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策略分析

2021-09-22黄晨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材料投放区域活动原则

【摘 要】幼儿天生喜欢游戏,而区域活动中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比拟、超越的。要想更好地实现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就是科学地投放材料。只有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才能发挥区域活动的教学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原则,具体实施中的投放建议等,进行相关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原则;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8-0236-02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区域活动占据着重要地位。所謂区域活动,就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大胆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它的教育价值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比拟的。要想尽可能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离不开良好的区域环境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同时也需要以材料为媒介来实现其活动意义。换句话说,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给幼儿提供了探索世界、实现自我发展的新渠道。所以,要想尽可能地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科学合理地选择投放材料是有效保障,能提高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核心,材料越多、种类越丰富,幼儿在探索操作中学习到的东西就越多,懂得的知识也越多。所以教师应仔细研究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1]。

一、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原则

(一)安全性

安全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它是摆在第一位的,所以材料的投放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简单来说,教师在选择投放的材料时,一定要杜绝有安全隐患且不卫生的材料,对投放的材料要定期消毒、清理等。此外,对有安全隐患的材料要慎重选择,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如剪刀。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用彩纸、丝带或绒布对废旧材料进行安全加工。虽然只是给废旧材料“穿上衣服”,但在幼儿眼中就会很不一样,能充分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的兴趣,积极参加活动,有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2]。

(二)科学性

区域活动开展需要依靠材料的支撑。不同的材料操作方法不同,幼儿运用不同的方法,操作不同的材料,能获得不同的学习经验,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材料投放要具有科学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如在益智区投放数字卡片,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作用。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可以利用卡片进行数数,锻炼数数的能力;中班幼儿可以通过识数,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数字进行排序,发展排序能力;大班幼儿可以进行数的分合,提高数学的分解能力。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原材料或半成品材料到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并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为幼儿以后操作这些材料奠定兴趣基础[3]。

(三)针对性

不同阶段的幼儿,其学习特点和发育程度不一样,因此材料投放要有针对性。如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肌肉的发展不协调,操作能力相对于中大班幼儿较弱,因此投放的材料要体型较大、颜色鲜艳、容易取放,便于幼儿操作;中班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各方面能力也大大提高,材料的投放应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操作技能上;大班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比中班幼儿更强,他们喜欢比赛,具有一定的任务和合作意识,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发展这些能力。如在建构区,教师可提供建构图,让幼儿根据图来进行建构。教师投放材料时可让材料稍有不足,幼儿建构中出现问题时,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如和同伴合作搭建,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4]。

(四)层次性和丰富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探索进行学习和游戏。因此,巧妙地投放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是不同的,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及深的顺序投放,这样有助于提升活动的层次性。同一阶段的幼儿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投放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差异性,为幼儿提供难度层次、等级不同的材料。如玩弹珠时,对能力差的幼儿,教师为其提供勺子将弹珠舀到碗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为其提供筷子,让其将弹珠夹到碗中甚至瓶子中。第二,不同的幼儿,其兴趣也不同。幼儿可以在兴趣的引导下专心进行某种活动,一旦教师明白这个道理,并加以利用,就能在多样化材料的支持下,大大提升活动对幼儿的教育效果和影响力。

如冬天到了,教师投放的材料可以是幼儿心中与冬天关联的小动物、雪人甚至是冰块,教师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要根据幼儿的需要,提高材料的丰富性。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建议

(一)发现幼儿兴趣,及时调整投放材料

对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教师不能认为投放完即可,而应不断对材料进行调整和补充。因为幼儿在不断成长,材料不能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幼儿的发展不断进行变化和调整[5]。

幼儿的喜好和兴趣会随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环境的变化或同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教师投放材料时,不要一次性将所有的材料都投放完。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玩娃娃家游戏,在给“小宝宝”喂饭时,幼儿会就近找一些小东西喂给它,且一直重复喂这个东西。当幼儿厌倦时,教师可以提供另外一种物品作为食物,帮助幼儿再次投入游戏。所以,保持材料的不断更新,能有效维持幼儿的兴趣,达到区域活动的教学目的。

(二)投放方式多样化

区域材料的投放方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选择以多种方式来进行投放。材料的投放一般有三种方式:开放式、递进式和散点式。

(三)家园合作,共同参与收集

家园共育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教师要重视家园合作。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家长能起到很大作用,他们可以积极配合,为教师收集家中的废旧物品,扩大材料的选择范围,也让材料更接近幼儿生活。如在幼儿园的植物园中,教师需要不同的植物来丰富植物园,如果仅凭教师的力量显然不够;如果幼儿园购买一些花草,也不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因为很多花草幼儿可能都不认识,更不了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和幼儿把家里的植物带到幼儿园,农村幼儿可以让家长带自家种植的农作物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幼儿常见的植物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植物,它的名字,它有什么作用等。这样不但能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提高幼儿合作分享的意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教师要引导幼儿照顾自己带来的植物,并观察它,增强幼儿的责任意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四)材料投放要运用身边的有利资源

不同地区的幼儿园,发展条件也有所不同。一些乡镇幼儿园各方面的硬件条件有限,区域活动的操作材料较少,但他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对自然材料的搜索,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自然材料来作为幼儿区域活动的材料,如石头、泥土、树叶、小草、果实和植物种子等。乡镇的幼儿园活动场地较大,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多种运动,玩各种游戏,如把废旧报纸捏成一个小球,或卷成小木棍,用小木棍赶着小球往前走;还可以用小木桩做梅花桩等。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心情愉悦,身体得到锻炼,还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运用这些身边的有利资源,达到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材料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最佳载体,只要投入活动区域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幼儿就可以在区域活动中不断深入探索和学习,不断完善和发展各项能力。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的研究者要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发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不足,正确、科学、合理、有效地投放材料,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揖建.幼儿教师儿童中心观的缺位与形成[J].科园月刊,2010(21).

[2]杨帆.浅谈区域活动材料的科学投放[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3]唐林兰.对幼儿档案袋评定的价值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5(2).

[4]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J].幼儿教育,2008(7).

[5]秦元东.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观的转变[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12).

【作者简介】

黄晨(1994~),女,汉族,江苏昆山人,本科,幼教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材料投放区域活动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浅析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