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刘梅
2021-09-22刘梅郑渊方
刘梅 郑渊方
【摘 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教学情境,可采用课堂小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情景化,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新的物理知识。本文以“认识浮力”这节内容为例,提出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多个小实验辅助教学,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课堂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253-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提出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命题要求,使考试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情景化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背景
2020年,教育部取消了高考的考试大纲,这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考什么就教什么问题。取消了考试范围、考试重点,变成了教什么考什么,体现了“考试不是指挥棒,而是服务器”的观念,考试的灵活性大大增强。
中高考不论怎么考,实际上包含4个方面的考查点:基础知识、能力、综合素养、核心价值观念。未来的考试将更多地采用情境式题型,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可以包含多个知识考点,阅读篇幅将大大增加。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多来自直观印象,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理解也多来源于生活经验,对现实生活经验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还有的学生会被某些现象的表面迷惑,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并且在创设情境时,尽量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更加引人入胜,使学生全情投入。
2 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对物理概念的认知,而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且具体易懂,这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最好措施就是进行多种实验,通过各种实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以“认识浮力”为例,在课堂引入环节便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情境中。教师可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木块所受的重力,再将其放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用手托起木块,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也变小。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发现,由于木块受到向上的托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水对木块也有向上托起的力“浮力”。
3.1 通过实验探究确定浮力的方向
关于浮力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从力的三要素出发,即大小、方向、作用点。在探究浮力方向的实验中,教师可将乒乓球与透明亚克力板方形水槽用细绳粘连,将水倒入水槽后,可观察到乒乓球受到浮力向上浮起拉直细绳,比较细绳与重垂线方向,发现细绳与重垂线平行;将水槽倾斜放置,发现细绳仍然与重垂线平行。由此可得出结论: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利用新旧知识的螺旋式教学,可以达到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结束后,教师应布置相对应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
3.2 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
探究浮力的大小时,教师在课堂实验的设计中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课堂的好奇心,尽量设置一些新颖简单的实验。为避免与前面的实验重复,教师可改将石块放入水中,向学生提问:石块沉入水底,它是否受到浮力?石块入水后沉入水底,许多学生误以为石块不受浮力。在课堂中先将学生容易产生错误认知的现象作为探究的问题抛出,然后再讲授称重法的应用。在课堂中利用科学实验验证观点,真正做到答疑解惑,避免学生被错误认知误导。
虽然初中物理教材的逻辑性较强,但是教师再现教材中的实验时(如图1),往往会出现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如探究空气中是否存在浮力,教材中的实验是利用杠杆两端的重物平衡后(如图a),一端的排球在充满气的气球影响下体积膨胀,受到空气浮力后向上升起(如图b)。如果在課堂中进行该实验,失败率较高。首先,杠杆调节平衡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其次,如果两侧重物过重,空气的浮力不足以将排球托起。再次,如果气体放出过少,气球膨胀的体积太小,实验现象不明显。最后,如果实验成功,气球一端成功托起,在解释现象时,教师需要注意当前学生还未学习力臂的相关知识,讲解时要避免出现两边向下力的大小是否相等的描述,以免对学生后续力臂相关知识的学习造成影响。
所以教师在选择实验时,可以从生活角度入手,设计一些简单直接的小实验。将上述实验改为采用生活中常见的精确度较高的台秤进行,将重物放在称上,系上气球,当气球充满气体后,台秤示数变小,可以更加直接地达到让学生感知空气浮力的目的。
3.3 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以上的小实验大多都是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改编而来,课堂再现后对其背后的物理知识及规律进行归纳,使用的是归纳法,学生对直观的物理现象比较容易理解。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则多采用演绎法,这一方法一般先采用分析推理的方式将规律提出,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初中阶段在遇到合适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适当采用演绎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即可采用演绎法。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习到的液体压强的知识,对浸没在水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以正方体为例,利用公式F=pS=ρ水ghS对其上下左右受到的压力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小实验进行验证。备好如图2所示的器材,将瓶盖拧开后,用筷子将乒乓球抵在瓶口底部,将瓶子注满水,向学生提出问题:松开筷子后,乒乓球是否会浮到水面上?不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出乒乓球很轻,肯定会浮起,有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认为乒乓球不会浮起。这时再进行实验,发现乒乓球不会浮起。这个环节正是演绎法的应用。该实验应起到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冲突的效果,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继续举例讲解,将相关知识点引入生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境。
教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用,展现物理学科知识的价值和实用性,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初中物理教师更应该留心观察生活,认真钻研教材,为课堂教学设计更多实验,以更好地应用情境教学法。
总之,像物理这样的学科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使教学更加具有应用性和科学性。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做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是一门有趣的、生动的学科,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物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3).
【作者简介】
刘梅(1995~),女,畲族,福建南平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学科教学物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初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方面。
【通讯作者】
郑渊方(1973~),女,汉族,山西原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