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案”:探索新形势下送教上门的管理之策
2021-09-22丁姝方
丁姝方
摘要:随着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长期居家养护的重度、极重度学龄期残疾儿童被纳入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的服务范畴。因残障类型、残障程度、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衍生出的送教学生在能力评估、个性化课程设置、家庭教育指导、送教模式等诸多问题,成为送教上门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为此,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最大限度保障送教上门工作质量。
关键词: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管理策略
2017年7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该计划对送教上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对不能到校就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要以区县为单位完善送教上门制度,为残疾学生提供规范有效的送教服务。3年来,随着该计划的推进和落实,各地残疾儿童入学率已近100%。其中,对常年居家养护、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儿童,各地各校普遍采取送教进社区、送教进家庭的方式提供教育服务。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东港市特殊教育学校自2016年秋学期起,逐步推进送教上门工作进展,送教对象从最初的8名残疾儿童到现在的100多名,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辖区内适龄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需求,保障了每一名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學校对送教及送教管理开展专题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多元方式评估送教学生,为精准送教提供依据
科学评估是精准施教的前提,是确定送教学生现阶段学习能力和教育起点的基础。对送教学生的评估,我们主张采用多元评估策略。多元评估体现在评估内容、手段、人员和工具四个主要方面。其中,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言语、运动、认知、情绪、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的评估,也包括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能力的评估;评估手段包括访谈、问卷、观察、测验等;评估人员有家长、教师、医生等;评估工具包括各种量表、医学仪器、问卷等。采用多元评估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料的全面性、评估的科学性,为后期制定送教计划、实施送教工作提供依据。
二、制定“一人一案”送教计划,提高送教针对性
在对送教学生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学生或家长就可以根据评估结果选择个性化的送教课程了。我们为每一位送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教育计划;以生活为根本,为学生设置康复训练、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功能性课程;选取符合其生活需要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和家庭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提高送教效果。
以肢体残疾学生隋同学为例,根据他右手肌张力不足、抓握力弱的实际情况,父母为其选择的第一送教课程是康复训练。送教教师为该生拟定了详细的精细动作训练计划。计划包括学生基本情况、送教内容、长短期目标、课时计划、家长意见等,其中长期计划一般是指学期或学年送教计划,短期计划是指月计划或周计划。针对隋同学右手功能障碍程度,送教教师拟定的学期送教目标是:半年内,障碍手(右手)能够独立拧开矿泉水瓶盖,月计划是插木游戏、捡豆、串珠、剥大蒜、剥花生、拧瓶盖。在家长、教师的相互配合和隋同学的努力下,经过半年的训练,该生右手的精细动作明显改善,不但能拇食指相捏拧开矿泉水瓶盖,而且原本不能自主弯曲的其余三根手指也能够适度收缩握拳了。
生活语文、生活数学是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是每个送教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生活、掌握基本的语数知识的重要课程。但是,因学生个体差异巨大,送教起点、送教进度、送教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普遍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实施送教。如在教学生活语文《我的一家》时,教师不但将隋同学父母的照片帖到教材当中相应位置,还请家长留在家里随堂配合教师的教学,让孩子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完成学习,增强了其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明显。
三、推广“普特联合”送教模式,完善送教工作机制
针对居住偏远或交通不便的学生,我们尝试“普特联合”的送教方式,即特校教师负责学籍管理和康复训练、普校教师负责送学科知识的分工模式。就目前特校教师数量而言,残疾儿童的送教任务单靠特校教师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在做好教师培训和责任分工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普特联合”的送教模式十分必要,这也是解决属地所有学龄期残疾儿童入学问题、保证残疾儿童入学率的有效措施。
“普特联合”送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首先,这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和支持。东港特校在报请东港教育局审批的基础上,主动与偏远乡镇小学沟通协调,并获得支持。其次,特校要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帮助普校教师了解残疾学生基本特征和认知特点,掌握特教基本理论。第三,根据学生残障类别和程度,划分送教责任,如学习能力相对较好的肢体残疾学生,完全由普校教师负责学科知识送教工作,特校教师定期巡视指导;能力相对较差的多重残疾学生,由特校教师制定送教计划,由普校教师送学科知识、特校教师送康复训练。同时,定期交流也是加强普特联合送教的重要措施。
四、构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高家庭教育作用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是影响送教效果的重要因素。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送教课程设置、构建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是提升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作用和送教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面向家长的培训和指导
一是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残障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不高,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么过度溺爱,要么厌恶嫌弃,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康复和成长,所以我们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残障只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多数孩子通过教育康复能够达到生活自理、甚至是自食其力的水平。
二是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很多残障孩子有明显的行为问题,这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如患有孤独症的张同学,主动语言少,总是用手势动作表达意愿,为避免孩子哭闹,家长总是即刻满足孩子的要求,没有给孩子口语表达的机会。像这样错误的教育方式,在残疾孩子家长当中很常见。所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我们通过具体事例让家长懂得:教育无处不在,只有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进步。
三是指导家长掌握必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康复训练是每个残疾儿童的选择性课程。残疾儿童除智力障碍外,多数伴有运动、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障碍,是高度异质且多样化的群体,需要通过康复训练补偿缺陷、开发潜能。康复训练要因人而异的,我们指导家长要配合送教教师做好家庭康复训练,如指导家长用九宫格游戏、闪卡等方法训练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问题;用插雪花片、捡豆子等方式锻炼孩子手部精细动作;合理利用生活情境和强化物,让有言语障碍的孩子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语言的交际作用。
(二)组织结构的构建
首先是送教学校要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将其纳入送教工作考核方案。其次,要压实家庭教育指导责任,构建“学校领导+教师”的管理模式,即由教师在送教过程中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主管领导通过随访加以监督和指导。最后,通过信息反馈考核家庭教育指导效果。
五、加强送教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送教学生个体差异大,每个人的教育需求、教育起点各不相同,采取的教育方法、送教内容也不尽相同,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实际上,大部分特校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但是对不断发展的特教理念和医教结合康复训练缺乏系统的学习。所以,强化送教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医学、康复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是提高教师送教技能和送教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所有特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自開展送教工作以来,东港特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例如:抽调各级骨干教师组建送教团队;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合理安排送教任务;购进学习机等送教设备,为送教提供物质保障;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特殊教育理论和康复技能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成立送教办公室,安排专人管理送教工作;定期开展送教工作交流活动,为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制定《送教工作管理细则》,规范教师送教行为等。
六、线下线上相结合,降低送教成本
线下送教,费时费力,特别是偏远乡镇,每次送教,用在路上的时间要好几个小时,这种情况在所有县级特校普遍存在,所以改变送教模式、降低送教成本是所有特教学校共同面临的难题。2021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108%。这些数据表明:全面实施远程送教服务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从2020年春学期开始,东港特校便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辖区内100多名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送教上门服务,其中能力相对较好、家长辅助到位的学生,就可以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进行送教,反之就需要采取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方式进行送教。事实表明:线上线下相结合是降低人力财力消耗、提高送教效率的有效措施,所以我们相信,线上、线下相结合应该成为今后特殊教育学校送教工作的主要方式。
送教上门是新形势下特殊学校教师面对的一项职责转变,也是特殊学校面临的一项管理职责。送教学生的残障类型、残障程度、家庭背景差异巨大,衍生出对送教学生的评估、个性化课程的设置与有效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学籍管理等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摸索解决。我们要正确理解政策要求,用心倾听残童心声,牢固树立康教服务意识,扎实开展送教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艳虹.扶残助学送教上门——志愿者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于文.让教育属于所有的孩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3]陈娟.全面康复理念下的“送教上门”模式初探[EB/OL].https://www.sohu.com/a/277850130_209899.