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础日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思考
2021-09-22李岩
李岩
摘 要: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基础课,基础日语入门阶段的课时可以达到专业课课时数量的一半,这决定了基础日语必然成为日语专业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授课教师有责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研究基础日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文章从新生入学对大学的认识、初学者对专业的认识、授课中恰当融入思政内容等方面探讨基础日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关键词:基础日语;新生;入门阶段;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9-0036-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课时量占日语专业课课时量的一半以上。授课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次数多达四次,在专业课与通识课中是与学生见面频率最高的教师。基础日语课程的重要地位决定着它在课程思政上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且重要的影响,是关键的“责任田”。而“责任田”的责任人——授课教师有义务思考如何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使专业教学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
一、帮助新生客观认识大学
走进大学校园后,一些新生的思维意识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大学与高中不同。高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统一,节奏趋同,在教师的叮嘱和家长的监督下,大多会努力拼搏、坚持前进,全部学习任务都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多数高中生都可以生活在家长与学校为之创造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真空”中。进入大学后,“真空”中的安逸舒适骤然消失,有些新生很难快速适应这种转变,甚至有学生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他们需要面对的是目标缺失、失去自我的情况。大学生活全靠自律,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再缺少约束,有的学生就会开始放纵自己,甚至受不住诱惑,误入歧途。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制订计划、学会与他人协调,主动提高自己的知识获取能力。教师要引导他们注重自己的全面成长,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管理和沟通能力等。这样,他们在毕业后才能具备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顺利融入社会,在与他人沟通、交往、合作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专业
有人认为,大学生活会影响一个人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大学里讲究“术业有专攻”,专业会对学生的就业与未来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大学生要积极对待自己的专业,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资源,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日语学科对中国学生而言有特殊性。日语中有许多汉字,中国学生往往会有日语容易入门、难度不大的印象。这种不重视的态度及觉得日语和汉语类似的错误印象,会成为学生日语学习中的阻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着重讲重点、难点,或者是自己擅长的领域,讲授的内容也可能来自教材之外。有的教师会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参考书目、文献资料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查找、学习和掌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需要查阅的资料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难度也逐步加大。这种快节奏的课堂教学、繁重的课外任务对于日语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本就很难适应,若再抱有轻视的态度,想要学好日语就难上加难。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基础日语的授课教师作为日语入门阶段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正确认识日本、日语,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现象和本质,理性对待自己的专业和学习。
三、授课中恰当融入思政内容
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各专业由于特点各异,在引入思政内容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执行。例如,对于日语零起点的新生来说,在四年时间内既要通过专业的能力考试,又要通过国际能力考试,还要兼顾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基本能力的提升,授课的频率与进度、学业的压力可想而知。众所周知,日语中存在大量汉字。在基础日语课程的入门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日本语言文字的起源,让学生了解到,汉字不仅对日语语言文字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对古代日本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教师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明白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文明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国家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再如,很多新生比较关心日语好不好学的问题。1981年日本内阁公布的《常用汉字表》规定的汉字为1945个。到了2010年,《常用汉字表》的汉字增加至2136个。有人认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日语中汉字的存在是一种优势,即使日语成绩一般的人也可以根据汉字来推测日语的大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是牢固的地基。单词的学习恰恰就是这大楼的一砖一瓦。日语是平假名、片假名与汉字交错书写的方式,单词中不仅有汉字,还有假名,并且日语汉字的读音与中国汉字的读音完全不同。当学生在单词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没有起太大作用时就会发现,日语并不好学。
在日语中一字多音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于初学者甚至高级阶段的学生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以日语中的汉字「冷」为例,「冷める」、「冷たい」、「冷える」、「冷やかし」、「冷気」,它在不同的词语中读音均不相同,并且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语音、音调、词义及用法等也不相同。「冷」字仅是一例,在日语中不是特例,是普遍现象。若要全部弄清并记忆下来,这对于新生而言确实任务繁重。日语里还有一些词语与汉语词语同形,如「学生」、「大学」、「図書館」等,中国学生一看便知其意,但对于「質問」、「指摘」、「地頭」、「高調」、「工程」这样的词语,理解起来便容易出错。另外,日语助词使用的复杂、敬语使用的繁杂等,都是日语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在日语学习入门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精神因素的支撑与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同样重要。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关系到日语能学到何种程度,关系到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因此,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精神鼓励,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结语
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是为了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有时是短时间难以见效的。本文仅就基础日语入门阶段的课程思政做了简单的分析,入门后的授课过程应该如何融入思政内容?将课程思政内容写进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之中,最终如何来评价其效果?如果能够量化固然一目了然,如果不能量化又将如何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汲取经验,在实践中优化完善,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嘉伦.浅论“课程思政”视角下在外语教学中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J].甘肃高师学报,2018(23).
[3]张怀云,张秀清.论中日文化差异与大学日语文化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