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生物趣味课堂的策略探究
2021-09-22李海英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同样也离不开兴趣。有了足够的兴趣,学生才会对知识产生更强的好奇心,才能更加专注地进行知识探索,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思路,建构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生物学习增添趣味,让中学生爱上生物。
【关键词】初中生物;趣味课堂;课堂建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6-0173-02
学习生物知识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生物世界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实验能力与创新精
神[1]。然而,在当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生物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构建趣味生物课堂,不断提升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1 创新生物教学路径,建构趣味生物新课堂
生物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都在不断地创新更替。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教育新时代,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在不断深入,指引着当下初中生物教学的走向。基于当下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生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路径。
1.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物课堂
基于学生的知识增长与能力发展,教师应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知识。改变传统的直白讲解生物知识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学习素材进行思考分析,自主提出探究问题,然后进行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领者的角色,不仅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还要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如在回顾整理“动物的分类”的知识时,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有趣的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搜寻生物圈中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并画出它们的样子,写下它们的特点与生活习性。很多学生都能够饶有兴趣地回忆自己见过的动物并画出它们的形态。当然,在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提出更多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在深入的探究中,学生的想象能力与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1.2 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說过,生活即教育。生物学科是探讨生命物质世界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源于自然,很多学生也乐于通过实际生活获取更多丰富的生物知识,探究生命的奥秘。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让生物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学习的趣味性。
在教学“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这一章时,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举一些例子。如夏季移栽大树时要去掉一部分枝叶,并尽量在阴天或傍晚移栽,以降低大树的蒸腾作用;把新鲜的蔬菜水果低温保存以抑制呼吸作用,农田被水淹时必须及时排涝以促进植物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夜晚不进行光合作用而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卧室里不能摆放过多绿色植物;早晨树林的空气不如傍晚的空气清新,所以傍晚散步更合适。这些来自生活的例子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三大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不仅能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观察、分析、动手实验,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学习主动性。
1.3 突出生物学习的开放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学习问题,构建开放的生物课堂,让学生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进行新知探索,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在教学“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将其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借助显微镜自主观察动植物细胞。各组自行观察,在观察中生成学习问题,然后进行自由交流探讨。在这样的开放式实验中,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自在,也能在思考中获得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就能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
2 采用多元化策略,彰显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学习方式也应该多元化。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有效的策略,让学生保持长久的生物学习兴趣,深切感受生物知识的价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2.1 巧妙设疑,趣味引领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与注意力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认知进行教学预设,要抓住时机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知识探究。
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引导性学习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阅读到“撒哈拉沙漠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时,教师可提问:“撒哈拉沙漠主要是由沙子和碎石颗粒构成的,几乎不存在水,你认为沙漠中会有鱼类吗?如果有,那么这些鱼又是怎样存活的呢?”让学生带着好奇进行阅读思考。然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沙漠里的金鲶鱼,它是生存在沙漠表层下的一种鱼类。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不难发现金鲶鱼没有眼睛。教师可继续追问:“这种鱼全身都是金色的,它们没有眼睛,那它怎样寻找食物呢?”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最终明确金鲶鱼的胡须就是用于觅食的。继续深入探究,学生便能很快理解:在沙漠表层下潮湿的环境中,出现了这一生物进化的奇迹。通过巧妙设疑,学生的求知欲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借助课件,增强趣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也融入了很多信息技术元素。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很多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课件就是其中的代表,教学课件所具有的声、像、图、文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融入信息技术,利用好教学课件,更好地增强生物学习的趣味性,不断提升课堂教学
质量。
以“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一章节为例,本章涉及到生态系统的众多概念,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借助概念的定义延伸知识,进而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与范围。为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生态系统的组成”等相关短片,让学生在动态的视听画面中深刻理解何为生态系统。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食物链与食物网”的视频,以增强学生探索生物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系统。
2.3 灵活解疑,趣味讲解
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规律的学科,而初中生很难理解生命现象本质。在有趣的生命现象中,有很多相近或类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比喻的方式增强生物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这样学生便不会觉得生物知识的学习过于枯燥,反而会更有探究热情。
如在教学“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这一生物知识时,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层次是一大难点,神经元包括神经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部分又分为树突和轴突。当然,教师可以形象地将神经元比喻为人体的上肢,手掌心相当于神经体,五个手指是树枝状的树突,手臂是长长的轴突。还可以把神经比喻成胶皮电线,神经纤维犹如电线内部的一根根铜丝,一束铜丝与外面包的胶皮就构成一条神经。此外,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的,大脑皮层以内是白质的,教师可以说这就像灰皮白瓤的西瓜。
通过比喻,抽象的知识会变得形象且具体,学生就更能轻松地理解生物知识,同时对这些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 游戏活动,趣味扮演
兴趣是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探究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要分层设计教学环节,采用灵活的形式进行引导,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進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生物知识。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中,生物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更多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构建趣味生物课堂,加深学生对生物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并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李海英(1974~),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生物趣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