者提供知识、价值观及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其顺利走上职业道路。而劳动素养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正确“三观”教育主阵地的高职思政课,在培育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优势。
《意见》也明确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加强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既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责任,也是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2.是塑造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高职思政课培育劳动素养过程中,首要而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劳动思想,培育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强化必不可少的劳动实践操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就像《意见》中所说的“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1)有利于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今天的大学生,享受着丰裕的物质生活,便捷高效的社会供应系统使其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部分学生平日很少运动或劳动,导致肥胖率、近视率居高不下。缺乏劳动锻炼的生活,会使国民身体素质下降,扩大亚健康群体,给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适当的劳动锻炼,可以使学生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中形成乐观、豁达、坚毅的心理品质,实现“身”与“心”的协调健康发展。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理解劳动在个体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热爱劳动锻炼,才能在体力、智力方面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塑造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意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所谓“完人”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劳心”与“劳力”结合的劳动之中。他反对在教育过程中将人的“劳心”与“劳力”割裂,认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心理品质。他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进行劳动素养培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并在劳动锻炼中收获感悟、体验成长,认识到自己不仅可以取得学业成绩的进步,还可以在劳动实践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与特长,形成更全面的个人自信心与自我尊严感,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自立、自信、自尊的劳动者。
(3)有利于强化学生知恩感恩的观念。当前,部分家长可能因为自己以往生活的艰难或望子成龙心切,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少吃苦或不吃苦,对孩子的劳动素养培育意识淡薄,甚至连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很多事情也大包大揽、一手代办,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散的行为习惯,甚至使孩子滋生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劳动实践和劳动锻炼要求,在思想上是抵触的,在行动上是敷衍的,集中反映在做值日或校园卫生大扫除时,唯恐在劳动中弄脏自己的衣服鞋袜,要么偷懒,要么干脆逃避劳动,甚至连自己的宿舍内务整理和衣服清洗都不愿意做。正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艰难,随意浪费粮食,乱扔垃圾,随意丢弃物品,甚至对宿管人员和保洁阿姨恶语相向。所以,加强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将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是迫在眉睫的时代需要。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才能引导他们感恩社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感恩父母的付出与牺牲,学会承担责任,懂得知恩图报。只有让学生自己参加劳动,感受“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才能使学生生发“恒念物力维艰”的最真切的感悟和感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